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ual rights in intelligent driving, Bosch proposes infrastructure "open strategy"

華爾街見聞
2025.08.06 06:2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博世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提出,未來智能駕駛將成為汽車行業的標準配置,類似於安全氣囊。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總裁吳永橋表示,車企應將資源投入到智能座艙等領域,而非自研智能駕駛。他認為,智能駕駛的標準化將使其不再成為競爭亮點,未來車企可能會放棄全棧自研,轉而依賴基礎設施供應商。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五年後,今天車企們耗費巨資、引以為傲的全棧自研智駕,將變得和安全氣囊一樣普通”。這是博世對中國汽車 “內卷” 戰局的終極判斷。

7 月 26 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當博世智能駕控中國區總裁吳永橋走上演講台時,整個行業都在關注這家百年 Tier1 巨頭,將如何為極度內卷的中國車市開出新藥方。

他的演講描繪了一條清晰而宏大的路徑:在當下,以領先的智駕能力幫助車企迅速補齊短板、擺脱焦慮,穿越狂卷的週期跟上行業競賽步伐;在遠方,則致力於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 “基礎設施” 供應商,為行業的未來奠定基石。

博世的 “陽謀” 逐漸浮出水面,它要成為汽車智能時代的英偉達、高通,扮演不可或缺的底層核心角色。這是其未來戰略的起點,也是打破車圈價格戰內卷困局的關鍵一役。

化身智駕 “新基建”

“未來隨着技術的收斂,智駕一定會成為像今天的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的標準件”。

當車圈 “智駕平權” 競賽如火如荼之時,吳永橋卻在 7 月 26 日 WAIC 論壇上拋出激進論調——智駕遲早標配,“後進生” 車企與其狂卷自研,不如將精力和資源投入更能為用户提供情緒價值的智艙賽道。

在吳永橋看來,車企沒必要因為自家智駕沒有跟上形勢而焦慮。吳永橋的思路很明確,他認為眼下國家已經對智駕行業出台了諸多嚴格的標準化措施,而主機廠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標準化,也不會為產品銷售帶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智駕未來不會給人帶來情緒價值,從 A 點送到 B 點,安全、舒適、送達即可,不會成為主機廠賣車差異化的競爭亮點”。吳永橋甚至斷言,“未來主機廠可能在四五年後放棄全棧自研”。

平心而論,眼下車企們對智駕的重要性早已諳熟於心,從奧迪、奔馳到寶馬,甚至是豐田、大眾等越來越多的海外汽車巨頭,都紛紛在中國市場與智駕供應商聯姻,以求快速補齊短板。

這也就意味着,智能汽車競爭正朝着 “生態整合” 方向發展。

吳永橋表示,遠期來看無論中高階智駕,都將逐步成為汽車標準件。在這個可預見的未來,那些仍在智駕的 “算法黑洞” 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車企,將面臨巨大的戰略風險。

有業內人士向華爾街見聞指出,主機廠自研智駕要投入一兩千人團隊和每年數十億資金,但也就能適配自家十餘款車型,反觀供應商能以類似資源覆蓋幾十款車型;更重要的是時間問題,主機廠全棧自研需要 3 年時間才能打通各個流程。

於是,吳永橋對症下藥,向深陷競爭壓力和投入風險的車企們拋去一個誘人的方案——由博世提供高起點、可快速量產的成熟方案。車企們與其聯姻以迅速補齊智駕短板,將寶貴的研發資源投向真正能創造差異化價值的領域,從而在這場 “內卷” 之戰中突圍。

顯然,這位汽車供應商巨頭想成為行業 “水電煤” 一般的 “基建者”,以此託舉起中國市場的車企。

事實上,吳永橋的想法正逐漸成為部分供應商的共識。

在今年 3 月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就將時下車企們奮力爭奪的智駕高地,視為未來車車都標配、“不提供情緒價值”,且不會定義品牌的基礎功能。

