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ngTalk Recreates DingTalk

走向 AI 原生。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王小娟
重返釘釘 4 個月後,創始人無招(陳航)重造了釘釘。
“我們決心清空過去,以歸零的心態,為 AI 時代打造一個全新的釘釘。”
8 月 25 日,釘釘 CEO 無招回歸阿里集團後,發佈了釘釘 8.0 版本,也就是無招口中的 “AI 釘釘 1.0”,標誌着這一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户規模最大的協同辦公 APP,徹底走向 AI 原生。而這已經是釘釘的第三次重大轉向了。
從解決規模、商業化問題,再到如今無招帶着 “AI 落地” 的使命迴歸。相比從前,定位為阿里 AI To B 入口級產品的釘釘有着更大的使命。
如今,阿里希望它全面發力 Agent 平台,為集團的 AI 戰略提供數據反饋和商業驗證。釘釘這個企業級入口,讓通義模型能被更多用户和組織使用,並加速迭代,進而帶動集團 AI 收入的增長。
不過,釘釘所在的協同辦公市場已然進入競爭深水區。近幾個月來,飛書、企業微信都相繼推出大版本更新,在交互、AI 落地上快馬加鞭。三家巨頭都迫切在 AI 時代改寫格局。
好在有着集團生態協同、資源支撐,釘釘可以放下包袱,全心投入打這一場硬仗。
徹底重構
8 月 25 日,僅僅是無招的出現就引得現場掌聲一片。
“4 個月前,我剛回到釘釘時,就做了一次全面用户走訪,收到大量反饋。十年時間,很多用户反饋釘釘設計較老舊,頁面排布臃腫等問題。”
無招在現場坦言,重新接手釘釘後他就一直在為 “再造釘釘” 尋找突破口。而他迴歸後第一件事,就是將釘釘進行全面重構。
現場,釘釘 8.0 版本 “蕨”——即 AI 釘釘 1.0 版正式推出,成為 AI 時代首個以 Agent 驅動的工作信息流式的工具形態。“4 個月時間裏,我們總共對 1850 項需求進行分析和設計,對 574 項問題進行全部修復,20 多個產品線進行全面優化。” 無招説道。
釘釘 1.0 本身具有極強的信息收集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給員工的信息是經過智能體的篩選和優先級排列的,可以將所有與工作相關的信息與任務,由 AI 按優先級整理後,以信息流卡片的形式清晰呈現給用户。
“智能體的聚合,可以讓工作處理就像刷短視頻一樣絲滑”。釘釘內部人士向華爾街見聞 “凡爾賽” 地説道。而釘釘也做到了從 “人找事” 變成 “事找人”。
此外,釘釘還宣佈重點押注客服、營銷、教育三大場景,推出對應的行業 AI 大模型產品,首發全球企業級 AI 助理市場,並針對出海企業、中小創企以及中大型企業,給出了全新解決方案。
看得出,釘釘迫切尋求在 AI 框架下的徹底重構。但還要知道,釘釘早在大模型爆發之初,就開始圍繞 AI 密集嘗試。
去年,阿里雲將雲小蜜與釘釘開放平台打通,支持企業創建多輪對話機器人;今年初,阿里雲百鍊平台與釘釘集成,企業可快速搭建專屬知識庫機器人;3 月,釘釘又推出審批 AI 助理;6 月推出斜槓功能,集成通義千問大模型,支持智能生成會議紀要、PPT 大綱、海報文案等。
然而,這一切和 “AI 釘釘 1.0” 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前者是對 AI 能力與釘釘碎片化場景適配的探索,後者則是徹底用 AI 對業務基座進行的重構。
新釘釘並沒有單打獨鬥,無招為其準備了一個產品矩陣,現場他一口氣宣佈推出釘釘 One、企業 AI 搜索引擎 “AI 搜問”、AI 表格、AI 聽記、智能硬件 DingTalkA1 等 10 餘款 AI 產品。他信心十足,直言這些產品 “重新定義了 AI 時代人的工作交互、信息處理、知識搜索和應用創建方式”。
這似乎也印證了釘釘 1.0 對 “蕨” 的引喻——它是地球上最早的高等植物,象徵着生命系統的真正成型。向下紮根行業,自內重構莖骨,向外繁榮生態。
反哺阿里
從無招的迴歸到 “再造釘釘”,這背後暗含着整個阿里的 AI 戰略調整。
過去兩年,迴歸大眾視野的馬雲每次公開亮相,總是三句不離 AI。去年末,馬雲感慨,20 年前他們幸運地抓住了互聯網,成就了今天的一切。
他堅信,如今 AI 將掀起一場鉅變。“用 AI 再造一個阿里” 成為內部共識。此刻,阿里雲正將 AI 寫進整個集團的 DNA,它也將自己從十幾年前集團的成本中心,變為真正的動力引擎。
阿里決心要先用 AI“改造” 自己,做成 “樣板間”。因為擁有中國最豐富的商業生態的阿里,本身就具備 AI 落地的實踐場景。在阿里 “用户為先、AI 驅動” 的戰略下,釘釘擔負着阿里 AI To B 應用落地的重任。
與此前過度綁定阿里雲的商業目標不同,如今阿里希望釘釘全面發力 Agent 平台。畢竟,號稱 “8 成 A 股上市公司都在用”,擁有 7 億用户、超 2600 萬的企業組織的釘釘是個超級企業級入口,它能直接撬動通義模型、阿里雲業務的增長。
它不再是傳統的協同辦公軟件,而是阿里將 AI 技術落地到千行百業、重塑工作方式的關鍵載體。
事實上,“入口之戰” 是阿里今年的關鍵戰役,在與美團、京東鏖戰快遞、閃送,爭奪 C 端入口的同時,釘釘所在的 B 端也已經是紅海競爭。
“飛書多維表格比釘釘領先至少 12 個月。” 今年 7 月,飛書 CEO 謝欣在採訪時直言道。謝欣的 “嗆聲”,可見協同辦公市場競爭的白熱化。
儘管當前釘釘仍處行業首位,但後來者的挑戰無處不在。不僅是飛書,企業微信也在加速 AI 功能的部署,騰訊會議的 AI 助手、企業微信的智能客服等功能亦在快速迭代。
在業內人士看來,過去釘釘、飛書、企業微信三家形成了相對清晰的差異化定位。依託阿里生態的釘釘既要服務中小企業,也要爭奪大型企業客户;以產品體驗見長飛書,策略是鎖定 “新經濟” 企業;企業微信的策略則是依託微信生態。
然而,AI 場景化落地的加速到來,正改寫當下的格局。
民生證券指出,Agent 的任務長度每 7 個月翻一倍。這意味着,過去功能豐富性、用户體驗等競爭優勢已經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平安證券也預測,到 2027 年,四成的企業服務將由 Agent 組合交付。用户的關注點,也將轉向 AI 是否能幫其解決更多複雜的問題。
“誰能最先幫 AI 智能體理解行業和企業,誰就一定會在生產力變革中異軍突起。” 無招斷言道。
AI 這一仗,釘釘不能有失。好在相比前兩次的轉向,這次釘釘有着整個集團的優勢。就目前佈局而言,阿里是目前中國互聯網公司裏,在 AI 上投入最堅決、佈局最全的玩家。未來三年在 AI 上 3800 億資本開支史無前例。
用 AI 再造一個阿里,這是這艘巨輪身價重估的重要節點,釘釘便是商業化、場景化的關鍵一環。這場淘汰賽才剛剛開始,釘釘還要加速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