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spend" 100 billion?

華爾街見聞
2025.09.08 12:1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鴻鵠基金由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聯合設立,目標管理資金超過 1000 億元。該基金在短短一年多內募集規模已超 1000 億,第一期產品盈利 56.84 億。鴻鵠基金的管理公司為國豐興華,旗下產品包括鴻鵠一期、二期、三期,持倉集中於少數公司,如伊利股份和中國神華等。該基金的投資策略和表現備受關注。

1000 億。

在中國 A 股的歷史上,是一道 “雄關”。

2021 年,中國境內最有號召力的幾位基金經理,曾經嘗試過這個規模的管理,但 “鎩羽而歸”。此後 4 年,除了被動複製指數之外,從事主動權益投資的基金經理不再試圖挑戰這個。

2025 年,又有一支 “國家級” 的投資團隊開始嘗試上千億的資金配置。他就是鴻鵠基金——由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聯手出資設立的險資私募基金。

作為業內兩家規模最龐大、相對擅長權益投資的險資公司成立的私募機構,這家公司動用資金的起點就是上千億元。

短短一年多,鴻鵠一期、二期、三期產品的募集規模直接超過 1000 億,第一期產品已經盈利 56.84 億。

什麼鴻鵠之志,什麼叫大鵬展翅,什麼叫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就是!

而從目前看,鴻鵠基金大抵要走一條 “前人未走的路”,這條路走的如何?走出了怎樣的節奏,十分令人關注。

鴻鵠一期、二期、三期魚貫入市

由於險資長期股票試點投資的獨特需求,國壽與新華 “聯合” 發起的這輪試點,實際上是一個雙層的管理架構。

管理公司叫 “國豐興華”,全稱是 “國豐興華 (北京) 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成立的私募產品叫 “鴻鵠”。其中,鴻鵠一期全稱是,“鴻鵠志遠 (上海) 私募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二期是 “國豐興華鴻鵠志遠二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三期則是 “國豐興華鴻鵠志遠三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1、2 號)”。

一期是去年 3 月份完成備案的,二期是今年上半年,三期是今年下半年完成備案,三期的合計投入資金預計超過 1000 億元。

高度集中持倉

雖然鴻鵠的三期系列產品,各自均為數百億級的體量,幾乎等於業內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的體量,但目前鴻鵠系列基金在半年報中 “顯山露水” 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這三期產品目前為止持有的公司非常少且集中。

鴻鵠一期:伊利股份、陝西煤業、中國電信。

鴻鵠二期:中國神華、中國石油。

此外,五隻股票最低持股金額 18 個億出頭,最高持股金額達到近 60 億。

沒有任何微型持股。

這大概率意味着,該基金的管理人,採取了非常集中的持倉方案。

不是指數投資

上述持股除了説明鴻鵠基金採取了 “高度集中” 的投資方案外,還説明該基金沒有執行任何指數化的投資方針。

首先,該基金目前配置的 5 個股票,以及它們的持有市值,顯然不對應任何一個指數的成分股。

其次,任何一個用上千億規模佈局指數化投資的基金,實際持股數都會遠遠超過 5 個。

以同樣其中規模接近 1000 億的易方達創業板 ETF 為例,該產品在上市公司中報中 “露臉 72 次。

規模超過 1900 億的華夏滬深 300ETF,在同一時間 “露臉” 74 次。

均明顯超過,鴻鵠系列基金的合計持股 “露臉” 數——5 次。

選股公司標準為何?

鴻鵠一期的持股,最早受人關注。

乍看之下,這三家公司分屬消費、能源、通信,似乎沒有明顯的邏輯。但若從這家險資私募的投資視角去歸納,它們其實有幾個鮮明的共性:

其一,自由現金流充沛,無論是乳製品龍頭、煤炭資源巨頭,還是央企電信運營商,本質上都是各自行業的現金牛,再投資壓力輕、盈利能力和分紅持續性極強。

其二,行業龍頭地位穩固,三家公司都是所在行業的龍頭,具備市場份額優勢和定價權,抗週期性較強。

其三,分紅回報明確,陝西煤業以高分紅著稱,伊利和電信也在持續提升股東回報,這正契合險資偏好 “股息可見” 的特性。

其四,政策安全墊,消費、能源、通信均為國家戰略性行業,政策導向清晰、風險邊界可控,適合險資這種追求穩健的大資金。

“天天數錢” 的重倉股

華爾街見聞·資事堂注意到:在鴻鵠基金眼裏,重點持有的股票或是能 “天天數錢” 的公司。

我們來具體拆解一下:

