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Hyper | Stargate Expansion: The Roles of OpenAI and Oracle

商業之外的考量,是什麼?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7 月下旬,OpenAI 與甲骨文宣佈合作開發額外 4.5GW 的 “星際之門” 數據中心容量,疊加得州項目後總容量超 5GW,可運行約 200 萬顆芯片。
這一事件看似只是兩家企業的商業合作,實則映射了人工智能行業底層運行邏輯發生了新的變化。
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一次單純的商業合作。
算力供給模式範式轉移
美國科技思想家、未來學家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寫道:“未來的技術會像水和電一樣,成為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
此次合作正是這一判斷的現實印證。
傳統人工智能企業的算力供給多依賴自建數據中心或單一雲廠商,受限於資本規模和地域資源,難以應對爆發式增長的算力需求。
OpenAI 與甲骨文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 “技術公司 + 基礎設施服務商” 深度綁定模式。
甲骨文憑藉其在全球 20 多個國家的 44 個雲區域佈局,可為 “星際之門” 提供跨地域的電力調配、網絡冗餘和災備能力。
這次合作打破了算力供給的地域壁壘,使人工智能企業能將算力採購,從固定資產投入,轉化為彈性服務,類似於工業時代從自建發電機,轉向接入公共電網的變革。
據甲骨文官網數據,其數據中心 PUE(能源使用效率)常年保持在 1.2 以下,遠低於行業平均的 1.5。
這樣的技術優勢,通過合作,直接轉化為 OpenAI 的成本優勢,比如降低單芯片運行成本。
當頭部企業開始採用這種輕資產算力模式,中小人工智能公司將面臨 “不合作則成本劣勢” 的壓力,進而推動全行業算力供給模式的重構。
“運行超過 200 萬個芯片” 的規模,意味着這場合作將提升雙方在芯片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以往人工智能芯片市場由英偉達主導,OpenAI 此前也主要依賴其 A100/H100 系列產品。但甲骨文在數據中心建設中,長期採用 “多供應商策略”,其雲基礎設施同時兼容 AMD、英特爾等廠商的芯片方案。
在此次合作中,甲骨文位於弗吉尼亞州阿什本的數據中心已開始部署 AMD MI300X 芯片,該芯片在 FP16 精度計算上性價比優於同級別英偉達產品。
FP16(半精度浮點數)是一種二進制浮點數表示格式,佔用 16 位存儲空間(相比單精度 FP32 的 32 位更緊湊)。
在支持 FP16 的 GPU(如英偉達 A100、H100)中,FP16 算力通常是 FP32 的 2-4 倍,尤其適合矩陣乘法(如深度學習中的卷積、全連接層計算),可大幅縮短模型訓練和推理時間,故而在相同時間內可處理更多數據,適合大規模並行任務(如 AI 推理服務、圖像/視頻處理)。
FP16 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減半存儲佔用、提升計算吞吐量、降低能耗,在保證 AI 任務精度的前提下,顯著優化大規模算力的運行效率和成本,這也是其在現代 AI 芯片(如英偉達 GPU、AMD MI 系列)和數據中心中被廣泛採用的關鍵原因。
多元化採購策略使甲骨文在芯片選擇上獲得更大議價權,更重要的是,甲骨文與多家芯片設計公司聯合開發的 OCI(光學計算互連:Optical Compute Interconnect)Compute 定製化芯片方案,可通過合作向 OpenAI 開放接口,這為打破單一廠商壟斷提供了技術基礎。
當採購量達到百萬級時,下游企業足以要求芯片廠商開放更多底層控制權限,甚至參與定製化設計。
這也是當前芯片行業的主流策略和通行做法,比如中國智能手機公司,都能與上游芯片設計公司實施 SoC 芯片聯合定製共創和定向優化。
能源與算力的耦合重構
4.5GW 的 IDC 容量對電力的需求,相當於 315 萬户家庭的年用電量(數據來源:綜合 2024 年美國能源部發布的《2024 年美國數據中心能源使用報告》和 2020 年美國能源信息署的美國住宅能源消耗調查(RECS)數據推算所得)。
另據施耐德電氣在 7 月 26 日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 2025)期間發佈的《算電協同——數據中心的能源挑戰與應對》洞察報告稱,傳統能源使用方式:即主要依賴剛性的電力供應模式、較少考慮算力與電力之間動態協同的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數據中心對高效、綠色、可靠運行的需求。
施耐德報告稱,只有貫通供電、配電、計算、製冷等全鏈路,實現全要素靈活調配,才能推動電力系統與算力系統的深度協同,在能源利用、經濟效益與碳排之間實現共贏。
