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baba's first step in-store: Amap creates a ranking list and rebuilds an offline credit system

華爾街見聞
2025.09.10 02:0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阿里巴巴在其週年慶上宣佈高德推出 “高德掃街榜”,專注於線下餐飲及特色美食榜單,覆蓋 300 多個地級市。阿里計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加大服務業的數字化滲透,推動新型服務業電商市場的發展。高德的榜單項目將為阿里在到店業務的深入提供支持,儘管餓了麼和淘寶閃購未參與,但未來可能會參考高德的進展。

在大力投入即時配送到家的淘寶閃購 133 天后,阿里終於邁出了又一次開展到店業務的第一步。

我們獨家瞭解到,在阿里巴巴 9 月 10 日公司週年慶這一天,高德宣佈推出 “高德掃街榜”,主要分為美食、酒店、景區三類,尤其以線下餐飲商家的榜單為主,此外還包括一些特色美食榜單,比如 “本地人愛去”“多次前往”“煙火小店” 等,將覆蓋全國 300 多個地級市。

目前,市場上的美食榜單,最成熟的是大眾點評的必吃榜和黑珍珠餐廳指南。高德 “掃街榜” 的對標顯而易見。現階段高德只聚焦內容,做好榜單。

阿里巴巴集團 CFO 徐宏幾個月前接受採訪,説阿里要花兩到三年時間,把服務業搬到平台,加大它們的數字化滲透率,撬動一個十萬億以上的 “新型服務業電商” 市場。據我們獨家瞭解,要抓住這樣一個市場,阿里除了打造以淘寶為核心的大消費平台,還希望把高德培育成一個可以比肩淘寶的線下入口。

據我們瞭解,這次的高德榜單項目,餓了麼、淘寶閃購併沒有參與其中。但餓了麼和淘寶閃購下一步怎麼做到店,用什麼方案,可能會參考高德榜單的進展。

可以明確的是,阿里會更進一步深入到店業務,且一定會切入到交易環節。

阿里又做到店,為什麼是高德邁出第一步?

從 4 月 30 日淘寶升級閃購,正式加入外賣混戰以來,行業就開始猜測,阿里什麼時候會又一次大力投入到店業務。

這看起來是阿里一定會做的業務 —— 到店和外賣的商家資源可複用,能減少對履約的補貼成本;從商業邏輯角度,到店場景的消費存在很多不能外賣的店,業務複雜度低,利潤空間大;從戰略角度,做到店符合阿里要做大消費平台的敍事、對消費者來説是完整需求的覆蓋。

在阿里,淘寶、餓了麼、支付寶、高德都曾經參與過到店業務,最典型的就是主打到店團購的口碑,它被阿里收購的 15 年裏,用過淘寶、支付寶、餓了麼、高德四個階段。

到了 2025 年,阿里又一次切入到店業務,高德又成了第一個入口。

據我們瞭解,高德向集團管理層申請,在 6 月底內部正式立項 “高德掃街榜” 項目,由高德 CEO 郭寧直接領導,不到 100 人的項目組進駐了此前一直沒有啓用的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園區 C 區 4 號樓,項目非常保密,其他員工無法刷卡進入這棟樓。

郭寧是一名阿里老員工,工號非常靠前,此前在雅虎中國,隨着阿里投資後進入這家公司,負責 B2B 產品的搜索推薦技術,中間郭寧曾出去創業,後於 2019 年迴歸阿里,加入高德。

高德的崛起從 2015 年俞永福接管開始,相比當時百度地圖大力投入 O2O,高德選擇專注做更多關於 LBS(基於位置服務)的產品,DAU 從 3000 萬增長至 2021 年的 1 億以上,穩定成為國內第一的地圖平台。

2021 年 7 月,阿里將基於地理位置服務的三大業務,即高德、本地生活和飛豬,組成生活服務板塊,由俞永福統一負責。在那一年底的阿里投資者大會上,俞永福相信地圖是整個現實世界最好的載體,他希望高德能做到用一張地圖承載衣食住行,通過地圖將所有目的地連接在一起,讓用户不僅在地圖上加油充電,還會尋找美食目的地和預訂酒店門票。

一位高德管理層對我們説,2025 年上半年,高德到了做榜單最好的時候:Qwen 大模型應用成熟,高德發佈了自己的 AI 地圖,讓用户的行為數據可以被準確分析和運用;高德對真實世界的理解有三層,除了地理位置,還應該提供描述真實世界的內容和信息、服務履約的能力;團隊圍繞榜單成立了戰鬥小組。

阿里內部管理層近期對內明確表示,高德不會被併入淘寶。這次高德的榜單項目,淘寶也沒有參與。

據我們瞭解,餓了麼也正在幾個城市內測到店業務。一位阿里員工説,“阿里牌還是多,餓了麼 + 淘寶閃購,湊一把王炸;而高德本身就是一個小王。”

利用導航數據,高德想重做一個可信的美食榜單

美食導演陳曉卿曾分享説 “餐廳評分 3.5 - 4 分之間,通常有好吃的東西”,他發現中等評分的餐廳會更注重食物本身的味道,高分餐廳更可能會是被營銷手段影響。這個標準後來還被消費者增加了 “五年以上老店”“差評可以有,最好是説服務不行,不能是説新鮮度或口味不行” 等條件。