伊利股份上半年回籠現金超過 600 億元,平時一個季度就是幾百億,旺季甚至能衝到千億以上,乳製品生意儼然成了源源不斷的 “現金收割機”。

陝西煤業則像一座 “現金瀑布”,2025 年上半年吸金 863 億元,在煤價景氣週期裏,單季度能輕鬆跨過千億大關,把資源紅利直接變成真金白銀。

中國電信亦是 “賬單式” 的穩定機器,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就達到 2400 多億元,單季度常常是千億規模滾入,穩定程度堪高。

另據同花順,伊利股份、陝西煤業、中國電信的股息率分別為 4.37%、6.76%、3.54%。

潛在投資邏輯

從鴻鵠的選股和財務指標分析,這家機構秉承的潛在的邏輯或許就是:尋找經營性現金流穩定、可持續回籠資金並具備長期分紅能力的企業。

一句話概括,“現金流為王”。

這與鴻鵠基金的設立機制也非常吻合,按照相對應的會計準則,鴻鵠基金或可以通過積極投資高分紅個股收穫持續股利分配,同時因了結部分重倉股投資獲得的資本增值,一期來不斷增厚公司的總資產。

同時,不會因持股市值的波動而 “反噬” 或過度 “推高” 兩家保險公司的短期利潤。

同時,鴻鵠二期的出現,還顯示了另一種可能,即作為管理者是把鴻鵠一期和二期看作一個資產組合來管理的。也因此,鴻鵠二期目前曝光的持股和鴻鵠一期沒有重合。

我們還可以發現,鴻鵠二期雖然成立時間較短(2025 年 5 月 27 日正式成立),但在短期內已完成主體建倉,露出的持倉股票延續了與一期相似的路徑,但不一樣的持股。這很可能説明,操盤的團隊可能維護着一張 “買入清單”,鴻鵠一期、二期各自以一定的策略從這張名單中依次選擇建倉標的。

國壽資管團隊的 “珠玉在前”

鴻鵠基金的操盤團隊來自中國人壽資管團隊。我們注意到,鴻鵠最早現身的兩隻重倉股——伊利股份和中國電信——在股東名單中早已有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005L–CT001 滬” 的身影。

這裏的 “傳統–普通保險產品”,其實或許代表了一家保險公司最基礎、體量最大的主動權益投資 “池子”。

換句話説,這就是中國人壽權益投資最典型的 “樣板組合”,可以藉此充分觀察這家險資權益投資團隊的 “風格” 和 “基因”。

從披露的持倉情況來看,截至 2025 年 6 月末,這個保險產品在 A 股的前 30 大持倉股票,持倉的市值區間大致在 6 億元-170 億元之間。

(如上圖)最大的持倉是中國聯通,市值超過 170 億元;接下來是中國電信、伊利股份、中信銀行、大秦鐵路、中國神華、雙匯發展、中國移動、中國建築、招商公路等,市值都在數十億元以上。

總體特徵很清晰:

其一,行業分佈集中:金融、能源、電信、交通運輸、消費龍頭,是長線資金的重點配置板塊;

其二,龍頭屬性突出:幾乎都是行業前列的國企公司,具備市場份額與政策安全墊;

其三,現金流厚實:這些公司共同點是經營性現金流規模龐大,且分紅比例較高。

越來越清晰的 “路數”

華爾街見聞·資事堂進一步梳理發現:上述中國人壽的保險賬户對金融股的態度頗有些 “耐人尋味”。

雖然國壽的歷史持倉中確實出現了中信銀行、蘇州銀行、中國銀行等個別銀行股,但持倉規模遠遠肖於通信、能源和交通運輸板塊。

如果再與鴻鵠基金的多隻重倉股對應,會發現邏輯呼應得非常清晰。伊利股份,對應消費必需品龍頭;中國電信,是賬單式現金機器;陝西煤業,則與保險賬户裏能源類公司的配置思路一致。

從這個角度看,鴻鵠基金雖規模還在初期增長,還不足以像龐大的保險資金池那樣在更多公司裏 “顯形”,但它已經在用相似的策略做選擇:

尋找現金流穩定、股息明確的大型國有企業,用 “真金白銀的流動” 來捕捉資產增值機會。

如果中國人壽的保險賬户是一片大森林,那麼鴻鵠基金就是其中的一棵小樹苗——枝葉雖小,但生長的方向與森林保持一致。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