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mobile development enters a "24-month cycle": speed has become the new moat

華爾街見聞
2025.08.26 03:2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麥肯錫的文章分析了中國汽車行業的開發速度,指出新車從立項到上市的週期已縮短至 24 個月,幾乎是傳統四到五年的一半。這一變化源於電動平台的模塊化、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軟件與硬件的解耦以及供應鏈的前置。新興電動車企如比亞迪、理想和零跑在銷量和估值上迅速增長,顯示出效率提升的直接回報。

麥肯錫寫了一篇文章《Automo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Accelerating to new horizons》,分析中國汽車行業對於開發速度的理解。

過去四十年,汽車研發的節奏幾乎沒有動搖:一款新車從立項到上市,普遍要四到五年。這個週期既是質量的保證,也是供應鏈穩定的前提。

但在中國電動車企和特斯拉手裏,這一邏輯正在被顛覆。兩年,一台全新車型就能走完從概念到量產的旅程。節奏幾乎快了一倍。

速度的背後不是加班,而是行業的變化轉換:

◎ 電動平台讓零部件減少,模塊化提升共用率;

◎ 虛擬仿真取代物理樣車,縮短測試時間;

◎ 軟件與硬件解耦,功能可以靠 OTA 後續升級;

◎ 工裝和供應鏈前置,開發與量產並行推進。

所有環節同時提速,讓 “24 個月造車” 變成可能。這種速度帶來的不僅是新品更快上市,還讓新進入者有機會不斷刷新功能定義和用户體驗。

市場和資本很快給出了反饋:比亞迪、理想、零跑等企業在銷量和估值上的躍升,正是效率的直接回報。而傳統廠商則在五年節奏裏顯得笨重。

Part 1 技術加速機制:從產品架構到供應鏈的變化

推動新車開發週期壓縮的,不是單一因素,而是技術、流程和組織層面的系統性變革。新進入者能夠在短短 24 個月內完成從概念到上市的過程,本質上依靠對汽車產品開發鏈條的深度改造。

● 首先是產品與組件組合的簡化與模塊化

電動汽車相較於內燃機車型,零部件數量顯著減少。動力總成簡化、排氣系統消失、機械傳動複雜度降低,使得電動車的基本架構天然更利於縮短開發週期。

中國新興車企普遍集中在純電動平台,產品組合更為聚焦,避免了傳統廠商常見的多驅動形式並行開發的複雜性。

同時,在零部件層面,標準化與模塊化被極大強化。大量不可見或數字化部件被統一化處理,使得不同車型間零件共用率提高,降低了重複設計與測試的成本與時間。

● 其次是虛擬仿真與智能化測試的普及

在傳統模式下,新車型需要大量物理原型進行碰撞、耐久、熱管理等測試,這一過程耗時且昂貴。新進入者則通過加大軟件仿真和虛擬原型的比重,將 65% 的測試轉移到數字環境中,相比歐美廠商 40%-50% 的比例顯著領先。

虛擬測試不僅減少了對物理樣車的依賴,還能在早期階段快速迭代設計,避免後期大規模返工。

與此同時,測試的自動化程度提高,部分中國廠商實現了四分之三的測試自動化,而傳統同行約為三分之二。物理原型的數量因此被減少一半,整體節約 9 到 11 個月的開發週期。

● 第三個關鍵點是軟件與硬件的解耦

現代汽車已逐漸演變為 “帶輪子的計算平台”,單車軟件代碼量以億行為單位計。

傳統廠商習慣於軟件與硬件綁定開發,導致迭代緩慢、測試周期冗長。新進入者和特斯拉等顛覆者則採用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核心控制器集中化,軟件獨立開發,並可通過 OTA 更新實現上市後的功能迭代。

這種方式在投產前節省了 3 到 10 個月的開發時間,同時使得上市後也能持續升級,進一步提高市場響應速度。

● 第四是工裝工具鏈的前置與柔性化

工裝是傳統車企的瓶頸之一,模具與衝壓設備的開發週期往往決定了量產節奏。新進入者通過在設計早期即開展虛擬建模和評審,將工裝生產與設計並行化。

同時採用軟工裝(例如聚合物模具),用於小批量測試件的快速生產,從而避免金屬模具冗長的加工過程。這一策略在 1 至 4 個月的時間維度上創造了優勢。

● 最後是垂直整合與供應鏈的前置協同

中國廠商在電池、電驅、電機等關鍵總成上傾向於自研或通過合資與收購掌控核心環節。這不僅避免了外部談判與適配的時間消耗,還提升了跨車型零件複用度。

對於外採零部件,這些企業也更早與供應商啓動聯合開發,形成跨職能的緊密協作,確保零件在設計之初即考慮供應與可製造性。相比之下,傳統廠商往往在後期才介入供應商資源,延誤了整體節奏。