為此,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在報告中提出 “算電協同” 三層架構,自下而上打通電力供給、算力負荷與協同機制,以推進算力資源與電力資源深度融合。
其中,“底層 - 電力供給基礎設施” 主要是針對智算負載突增突減的電能質量治理和多種能源(風光等)的接入、應用和管理,為數據中心提供穩定的電力基礎。
“中層 - 算力負荷” 挖掘 IT 負載的靈活性調節空間,並以 IT 負載的變化確定非 IT 負載,去匹配用電信號。
“上層 - 算電協同機制” 建立算電雙向調節的決策框架,通過數據、算法和激勵機制的整合,構建電力 - 算力聯合優化模型,實現能源與算力的高效協同優化。
這就迫使能源供給模式與算力佈局實施深度綁定。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2023 年得克薩斯州的風電裝機容量佔全美的 28%,而甲骨文在該州的敖德薩數據中心已實現 100% 可再生能源供電。
“星際之門” 的選址策略明顯向能源富集區傾斜:得州項目靠近風電基地,新增容量可能落地賓夕法尼亞州(頁岩氣資源豐富)或華盛頓州(水電佔比 80%)。
很明顯,算力已開始跟着能源走,這打破了傳統數據中心靠近用户的選址邏輯,形成 “能源樞紐 - 算力樞紐 - 用户終端” 的新型價值鏈。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正在測試的虛擬電廠系統,可將數據中心的備用電源與區域電網互聯,在用電高峰時反向輸出電力獲取收益。
這樣的 “算力 - 能源” 雙向流動模式,使數據中心從單純的能源消耗者,轉變為電網調節者。當這種模式實現規模化後,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將深度嵌入能源互聯網,成為新型電力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認為,“在 AI 產業高速發展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雙重背景下,以算電協同重塑能源範式,才能為 AI 浪潮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底座。”
在商業考量之外的隱圖
更重要的是,OpenAI 和甲骨文的此次合作,並非簡單的商業性質。
這與甲骨文在美國 AI 戰略中的地位有關。
美國政府在今年 1 月和 7 月,先後啓動 “星際之門” 項目和 “人工智能(AI)行動計劃”,都想要 “確保美國在先進計算基礎設施上的領導地位”。
美國的 AI 戰略是一整套體系,其戰略意義遠超商業範疇,而 OpenAI 和甲骨文此次的合作內容——開發額外 4.5GW 的 “星際之門” 數據中心容量,加上此前在得克薩斯州阿比林市在建的首個 “星際之門” 基地(規劃容量 1.2GW),也不是個單純的商業項目。
比如阿聯酋也宣佈將建設 “星際之門阿聯酋” 項目:總規劃包括 5 個數據中心,合計容量為 5GW,遠超美國得州 “星際之門 1 號” 的數據中心容量。
這個項目的規劃和建設,均採用美國技術體系、標準和治理規則,這是美國塑造中東國家技術發展軌跡和數字生態戰略——依賴美國技術體系的一部分。
甲骨文在猶他州的數據中心與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雲計算項目共享物理安全架構,深具 “軍民兩用” 的基礎設施特徵,因而 “星際之門” 可能成為美國政府 “可信 AI” 計劃的硬件載體。
據美國媒體披露,美國國防部正評估將部分 AI 訓練任務遷移至符合 “安全認證” 的數據中心,而甲骨文是少數通過 FedRAMP High 級認證的服務商。
FedRAMP(聯邦風險與授權管理計劃:Federal Risk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Program)是美國聯邦政府推出的一套標準化框架,用於評估、授權和監控雲服務提供商(CSP)的安全性,確保其符合聯邦政府的數據安全要求。
其中,FedRAMP High 級認證是該框架中安全級別最高的認證,針對處理 “高影響級別”(High-Impact)數據的雲服務。
這種商業合作與國家戰略的交織,正在模糊技術基礎設施的公私邊界。
當算力成為關鍵戰略資源,“星際之門” 的擴容不僅是企業行為,更折射出全球 AI 算力競爭的地緣政治維度:美國通過企業合作的方式快速整合算力資源,實質上是在構建人工智能時代的 “數字國土防禦體系”。
這場合作的深層意義,在於它揭示了人工智能產業正從 “算法驅動” 轉向 “基礎設施驅動” 的新階段。
當算力、能源、芯片和地緣政治在數據中心這一物理空間交匯,行業的底層邏輯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突破,而是這些要素的系統協同能力。
OpenAI 與甲骨文的每一步動作,都在為人工智能產業的 “新基建” 書寫新規則,而這些規則將決定未來十年全球 AI 競爭的基本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