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ly and demand improve together + strong competitive outlook, NVIDIA's pre-earnings target price raised by Morgan Stanley to $206

智通財經
2025.08.19 08:0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摩根士丹利將英偉達的目標價從 200 美元上調至 206 美元,維持 “增持” 評級,預計該股有近 13% 的上漲空間。英偉達將於 8 月 27 日公佈 2026 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市場對其需求、供應和競爭前景持樂觀態度。大摩預計第二季度營收將從 452 億美元上調至 466 億美元,第三季度營收預測從 513 億美元上調至 525 億美元,全年營收預測也有所上調。

智通財經 APP 獲悉,人工智能 (AI) 芯片巨頭英偉達 (NVDA.US) 將於美東時間 8 月 27 日公佈 2026 財年第二季度業績。摩根士丹利發佈研報稱,英偉達未來 12 個月的需求、供應和競爭前景仍然非常有利。大摩維持對英偉達的 “增持” 評級,目標價由 200 美元上調至 206 美元。這一目標價較該股週一收盤價有近 13% 的上漲空間。

大摩指出,在英偉達財報發佈前,市場預期已經有所上升,這是合理的。該行預計,英偉達第二季度業績以及提供的指引將表現強勁。不過,大摩補充稱,其對英偉達的樂觀情緒更多地集中在未來。該行表示,雖然需求持續改善,但供應仍是限制因素,對英偉達的營收預測取決於 Blackwell 芯片的量產速度。該行預計,英偉達第三季度營收將受益於 Blackwell 芯片加速出貨。

大摩將其對英偉達第二季度的營收預測從此前的 452 億美元上調至 466 億美元,第三季度營收預測從此前的 513 億美元上調至 525 億美元;2026 財年全年營收預測則由此前的 2646 億美元上調至 2732 億美元,Non-GAAP 每股收益預測由此前的 6.28 美元上調至 6.51 美元。

大摩指出,在需求端,英偉達的客户們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使用了 “驚人”、“無法滿足”、“龐大” 等來描述需求。超大規模客户的評論基調已有所變化:去年底主要強調供應限制,而現在更強調推理需求激增,產能部署難以跟上。這對英偉達的收入增長可持續性是積極信號,即便 Blackwell 芯片開始大規模出貨。

需求增長主要來自英偉達的四大超大規模客户。除此之外,二線雲服務商和主權客户的需求也是容易被低估的力量。例如,CoreWeave 的資本支出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約 50% 將在第四季度發生。英偉達的客户羣正在擴大,強勁需求已不再侷限於頭部客户。

在供應端,多項因素正在改善。機架組裝加速,鴻海預計第三季度機架出貨量環比增長三倍。大摩大中華硬件團隊預計,前四大 ODM 三季度機架出貨量將翻倍。全年預計機架出貨 3.4 萬台,對應約 240 萬顆 GPU,對英偉達來説意味着約 900 億美元收入。而且這僅包含前四大 ODM,不包括其他合作方。

測試環節的瓶頸也在緩解。Advantest 測試機的交付週期縮短,有助於恢復測試時間正常化。大摩分析師 Charlie Chan 預計,B200/B300 芯片測試量將從二季度的 100 萬顆增至三季度 150 萬顆。不過,發佈這份研報的分析師的預測相對保守,預測 B200/B300 芯片測試量到第三季度將達 120 萬顆,到第四季度則達 142 萬顆。

大摩補充稱,在第二季度,供應不僅僅與 Blackwell 芯片有關。目前,Hopper 芯片的生產已經停止,儘管對這些 GPU 的需求仍然強勁,但很難判斷 7 月份是否還會有新的採購。該行預測 Hopper 芯片第二季度營收將環比下降 50% 至 28 億美元左右。此外,B200 服務器出貨量增加彌補了部分缺口。整體來看,機架出貨比例提升與 B300 的引入可能帶來小幅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市場方面,大摩預計,英偉達給出的第三季度業績指引將假設來自中國市場的貢獻極少。如果許可證審批加快,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則存在上行空間,但中國超大規模客户是否能最終購買 H20 芯片仍存在不確定性。

大摩表示,在三個月前,該行對英偉達需求與供應改善的預期均比市場更樂觀,儘管如此市場預期已經上調,但該行仍看好英偉達將在 2025 年繼續提升市場份額,並在 2026 年保持約 85% 的市佔率,抵禦來自 ASIC 領域與 AMD(AMD.US) 的競爭。

大摩稱,英偉達今年份額顯著提升,即便是 ASIC 最大用户 (如谷歌),在英偉達的支出也預計增長 3 倍以上,而在 ASIC 上的支出僅小幅增長。隨着英偉達研發投入突破 150 億美元,並擴展至機架互聯、軟件和服務等領域,競爭對手要研發出在主流任務上超越英偉達的 ASIC 難度越來越大。AMD 雖計劃在 2026 年推出機架級解決方案,但其互聯技術 UALink 要在之後才推出,屆時英偉達已轉向下一代 NVlink Rubin 並以 NVlink 融合技術提供給客户。因此,低價替代方案雖有窗口,但性能差距仍是競爭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