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baba's AI-Driven Cloud Surge: How AI Revenue Became the Growth Engine

Motley Fool
2025.09.08 13:0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阿里巴巴集團正在經歷轉型,其雲業務,特別是人工智能服務,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在 2026 財年第一季度,阿里雲收入同比激增 26%,得益於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收入實現三位數增長,目前佔雲收入的 20%。儘管面臨華為和騰訊等競爭對手的挑戰,阿里巴巴的規模、開源人工智能模型的採用以及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使其在未來增長中具備良好定位。這一轉變可能會重新定義投資者的看法,標誌着阿里巴巴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平台演變

阿里巴巴集團(BABA 3.48%) 經歷了幾年的波折。該公司面臨監管打壓、中國電子商務競爭加劇以及國內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等挑戰。其股價大幅下跌,令長期投資者質疑中國曾經的科技巨頭是否失去了競爭優勢。

但阿里巴巴最新的業績顯示出一個轉折點。儘管電子商務仍然是其核心業務,但公司的雲業務——尤其是人工智能(AI)服務——正在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它可能會重塑投資者對阿里巴巴長期潛力的看法。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在經歷多年逆風后的重啓

阿里巴巴雲於 2009 年推出,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雲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約為三分之一,領先於華為和騰訊雲。然而,最近投資者對該部門難以維持增長軌跡感到沮喪。

這一敍述正在改變。在 2026 財年的第一季度(截至 2025 年 6 月),阿里巴巴的雲業務同比增長 26%,達到 334 億元人民幣(約合 47 億美元),超過了整體公司 10% 的同比收入增長。管理層進一步強調,AI 相關收入以三位數的速度激增,標誌着連續第八個季度的三位數增長率,現在佔雲外部收入的 20%。

這些數字表明,阿里巴巴雲不再僅僅是計算能力的商品提供商,而是一個增值的 AI 服務提供商,開啓了將其多年來在企業級 AI 模型、基礎設施和應用上的投資變現的新方式。

為什麼 AI 對阿里巴巴雲至關重要

AI 工作負載比傳統雲任務計算需求更高,從而推動了每個客户的收入增長。阿里巴巴在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上進行了大量投資,名為 Tongyi Qianwen,支持客户服務、辦公生產力和電子商務分析。

該公司還為金融、物流和製造等行業的企業提供 AI 基礎設施。隨着這些行業的公司在其運營中實施和擴展 AI,它們自然會依賴阿里巴巴提供基礎模型和計算基礎設施。

對於阿里巴巴來説,結果是更好的利潤率和更高的客户粘性。前者來自於 AI 服務的定價能力和更高的盈利能力,而後者則反映出一旦公司將 AI 整合到其工作流程中,轉換成本很高。這種結合可能最終將阿里巴巴雲從一個規模故事轉變為一個增長加利潤的故事。

阿里巴巴的競爭定位

為了維持長期增長軌跡,阿里巴巴雲必須繼續加強其競爭地位。空頭會指出挑戰:華為雲在中國的快速崛起、騰訊 在遊戲和媒體領域的強勢,以及 AWS 和 微軟Azure 的全球主導地位。這些都是現實的逆風。但它們不應掩蓋阿里巴巴的戰略優勢:

  • 在中國的規模領導地位: 阿里巴巴仍然是數百萬家國內企業的默認提供商,尤其是那些嵌入其數字生態系統的企業。規模為其帶來了成本效率和專業化,進而為客户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價值。
  • 開源 AI 模型的採用: 其大型語言模型 Tongyi Qianwen 已經被海外開發者用於構建 AI 應用。這使阿里巴巴能夠創建一個超越中國邊界的 AI 生態系統。
  • 生態系統內的協同效應: 阿里巴巴擁有多元化的業務組合,為其 AI 工具提供了自然的試驗場。從菜鳥物流到釘釘,該公司可以內部部署 AI,完善解決方案,然後將其商業化以服務外部客户。

這些優勢意味着阿里巴巴不僅僅是在追逐 AI 趨勢——它正在將 AI 嵌入其商業模式的基礎之中。

這對投資者意味着什麼?

阿里巴巴遠非沒有風險。其商業業務仍然面臨快速消費品領域的競爭壓力,而中國的監管環境可能迅速變化。但最新的業績突顯了在最重要的領域取得的進展:由 AI 驅動的雲計算。

雲業務 26% 的收入激增,得益於三位數的 AI 需求,表明阿里巴巴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説,這可能標誌着阿里巴巴從一個受挫的電子商務領導者演變為一個為 AI 時代打造的技術平台的時刻。

如果公司能夠繼續以盈利的方式擴展 AI,阿里巴巴最終可能會重新獲得作為增長股的往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