在組織層面,新興車企通過精益治理和技術工具實現了執行力的提升。

小規模高管團隊的高頻決策會議,使得項目變更與定位決策在數日內完成,而非數週。

藉助 AI 驅動的項目管理系統,企業能夠實時監控開發進度、標記風險與延誤,並在全流程中保持透明。這種執行嚴謹性進一步壓縮了 1 到 3 個月的開發時間。

產品架構簡化、虛擬化測試、軟硬解耦、柔性工裝、垂直整合與數字化項目管理,構成了新進入者得以將開發週期縮短至傳統廠商一半的完整機制。這不僅是流程的加快,更是技術範式的改變。

總結這一部分,新興廠商的速度優勢並非偶然,而是多維度協同的結果,在電動車的架構特性上疊加虛擬化與智能化工具,並通過強執行力使理論效率轉化為實際成果。傳統廠商若要縮短研發週期,必須在這些方面做出系統性的變革,而不僅僅是壓縮時間表。

Part 2 產業競爭邏輯:速度、價值與生命週期風險

技術上的提速直接轉化為市場層面的競爭力。中國本土廠商通過快速迭代,在電動車滲透率從 2015 年的 1% 提升至 2024 年的 46% 的過程中,掌握了主導權。

市場規模擴大到 3.5 億輛的背景下,本土品牌的數量已是合資品牌的兩倍,其 10% 的年均增長率主要依賴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

速度的最大價值,在於功能差異化與消費者感知

24 個月週期意味着廠商能在兩年時間內將最新的電池技術、智能駕駛算法、車機交互系統引入量產車,而傳統廠商往往要等待四年以上。

功能領先直接帶來市場份額的搶佔。在比亞迪、零跑、理想汽車等廠商的案例中,正是這種速度與差異化的結合,使其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下仍能維持盈利。相比之下,不少海外電動車初創企業尚未實現規模化盈利。

資本市場也對速度做出了反應。

在過去十年中,比亞迪、吉利以及特斯拉等顛覆者的市值增長超過四倍,而傳統十大整車廠的市值增幅微乎其微。股東總回報率方面,比亞迪增長了 550%,而傳統巨頭平均僅為 153%。

投資者顯然更青睞能夠快速推出產品、驗證市場並實現盈利的企業,而非依賴緩慢週期和長期攤銷的傳統模式。

快速開發並非沒有代價。

最突出的問題是生命週期縮短與質量風險。傳統車型的生命週期為 7 到 10 年,廠商有足夠時間優化生產、穩定供應鏈、攤銷工裝與研發成本。

而在兩到五年就需更新換代的節奏下,供應鏈和製造體系必須高度柔性化,零部件複用率必須極高,否則將難以在成本上保持可持續性。

同時,更短的週期意味着潛在質量隱患更容易暴露,如果測試與驗證不足,後期的召回與維修成本可能抵消前期的市場優勢。

◎ 人才與組織能力也是挑戰。高速迭代要求研發、測試、供應鏈與管理團隊保持極高的協同。

新興廠商往往依賴精簡組織與強執行力,但當企業規模擴大,跨區域擴張後,能否保持這種敏捷性,仍存在疑問。對於傳統廠商而言,如何在龐大複雜的組織中植入敏捷文化,是實現轉型的關鍵難題。

速度已成為決定汽車產業格局的核心變量之一。

新進入者憑藉快速開發和差異化功能,在資本與市場兩端都取得領先。而傳統廠商若不調整模式,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但速度並非唯一標準,質量、成本與生命週期管理仍然是產業能否長期可持續的關鍵。

未來的贏家,可能是在速度與穩健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的企業。產業競爭邏輯已被速度重新定義。它不僅是市場份額爭奪的手段,也是資本市場估值的驅動力。但速度的背後也潛藏風險,只有將速度與質量、成本和組織能力結合,才能實現長期競爭力。

小結

24 個月造一台車,不只是開發流程的加速,而是汽車產業秩序的重寫。速度成為新的市場門檻:能否快速推出新技術、捕捉需求、完成迭代,決定了企業能不能在競爭中存活。但速度也伴隨着風險——生命週期縮短、質量壓力加大、供應鏈柔性不足,都會讓收益被侵蝕。

未來的競爭,不再是 “誰的功能更全” 或 “誰的成本更低”,而是 “誰能在快的同時保持穩”。新進入者需要在擴張中維持敏捷,傳統廠商則必須把虛擬化、模塊化、軟件架構和柔性供應鏈當作必修課。最終能走下去的,可能是那些在 24 個月週期裏,既能造得快,也能造得穩的公司。

本文作者:芝能芯芯,來源:芝能汽車,原文標題:《汽車開發進入 “24 個月週期”:速度成了新護城河》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