Tesla from electric vehicles to AI robot platform: Morgan Stanley maintains overweight rating, target price $410

智通財經
2025.09.10 09:4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摩根士丹利維持對特斯拉的"增持"評級,目標價為 410 美元。報告指出,特斯拉與馬斯克旗下企業的融合將加深,推動 AI 和機器人領域的應用。預計 2024-2027 年每股收益將從 2.41 美元增至 4.34 美元,年均增長率為 21.3%。估值由五部分組成,核心汽車業務每股估值 76 美元,網絡服務每股估值 159 美元。

智通財經 APP 獲悉,摩根士丹利最新研報顯示,該行對特斯拉 (TSLA.US) 維持"增持"評級,目標價 410 美元。大摩指出,特斯拉與馬斯克旗下其他企業 (如 SpaceX、Neuralink 等) 的融合將更加緊密。例如,xA 數據中心將用於訓練機器人,Starlink 將為陸地、海洋和空中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服務,Optimus 機器人肢體將與 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技術相結合,形成協同發展的生態系統,這將進一步拓展特斯拉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該機構從四大維度構建分析框架,揭示特斯拉在 AI-機器人時代的戰略縱深。

財務引擎:EPS 三年倍增與 ModelWare 雙軌預測

研報預測特斯拉 2024-2027 年 EPS 將從 2.41 美元增至 4.34 美元,CAGR 達 21.3%。值得關注的是,ModelWare 模型給出更保守的 2025 年 0.9 美元預測,反映傳統制造與 AI 賦能的估值分歧。2026 年兩大模型預測值收斂至 2.69/2.2 美元,驗證 FSD(完全自動駕駛) 規模化落地的盈利拐點。

估值方面,大摩對特斯拉的估值由 5 個部分組成,總目標價為 410 美元。具體來看,核心特斯拉汽車業務估值為每股 76 美元,基於 2030 年 4600 萬輛汽車的銷量預期、9.0% 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WACC)、2030 年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 (EBITDA) 倍數為 14 倍以及退出 EBITDA 利潤率為 16.2%。

此外,網絡服務估值為每股 159 美元,假設到 2040 年的用户平均收入 (ARPU) 為 200 美元,滲透率為 65%;特斯拉移動業務估值為每股 90 美元,基於約 7500 萬輛汽車和每英里約 146 美元的收入預期;能源業務估值為每股 68 美元;特斯拉作為第三方供應商的業務估值為每股 17 美元。

技術突破:2000 輛機器人出租車覆蓋美 10 城

核心創新聚焦自動駕駛與機器人生態。大摩預計 2026 年底特斯拉在美國部署 2000 輛機器人出租車,覆蓋 5-10 個城市,這一進度較市場普遍預期提前 18 個月。人類形態機器人 (Optimus) 的物理/認知能力將實現指數級躍升,第三方供應價值達 17 美元/股。

低空經濟方面,美國 eVTOL 短缺將驅動空中機器人數量 10 倍於地面機器人,催生 5 萬億美元級市場。特斯拉有望在這一新興領域發揮其技術優勢,參與到低空經濟的發展中,為未來的交通和物流等領域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生態整合:Muskonomy 協同與中美關係重構

特斯拉與 xAI 數據中心、Starlink、Neuralink 的生態協同 (Muskonomy) 持續深化。中美關係在 AI 機器人領域呈現戰略平衡趨勢——中國憑藉 AI 賦能製造領先優勢將在未來 3-5 年擴大,隨後通過知識產權輸出實現技術回流。美國公司正加速引入中國 AI 專利,形成"中國創新 - 美國商業化"的新範式。

風險矩陣:上行空間與執行挑戰並存

上行風險包括服務收入增長、FSD 附加率提升、新電池技術突破及 Cybertruck 等新車型推出。下行風險則聚焦執行風險 (多工廠投產)、市場對 Dojo 算力服務認可度、中國地緣政治風險及股權稀釋壓力。歷史數據表明,2020-2025 年目標價從 90.67 美元躍升至 410 美元,印證分析師對特斯拉技術路線圖的持續信心。

大摩研判,特斯拉已從電動車製造商轉型為 AI-機器人平台公司,其估值模型需納入機器人出租車、Optimus 肢體、低空經濟等多重增長極。當前 410 美元目標價既反映現有業務估值,亦包含對人類形態機器人市場 5 萬億美元規模的遠期折現,構成穿越週期的硬核投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