他直言,這看似是行業反共識的思考,但若回顧手機過去 30 年曆史,手機廠就經歷了通訊基帶全員自研,到德州儀器、高通橫空出世後,80% 依賴供應商的鉅變。

“當功能性價值隨技術大躍進時,廠商要麼自研要麼用供應商,但不變的核心是以快打慢、以高打低,沒有跟上速度的諾基亞、摩托羅拉們就會被時代顛覆”,餘凱如是説道。

或許,智駕行業的新變數正在悄然誕生,在博世等的推動下,汽車也向 AI 機器人時代邁了一步,汽車行業也將迎來最刺激的變革時刻。

不過,想成為車圈的破局者,博世何來的勇氣?要知道特斯拉、華為、小鵬等頭部玩家能在智駕賽道站住腳,都在於早年的預判與持續的攻堅和積累。

吳永橋此時打出了他的底牌。

Tier 巨頭的底氣

“規則時代我們很難追上華為等玩家,他們做了十多年花了幾百億積累了十多萬 Corner Case。” 吳永橋直言道。不過他旋即調轉話鋒,“到了現在的端到端時代,有錢、有算力、算法好、數據質量高,持續不斷的訓練一定能趕上頭部玩家”。

他指出,理想就是彎道超車的代表。在上馬 AI 後,行業跟華為的差距已經從一年縮短到了三四個月。吳永橋自信地説道,2025 年下半年推出一段式端到端後,博世有機會實現體驗上的反超。

不過,在通往金字塔尖的路上,博世並不冒進,以行業基建者自居的它,將落地交付作為頭號目標。

當前,VLA(視覺 - 語言 - 行為)和世界模型聲名鵲起,被許多人視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終極方案。但吳永橋以一個資深工程派的冷靜視角,指出了其短期內難以落地的核心障礙。

“許多人在探討世界模型 VLA,一段式端到端,這些名詞的講解非常容易。然而,如何將複雜的技術進行工程化落地和交付,這是極具挑戰的。” 吳永橋表示,“首先 VLA 的多模態特徵對齊都非常困難;第二多模態數據的獲取、訓練非常困難。”

他進一步點出了最致命的工程瓶頸:“如果 VLA 模型需要部署在一個芯片上,達到真正的行車安全和駕駛高度擬人化必須做到 7B、10B 參數規模。但現在所有的智駕芯片都不是為大模型設計的。”

他解釋説,這種算力與帶寬的錯配,導致大模型在現有芯片上運行時,“頻率很難做到 10 赫茲”,這意味着模型 “無法實時控車”。

這是一個冰冷的工程現實:再先進的算法,如果不能滿足實時高響應的車輛控制需求,就只能停留在 PPT 上。吳永橋判斷,真正的 VLA 大模型落地,可能需要等待 “3 年 5 年之後”,新一代芯片的出現。

吳永橋的這番話道出了行業的共同痛點,他甚至用 “汽車歷史上最為複雜的系統化工程,沒有之一” 來形容高階智駕的落地難度。無數雄心勃勃的項目,最終都倒在了大規模量產和工程交付的門前。這其中的複雜與煎熬,作為項目負責人的他感同身受。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所以工程化交付和落地,是決定智駕能否走向未來的核心要素,並非技術本身。” 面對未來技術的 “遠水”,博世選擇了能夠解 “近渴” 的務實路線。

“我們一直堅定做一段式端到端,” 吳永橋表示。這種方案,將感知、規控等多個環節整合為一個模型,以實現更擬人化的駕駛決策。

其 “一段式端到端” 方案,不僅僅是一套算法,更是一套包含了硬件、軟件、測試、驗證和生產在內的完整 “交鑰匙” 工程。這種能力,使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供應商,更是一個可靠的 “基礎設施” 建設者。

博世並非紙上談兵。吳永橋在大會上宣佈,博世與本土自動駕駛公司文遠知行合作,基於英偉達 Orin-X 芯片打造的 “一段式端到端” 智駕方案,將於今年 8 月底在星途的高端車型上實現落地。

