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market claims that U.S. data is unreliable, yet reacts strongly to "better-than-expected" results, especially inflation data

高盛認為,由於調查回覆率出現了結構性下滑,美國經濟數據的可靠性正在惡化,但市場對任何 “超預期” 數據的反應依舊強烈,尤其是面對通脹數據。債券市場對通脹意外的敏感性達到正常水平的 2.7 倍,股市這一敏感性為正常水平的 1.4 倍。
儘管對美國經濟數據可靠性的質疑日益加劇,但金融市場卻對任何 “超預期” 的信號表現出異常強烈的反應,尤其是通脹數據。
面對一個依賴數據的中央銀行,這種矛盾現象正挑戰着傳統的市場分析框架。據追風交易台消息,高盛分析師 Jan Hatzius 及其團隊的最新報告顯示,包括非農就業、CPI 在內的多項美國頂級官方調查,其數據質量正因調查回覆率的持續下降而受到侵蝕。
然而,數據質量的下降並未削弱其市場影響力。報告顯示,市場對數據意外的敏感度自三年前急劇上升後,至今仍維持在高位。這種反應在通脹數據上尤為突出,債券市場對通脹意外的敏感性仍達到正常水平的 2.7 倍,股市敏感性為正常水平的 1.4 倍。
這種數據質量下降直接推高了標準誤差,使得數據點估計值的置信區間擴大。高盛分析顯示,目前標準誤差平均比 2015-2019 年高出 26%,其中職位空缺數據的標準誤差增加 87000 個,相當於 90% 置信區間擴大至約 70 萬個職位;CPI 月度標準誤差預計將升至 2015-2019 年平均水平的近兩倍。
調查回覆率下降,數據質量惡化
高盛發現,美國經濟數據的可靠性正面臨嚴峻挑戰,其根源在於政府統計調查的回覆率出現了結構性下滑。
報告指出,與 2015-2019 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支撐非農就業報告(NFP)的調查回覆率下降了 18 個百分點,失業率調查下降 16 個百分點,CPI 調查下降 10 個百分點,而職位空缺與勞動力流動調查(JOLTS)的回覆率降幅更是高達 30 個百分點。
回覆率下降直接導致了兩個後果:統計誤差擴大和數據修正幅度增加。
首先,樣本量的減少推高了 “標準誤差”,即樣本估計值與總體真實值之間的預期差異。報告顯示,在所審查的十項政府調查中,有八項的標準誤差出現上升,平均比 2015-2019 年高出 26%。這一問題在 JOLTS 和就業報告中尤為嚴重。
高盛估計,近期 CPI 價格採集頻率的降低,可能將其月度標準誤差推升至接近 2015-2019 年平均水平的兩倍。
其次,較低的回覆率也可能導致數據的初始公佈值在未來被大幅修正。
不過報告也指出,並非所有指標的修正幅度都在擴大。近年來,經歷較大修正的指標(17 個)與較小修正的指標(15 個)數量幾乎相當。一些指標的大幅修正另有原因,例如初請失業金人數和紐約聯儲製造業指數的修正,主要是為了修復疫情期間引入的季節性扭曲。
“壞” 數據下的 “強” 反應,通脹仍是市場最敏感神經
儘管數據可靠性下降,市場對數據意外的反應依然強烈。
報告數據顯示,美債市場對標準化增長意外的反應強度已回落至歷史平均水平,而股市反應為正常水平的 1.5 倍。值得注意的是,美債市場對標準化通脹意外的反應達到正常水平的 2.7 倍,股市反應為 1.4 倍。
這表明在決定美聯儲政策走向的關鍵變量中,市場對通脹信號的重視程度遠超其他數據。
金融市場這種強烈的反應形成了一個核心矛盾:如果市場參與者普遍認為數據質量下降,理論上他們應該降低對單次數據 “超預期” 的反應強度。但現實恰恰相反,尤其是在通脹問題上,市場的 “膝跳反射” 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被顯著放大了。
矛盾背後的邏輯:不確定性高企與 “數據依賴” 的美聯儲
市場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有兩個關鍵驅動因素。
首先是經濟前景的高度不確定性。
報告顯示,目前對未來一年增長、通脹和利率的預測離散度,即不同預測者之間的分歧程度,平均比 2019 年的水平高出約 35%。
其次,美聯儲 “依賴數據” 的政策立場放大了每一次數據發佈的重要性。
報告稱,由於美聯儲明確將未來的利率決策與經濟數據掛鈎,投資者和交易員別無選擇,只能緊盯這些指標,並試圖搶在他人之前解讀其對貨幣政策的潛在影響。
在這種環境下,哪怕質量存疑,任何新的信息增量,都會被市場視為判斷未來方向的珍貴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