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in-depth analysis: A "Blockchain Transformation Guide" for Banks, Asset Management, and Fintech Companies (U.S. version)

華爾街見聞
2025.08.17 11:29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a16z 認為,傳統金融機構正加速將區塊鏈技術融入核心業務。銀行通過代幣化存款和重塑結算基礎設施提升效率;資產管理公司利用代幣化基金拓寬分銷渠道,並與 DeFi 協議融合以創造新收益;而金融科技公司則藉助公鏈和穩定幣實現跨境支付等業務的跨越式發展。

在監管日趨明朗、競爭壓力加劇以及技術不斷成熟的共同推動下,傳統金融(TradFi)機構正在加速將區塊鏈技術從邊緣實驗轉向核心基礎設施,以確保未來競爭力並開啓新的增長源泉。對於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問題已不再是 “是否” 或 “何時” 擁抱區塊鏈,而是 “如何” 將其有效融入業務。

a16z 最新的行業報告認為,這一轉型已進入實質性階段。以摩根大通和花旗為首的大型銀行,正通過代幣化存款等項目,將區塊鏈應用於核心的支付與結算業務。這標誌着區塊鏈不再僅限於加密資產交易,而是開始重塑商業銀行資金的流動方式。

與此同時,資產管理巨頭正利用區塊鏈開闢新的分銷渠道。貝萊德和富蘭克林鄧普頓等公司發行的代幣化基金,成功將傳統金融產品引入鏈上世界,直接觸達數字原生投資者,並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集成,探索前所未有的流動性與收益策略。

這一系列動向對市場和投資者產生了深遠影響。它預示着區塊鏈正從一個獨立的投機性資產類別,演變為金融服務的底層技術。對於傳統金融機構而言,這既是避免被顛覆的戰略需要,也為投資者創造了新的價值主張——通過代幣化提升傳統資產的效率,並投資於構建下一代金融市場的核心基礎設施。

銀行:從後台革命到前台創新

對於銀行業而言,區塊鏈技術正成為解決其核心痛點的關鍵工具。儘管銀行面向客户的前端應用界面光鮮現代,其後台系統卻大多依賴於上世紀 60 年代的 COBOL 語言,面臨效率低下和維護成本高昂等問題。區塊鏈提供了一條在不犧牲合規性的前提下,對這些 “古老” 系統進行現代化升級的路徑。

a16z 認為,銀行的區塊鏈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大機構及後台業務領域:

  • 代幣化存款: 摩根大通的 JPMD 代幣和花旗的代幣服務(Token Services for Cash)已投入實際應用。這些代幣並非由國債支持的合成穩定幣,而是商業銀行賬户中真實法幣的 1:1 映射。通過代幣化,跨境支付、財資管理和貿易融資的結算延遲可從數天縮短至數分鐘,顯著降低運營開銷和對賬成本,提升資本效率。
  • 重塑結算基礎設施: 為擺脱 “T+2” 結算體系的低效,多家一級銀行正與央行或區塊鏈原生公司(如 Matter Labs)合作,開展分佈式賬本結算試點,旨在實現近乎實時的跨境支付和日內回購市場結算。
  • 提升抵押品流動性: 美國存管信託和清算公司(DTCC)的 Smart NAV 試點項目展示了區塊鏈如何將抵押品轉化為流動性更強、可編程的資產。這有助於銀行降低資本緩衝,接觸更廣泛的流動性池,從而在資本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關鍵抉擇:銀行如何擁抱公鏈

在實踐上述應用時,銀行面臨一系列關鍵技術抉擇,其中最核心的是對區塊鏈平台的選擇。過去,監管限制使銀行對公共區塊鏈望而卻步,但近期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等監管機構的指引為此打開了新局面,R3 Corda 與 Solana 的集成就體現了這一趨勢。

a16z 的報告指出,儘管私有鏈或聯盟鏈仍是選項,但建立在去中心化公共區塊鏈上的產品具有顯著優勢,包括:

  • 中立性與生態系統: 公鏈作為中立的開發者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貢獻代碼,從而增強產品的信任度和生態系統的廣度。
  • 可組合性: 能夠利用、改編和組合他人的 “構建模塊”,加速產品迭代。
  • 平台信任: 頂尖開發者更傾向於在規則不會被單方面改變的去中心化網絡上構建應用。

性能方面,以太坊的二層網絡(L2s)如 Base,以及 Solana、Aptos、Sui 等高性能一層網絡(L1s)已將交易延遲降至亞秒級,成本低於 1 美分。此外,通過零知識證明(zk-SNARKs)等技術,在保障數據隱私的同時,也能通過 “查看密鑰”(view key)等機制滿足監管機構的審計需求。

在資產託管方面,多數銀行選擇與持有合規牌照(如紐約信託牌照或 OCC 聯邦信託牌照)、具備強大安全能力(如硬件安全模塊 HSM 和多方計算 MPC)的專業託管機構合作。

資產管理:代幣化開啓分銷與流動性新紀元

對於資產管理公司,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在於擴大產品分銷、自動化基金運營,以及接入全新的鏈上流動性。通過將基金份額或真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資管產品變得更容易觸達全球投資者,尤其能滿足數字原生羣體對 7*24 小時交易、即時結算和可編程性的需求。

a16z 認為,當前最顯著的趨勢是代幣化的美國國債和貨幣市場基金。貝萊德的 BUIDL 基金和富蘭克林鄧普頓的 BENJI 基金已積累了數百億美元的管理規模。這些產品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收益工具,更通過與 Anchorage、Coinbase、Securitize 等原生平台合作,實現了高效的鏈上分銷。

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傳統資管產品與 DeFi 協議的融合。貝萊德的 BUIDL 基金已被整合到借貸協議 Morpho Blue 中作為生息抵押品。近期,阿波羅也將其代幣化的私人信貸基金(ACRED)接入該協議,創造了傳統金融世界無法實現的槓桿和收益策略。這一趨勢表明,資管公司正從高成本、慢週期的分銷模式,轉向直接觸達用户錢包的模式,同時為投資者創造了新的資本效率。為了實現更廣泛的分銷,資產管理公司已明確傾向於公共、多鏈的戰略,富蘭克林鄧普頓的 BENJI 代幣就在八個不同的區塊鏈上發行。

金融科技:以區塊鏈實現跨越式發展

與尋求效率提升的銀行和資管公司不同,金融科技公司正利用區塊鏈試圖 “跨越” 而非 “改良” 現有金融體系。區塊鏈為其提供了開箱即用的身份、支付、信貸和託管基礎設施,尤其在跨境支付和嵌入式金融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主要趨勢包括:

  • 穩定幣支付: Stripe 和 PayPal 等公司正在整合穩定幣支付,以繞過傳統銀行營業時間和清算網絡,實現全年無休的即時全球結算,並大幅降低交易費用。
  • 重塑全球匯款: Revolut 和 Nubank 等公司已開始利用比特幣閃電網絡或 Solana 等公鏈上的穩定幣,為用户提供費用更低、速度更快的跨境匯款服務。
  • 垂直整合: 加密原生領域的公司如 Coinbase(Base)和 Uniswap(Unichain),正通過推出自有的區塊鏈網絡(通常是 L2)來垂直整合,以降低對第三方提供商的依賴,並捕獲協議層價值。

對於希望構建自有區塊鏈的金融科技公司,建立在以太坊等 L1 之上的 L2 網絡被視為 “最佳平衡點”。通過與 Rollup-as-a-Service(RaaS)提供商合作,或加入 Optimism 的 Superchain 等生態聯盟,公司可以在數週內部署一個可控、高效且能繼承 L1 安全性的專屬網絡,從而為支付等特定場景優化體驗,並創造新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