用户需要可靠、有效的信息參考。半年多的調研之後,高德認為自己有機會做一個真實可信的榜單 —— 每天有 1.7 億人使用高德地圖導航,他們搜索、收藏、導航、打卡的動作,是高德獨有的消費者行為數據。一位高德人士説,“評論可能會做假,但行為數據沒法做。”

也因此,掃街榜永遠不會商業化。據我們瞭解,高德掃街榜的排名,主要納入四個因子:導航到店的人數、復購率、專程前往、人羣寬度。

前兩者很好理解,消費者用腳投票,人數越多,店鋪越火爆,回頭客越多,説明這家店的口味和品質越好。“專程前往”,一家餐廳,你跨越半個城市,開車十幾公里專程前往,大概率比一家位於居民聚集區、周邊住户只是走幾百米去解決一頓飯的餐廳更具有吸引力,評分也應該更高。人羣寬度指導航到某個地點的是本地用户還是來自全國各地,地域分佈越廣,導航地點知名度越高。

據我們瞭解,除了傳統的美食、酒店和景區榜單外,高德未來還可能推出溯溪、徒步、露營等細分排行榜。

2020 年,當時郭寧分管的信息中心業務孵化出高德指南,此後發佈了包含美食、酒店、景點、玩樂四個類別的必去榜,但它只是一個單純的榜單。

5 年後的 “高德掃街榜”,憑藉 AI 算法模型,可以更有效得理解數據,讓內容更科學和具備參考價值。基於這樣的榜單,高德還想重做一套圍繞線下商家的全新信用體系 —— 依然是用 0 - 5 分來衡量一個商家的綜合評分。

據我們瞭解,打分的依據會完全公開,包括用户的真實行為(導航數、搜索數等)、用户特徵(導航里程、達人等級、回頭客等)、評價特徵(專業度、數量等)、用户評價(評價分)。高德還引入芝麻信用體系,用户導航到店後的評價、芝麻信用高的人評價權重都會更高。

在很多用户眼裏,高德地圖的心智更多還是一個用來導航和出行的工具,打開高德,通常都是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目的地;而大眾點評的心智在於,消費者用它來進行對比,幫助其在前往店鋪前進行決策。掃街榜能多大程度改變消費者使用習慣,還要看後續高德的引導和運營。

我們瞭解到,高德內部曾經有一個 “121 理論”,解釋高德產品的三個發展階段:100 萬 DAU 的時候只做好一個功能;到了 2000 萬 DAU,從專注產品體驗開始考慮做一個平台;等超過了 1 億 DAU,這個階段高德能夠做分發,可以開始做別的事。

目前,根據 QuestMobile 數據,高德地圖 2025 年 7 月的平均 DAU 已經達到 1.86 億,是大眾點評同期的 6 倍,到了有充分能力做分發的階段。在中國,每一個擁有如此大流量的平台,都不會願意只停留在提供一項功能。

到店沒有外賣複雜,但競爭同樣激烈

看起來,到店是比到家好做很多的業務,後者因為多了一個 “騎手履約” 的生產要素,業務複雜度上升了不止一個數量級。但到店戰場打起仗來的激烈程度,不會比外賣戰場低。

我們曾報道,抖音在 2021 年開始推進本地生活業務,四年時間做到年成交額 5000 多億元,2025 年的目標是 9000 億。

抖音的到店業務可以快速起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團在早期幾乎有大半年沒有反擊;二是抖音(含極速版、火山版)每天 8 億 DAU 的流量猛灌,猛推比美團價格更低的團購套餐。

抖音的猛烈進攻也激發了美團內部戰鬥和變革的決心。2024 年 2 月 2 日,美團宣佈將平台、到店、到家、基礎研發等業務都交由高級副總裁王莆中統一負責,美團整合到店和到家兩大事業羣,意味着它進入戰時狀態,需要聚攏業務,統籌調度,集中禦敵。

此後,美團先後打通了到店和到家兩個業務的神會員,整合兩邊的商家地推和研發員工,鼓勵商家上線更多團購套餐,美團會額外進行補貼。美團和大眾點評兩個 App 也做了一定的區分,前者更加效率導向,後者則要弱化交易,迴歸內容屬性,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內容就是大眾點評的必吃榜和黑珍珠榜單。

2025 年 6 月底,在大眾點評 2024 年必吃榜發佈會後的媒體羣訪中,美團平台、點評事業部負責人李樹斌説,必吃榜在大眾點評屬於獨立團隊,不涉及任何商業化目標,“商家在不在美團買推廣,上不上團購套餐都不影響必吃榜的上榜。” 餐廳如果進入必吃榜,在大眾點評的團購套餐銷售量平均會提升超過 50%。

大眾點評必吃榜也試圖和商家的反刷好評做對抗,比如數據抽查、監測短期出現大量好評的商家、暗訪和顧客回訪。李樹斌説,“過去一年有超過 20 家上榜餐廳因為違反誠信規範被下榜。”

第一名在擁有領先的市場份額後做精細化運營,後進入者憑藉自身資源優勢迅速增長但很快遇到瓶頸,新進者蠢蠢欲動。

據我們瞭解,抖音生活服務團隊意識到,很多商家是自己很難拿下來的,比如連鎖化率低的中小商家。2025 年,他們判斷和美團在到店團購上的競爭已經進入相持階段。

現在,阿里的加入,會像外賣戰場一樣,再次打破現有的格局。

本文作者:管藝雯,來源:晚點 LatePost,原文標題:《晚點獨家丨阿里到店第一步:高德做榜單,重做一套線下信用體系》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