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 Alibaba's Quick Commerce Push the Right Strategy for the Company?

阿里巴巴集團正在進軍快速商業,目標是在 30 分鐘到 1 小時內實現超快速的雜貨配送。這一策略響應了中國城市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但也引發了對盈利能力的擔憂。儘管快速商業推動了用户參與,但由於需要本地化配送和密集的物流,這一模式成本高昂。儘管面臨盈利挑戰,阿里巴巴成熟的物流網絡和生態系統協同效應可能提供競爭優勢。投資者應將這一策略視為一種防禦性舉措,關注用户增長和縮小虧損作為成功的關鍵指標
阿里巴巴集團(BABA 3.48%) 最為人知的是中國的電子商務先鋒,其平台如淘寶和天貓塑造了數億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但在最近幾個季度,該公司正在大力拓展一個新領域:快速商業,即在 30 分鐘到 1 小時內快速配送食品和日常必需品。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戰略,反映了中國城市市場消費者期望的變化。但這也給投資者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阿里巴巴的快速商業推進是一個聰明的戰略舉措,還是一個對盈利能力造成負擔的昂貴幹擾?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為什麼快速商業對阿里巴巴很重要
最近,投資者對阿里巴巴最大的擔憂之一是其決定全力投入與 美團 和 京東 的即時商業競爭。他們擔心這一戰略只是一個匆忙擴展電子商務業務的嘗試。
推出淘寶即時商業的理由很簡單。消費者行為正在改變,尤其是在中國的大城市。年輕消費者尤其希望新鮮的食品、零食和日常必需品能夠立即送達,而不是等待一兩天。這種需求推動了美團的崛起,美團在食品配送和本地服務領域佔據主導地位,而 拼多多 的多多買菜業務也在迅速擴張。
如果不做出回應,阿里巴巴就有失去在推動日常參與度的類別中的相關性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它一直在投資像盒馬這樣的線上線下混合超市,以及它的社區團購服務淘菜菜。這兩者都融入了快速商業模式,為消費者提供速度和便利,同時將他們留在阿里巴巴的生態系統中。
對阿里巴巴而言,這不僅僅是關於食品。這關乎保護公司的用户基礎。如果消費者每週多次登錄淘寶購買必需品,他們更有可能繼續購買電子產品、服裝和更高利潤的商品。換句話説,快速商業既是防禦也是增長。
盈利能力問題
缺點是快速商業成本高昂。與依賴集中倉庫和批量配送的傳統電子商務不同,快速商業需要本地化的配送中心、密集的物流網絡和頻繁的小額訂單。
在 2025 年 6 月的季度(2026 財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管理層承認,儘管快速商業推動了參與度,但仍然對盈利能力造成了拖累。換句話説,中國的商業收入增長了 10%,但調整後的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下降了 21%。
與美團相比,盈利能力的下降可能看起來 “微小”——美團在最新季度的運營利潤下降了 98%——但這是因為阿里巴巴擁有一個極具盈利能力的電子商務業務,補貼了其快速商業追求中的損失。
盈利能力挑戰並非阿里巴巴獨有。全球範圍內,從美國的 GoPuff 到歐洲的 Getir,快速商業參與者都在努力使經濟模式可行。低訂單價值、高配送成本和客户價格敏感性使得盈利能力的規模化成為一項艱鉅的任務。
阿里巴巴面臨的風險是,它最終可能被鎖定在與美團和京東的昂貴軍備競賽中——三者都在爭奪一個沒有人能夠持續盈利的市場份額。
為什麼投資者不應完全忽視它
儘管如此,阿里巴巴擁有一些純粹快速商業參與者所缺乏的獨特競爭優勢:
- 菜鳥物流: 阿里巴巴已經運營着中國最先進的物流網絡之一,使其能夠比小型競爭對手更高效地支持快速配送。
- 餓了麼: 阿里巴巴擁有餓了麼,這是中國第二大食品配送平台,僅次於美團,因此食品配送與即時商業之間存在巨大的協同效應。
- 生態系統協同: 與獨立參與者不同,阿里巴巴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廣告和支付寶等多個業務線來實現參與度的貨幣化。這使得每個快速商業客户在長期內更具價值,從而證明了收購成本的合理性。
這對投資者意味着什麼?
阿里巴巴的快速商業戰略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在短期內對盈利能力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它在競爭對手逐漸崛起時鞏固了阿里巴巴的競爭地位。
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正確看待快速商業的方式可能是將其視為一種戰略防禦舉措,而不是今天的利潤驅動因素。如果阿里巴巴能夠將其與物流、人工智能和生態系統優勢緊密整合,這一賭注最終可能會得到回報。
展望未來,投資者應關注兩個指標。首先是用户增長和參與度。其次是虧損縮小。在至少一個(如果不是兩個)指標上出現積極發展將標誌着這一戰略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