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ch stocks issue a warning: The AI narrative begins to waver, and risks are spreading to "invisible" corners

科技股的回調正為市場敲響警鐘。風險正從少數巨頭支撐的 “頭重腳輕” 的公開市場,悄然蔓延至為 AI 基建提供鉅額資金的私募信貸領域,一旦頭部科技股失速,整個市場的穩定性將面臨嚴峻挑戰。
長期以來由大型科技股驅動的全球市場,正在顯露出疲態。
8 月 23 日,英國《金融時報》一篇評論文章指出,本週的科技股拋售不僅是對其高昂估值的警示,更是一個危險信號:風險可能已從公開市場,滲透至為 AI 熱潮提供鉅額資金、卻更隱蔽的私募市場。
這種由少數科技巨頭主導的 “頭重腳輕” 的市場結構,正面臨着來自 AI 敍事本身以及私募市場過度集中的雙重考驗。一旦科技股,特別是 AI 概念股的引擎熄火,整個市場的穩定性將面臨嚴峻挑戰。正如文章所言:
到目前為止,對科技股和 AI 有利的,就是對全球股市有利的。但如果科技股和 AI 真的出了什麼大問題……好吧,後果不言自明。
看得見的失衡:科技巨頭獨木難支
今年以來,美國乃至全球股市的亮眼表現,幾乎完全由少數科技巨頭 “抬着走”。
以芯片巨頭英偉達為例,其市值已高達 4.3 萬億美元,相當於整個英國富時 100 指數總市值的 1.5 倍。數據顯示,美國最大的 10 家公司佔據了標普 500 指數約 40% 的權重,並貢獻了過去一年該指數三分之一的收入增長。
這種極端的集中度導致了市場的嚴重分化:今年以來,標普 500 指數上漲了 9.5%,而追蹤小盤股的羅素 2000 指數僅上漲 4.2%。
AI 神話褪色:從 “非理性繁榮” 到 “零回報”
投資者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AI 敍事本身正出現裂痕。
一方面,即便是 AI 領域的領軍人物也開始出言謹慎。OpenAI 的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在近期一次活動中直言,市場對 AI 的熱情存在 “泡沫” 成分,並承認存在 “非理性繁榮” 的時期。他坦言:“我認為一些投資者很可能會虧很多錢。”
另一方面,AI 的商業落地效果遠不如預期。麻省理工學院(MIT)在 7 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約 95% 的組織在 AI 投資上獲得了 “零回報”,僅有 5% 的試點項目創造了實際價值。
這一數據無疑給那些期待 “AI 魔法” 能點石成金的投資者潑了一盆冷水。
看不見的風險:私募市場成 “火藥桶”?
文章進一步警告,風險不僅限於公開交易的股票,一個更令人擔憂的趨勢是,AI 熱潮所依賴的鉅額資金正越來越多地來自不透明的私募市場。
AI 的發展需要龐大的數據中心作為支撐,而其建設需要鉅額資金。據估計,未來三年全球在 AI 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將接近 3 萬億美元。亞馬遜、Alphabet 等科技巨頭自身可能僅能承擔其中約一半的費用。
剩餘的鉅額資金缺口,將主要由私募股權、私募信貸和風險投資來填補。
瑞銀在本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私募信貸已成為推動 AI 增長的 “關鍵引擎”。據該行數據,在截至 2025 年初的一年裏,私募債務市場對 AI 的風險敞口激增 1000 億美元,達到約 4500 億美元,其規模遠超來自公開信貸市場的資金。
資金的湧入讓私募市場的管理者們日益警惕。PGIM Private Capital 歐洲負責人 Josh Shipley 表示,AI 領域的投資是 “每次高管會議都會討論的話題”。他認為,目前其體量尚不足以引發 “系統性衝擊”,但風險不容忽視。
瑞銀的分析師警告稱,隨着散户和養老基金的資金持續流入,私募市場在為 AI 提供增長動力的同時,也正在 “播下過熱風險的種子”。
風險的集中不再僅僅是公開股票市場的問題,它已經遍佈整個私募市場。如果這些專業的貸款機構開始倒下並波及更廣泛的金融體系,那麼 Sam Altman 口中的 “糟糕透了”(that sucks)恐怕將是過於輕描淡寫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