可以説,這正是博世作為全球頂級 Tier1 的核心價值所在。當新勢力和科技公司仍在為 “交付之痛” 而掙扎時,博世已經將大規模、高質量的工程交付能力內化為企業的 DNA。

行業內卷 “破局者”

至此,博世的 “陽謀” 已經展現,它的野心是説服大多數有 “智駕焦慮” 的車企,用自家方案穿越狂卷的週期,跟上行業競賽步伐。

但事實上,成為主機廠 “救世主” 的博世,也是試圖推動整個行業逃出內卷敍事,重回增長正軌。

在 WAIC 的演講中,吳永橋直言,當前中國汽車行業正面臨一個嚴峻的悖論。

今年 1-5 月,中國汽車工業營收增長 7%,但利潤卻驚人地同比下滑了 11.9%。這種 “增收不增利” 的現象,是行業 “內卷” 最直觀的體現。吳永橋坦言,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除了極少數企業,絕大多數供應商,包括博世在內,都面臨着巨大的價格壓力。

“本來中國車圈應該有幾千億的利潤,車企給供應鏈傳遞 ‘寒氣’ 後幾千億灰飛煙滅”,在吳永橋看來,車圈價格戰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不可逆的傷害,“你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供應鏈供應商會破產、倒閉。我相信 2025 年的價格戰一定會降温,不會這麼無序地打下去”。

因此,去年開始掌舵博世智能駕控業務後,吳永橋開始果斷決策,其中的關鍵是為博世注入 “狼性”。

“大家不拼的話就沒機會了。博世是唯一留在牌桌上做高階智能駕駛的廠商,採埃孚、安波福、電裝等企業都退出了高階智駕。不去拼、不去卷沒有任何機會,不可能有跟巨頭有交手的機會。我要求 ADAS 團隊更加推行 ‘狼性文化’,以更好地適應中國智駕的生存方式”。

而博世的雄心,顯然不止於成為智駕的 “標準件” 供應商。在吳永橋描繪的藍圖中,當智駕逐漸同質化後,汽車競爭的主戰場將發生一次戲劇性的轉移。

他認為,在 “百公里 0 接管” 的智駕時代到來後,“座艙會迎來百花齊放、大放光彩的時刻”。與智駕的功能屬性不同,“座艙可以給人帶來情緒價值”。吳永橋批評當前座艙體驗 “高度同質化”,僅僅停留在語音、導航、音樂等淺層交互,是被動式的,無法體現真正的 AI 能力。

博世正在與主機廠合作探索的,是一個擁有高達 300TOPS 算力的 AI 智能座艙。他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當你走進車內,系統通過全身掃描感知到你 “今天心情不佳或者失戀,車內馬上會播放一首歌……讓身心頓時得到舒緩”;而當你 “股票賺了幾十萬,馬上車機就會放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豪情壯志,激情滿懷”。

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座艙——一個 “通過感知和大數據積累,真正成為你的靈魂伴侶”。這種能夠提供深度情緒價值的座艙,將成為車企未來最核心的差異化賣點。

而這,也引出了博世對汽車智能化終極形態的思考。從智駕到座艙,最終將殊途同歸,演進為艙駕一體,最終整合成一個強大的中央計算平台。

未來,這個 “大腦” 可能會擁有高達 1000 甚至 2000TOPS 的算力,它將整合全車所有控制器的策略,“讓整車真正做到統一協調全車佈置,真正成為中央大腦驅動的整車靈魂未來”。

而博世打造的 “一段式端到端” 智駕能力和 AI 智能座艙能力,正是構成這個 “中央大腦” 最核心的 AI 基石。

從提供務實的 “一段式端到端” 智駕方案,幫助車企在當下 “破局”,到佈局提供情緒價值的 AI 座艙,再到最終構築整車 “中央大腦”,博世的戰略層層遞進,清晰地展示了其如何利用深厚的工程能力和前瞻的 AI 技術,從一個系統供應商,向未來智能汽車的 “新基建” 角色演變。

一個車圈智能化的新變數正在悄然誕生,在博世的發力下,汽車行業也將迎來最刺激的變革時刻。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