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spending has surpassed European defense! The battlefield where Mag 7 "cannot afford to lose," the outcome seems to be determined?

華爾街見聞
2025.08.01 10:1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以 Meta、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今年用於構建 AI 基礎設施的資本支出預計將合計接近 4000 億美元,這一規模已超過歐盟去年的國防開支總額。前三者的鉅額投資已初見成效,贏得了華爾街的青睞;而亞馬遜因雲業務增速放緩而受到質疑。蘋果則因在 AI 領域的保守投入而被視為 “落伍者”。

人工智能軍備競賽正以驚人的速度升級,華爾街一反常態地為鉅額 “燒錢” 行為送上喝彩。而初步的勝負格局,也已開始顯現。

以 Meta、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今年用於構建 AI 基礎設施的資本支出預計將合計接近 4000 億美元,這一規模已超過歐盟去年的國防開支總額。這些投資預計將在今年和明年為美國 GDP 增長貢獻高達 0.5 個百分點。摩根士丹利甚至預測,未來幾年將有數萬億美元湧入 AI 基建領域。

Meta、微軟和谷歌憑藉其出色的財報表現,正在成為這場 AI 大戰中的領跑者。Meta 的 AI 投資已直接轉化為廣告收入的增長,使其股價飆升;微軟則通過 AI 驅動的雲業務增長,市值突破了 4 萬億美元大關。谷歌的鉅額 AI 投資也已初見成效。

然而,一些巨頭正面臨嚴峻挑戰。亞馬遜的 AWS 雲業務增速落後於競爭對手,引發了市場對其 AI 戰略的質疑;蘋果則開始被華爾街視為 “落伍者”,其在 AI 領域的保守投入和內部困境,讓投資者對其未來的創新能力感到擔憂,甚至有分析師直言,收購是其唯一的出路。

這場 AI 燒錢大戰的勝負格局已初現端倪。或許,AI 的戰略投入已成為決定科技巨頭未來命運的關鍵。市場正在重新評估這些公司的價值,並用資本投票的方式,獎勵那些成功將 AI 投入轉化為實際增長的公司,而對那些未能跟上節奏的巨頭則毫不留情。

AI 軍備競賽:燒錢規模超乎想象

在資本市場,高額的資本開支通常被視為對利潤的侵蝕,並會引發投資者擔憂。但這一次,華爾街打破了常規。

摩根士丹利預測,從 2025 年到 2028 年,科技巨頭們在芯片、服務器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上的總支出將高達 2.9 萬億美元。這種投資強度甚至得到了政策的助推,近期通過的 “大漂亮” 法案為前置投資的公司提供了税收減免,進一步釋放了它們的現金流。

然而,基礎設施的需求是如此巨大,以至於企業自有現金流已無法覆蓋。據摩根士丹利估算,這場 AI 基建競賽中存在高達 1.5 萬億美元的融資缺口。儘管如此,投資者似乎並不擔心,微軟和 Meta 在公佈了龐大的支出計劃後,股價反而觸及歷史新高。

勝者:AI 驅動的良性循環

在本輪 AI 燒錢大戰中,一些巨頭已經跑出了 “正循環”,即 AI 投資不僅沒有侵蝕利潤,反而帶來了更強勁的增長,從而支撐其進一步擴大開支。

  • Meta:

在Q2 財報公佈後,Meta 股價大漲 11.3%,市值增加約 2000 億美元至 1.75 萬億美元左右。該公司將年度資本支出預測下限上調 20 億美元,至 660 億至 720 億美元區間

公司高管表示,當前投資水平僅是起點。Meta 暗示 2026 年支出可能觸及 1000 億美元。該公司 CEO Mark Zuckerberg 概述了一項宏大計劃,打造他所謂的 AI"個人超級智能",以增強核心業務競爭力。Zuckerberg 表示,構建這樣的 AI 能力證明了 Meta 向 AI 工程師提供高薪的合理性。

分析認為,Meta 的核心優勢在於,AI 已經直接為其廣告業務創造了價值。Meta 表示,AI 推薦模型顯著提升了廣告轉化率,並增加了用户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的使用時長。這種 “AI -> 營收增長 -> 利潤提升 -> 更多 AI 開支” 的良性循環,讓華爾街完全認可了其高達 720 億美元的年度資本開支計劃。

  • 微軟:

微軟 Q2 財報公佈後股價上漲 4%,市值突破 4 萬億美元,成為繼芯片巨頭英偉達之後第二家達到這一里程碑的公司。其財報展現出驚人的 “自上而下” 的實力,即便資本開支大幅增加,毛利率和運營利潤率依然堅挺。

微軟還宣佈,當季資本支出將達到創紀錄的 300 億美元,此前其 Azure 雲計算業務銷售和預測均超出預期,展現了大規模 AI 投資的回報效果。微軟還首次披露 Azure 年銷售額超過 750 億美元,其 Copilot AI 工具用户數突破 1 億。

這源於其 AI 計算領導力帶來的連鎖效應,AI 需求推動了其 Azure 雲服務及其他高利潤產品的強勁增長。

  • 谷歌:

谷歌母公司Alphabet 強勁的二季度業績表明,公司在大幅增加投資的同時實現了超預期增長。谷歌同時宣佈大幅上調資本支出預期,從此前的 750 億美元提升至 850 億美元,相當於預期年收入的 22%。這一投資水平創下自 2006 年以來的最高年度佔比。

谷歌的鉅額投資已初見成效。以 AI Overviews 為例,這種在用户提問時出現在搜索結果頂部的算法生成摘要,並未如市場擔心的那樣削弱搜索廣告的價值。相反,谷歌方面表示,在出現 AI Overviews 的搜索中,用户查詢量增加了 10%,且並未對營收造成負面影響。

Sonata Insights 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 Debra Aho Williamson 表示:

"隨着 Alphabet 和 Meta 等公司競相兑現 AI 承諾,資本支出高得驚人,並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高位。但如果核心業務保持強勁,這將為它們贏得投資者更多時間,並提供信心證明在基礎設施、人才和其他技術相關費用上的數十億美元支出是值得的"。

敗者:蘋果的 AI 困境

在這場激烈的燒錢大戰中,蘋果卻是一個 “明顯的例外”,被華爾街普遍認為已經落後。

在Q2 財報電話會上,蘋果 CEO 庫克強調 AI 是 “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刻的技術之一”,將繼續在該領域 “大幅增加投資”。 蘋果首席財務官 Kevan Parekh 表示,資本支出顯著增長主要由 AI 相關投資推動,公司採用混合策略,既投資第一方數據中心,也利用第三方基礎設施;投資者應該預期資本支出會增加,但 “不會呈指數級增長”。

市場認為,蘋果在 AI 上的投入規模遠不及其他巨頭,這使其在技術和戰略上都處於劣勢。據報道,公司內部,研究人員因數據隱私保護過於嚴格而難以獲取訓練 AI 模型所需的數據,士氣低落。同時,其緩慢的軟件更新週期也遠落後於競爭對手。還有報道稱,Meta CEO 馬克·扎克伯格正利用這種內部不滿,用數億美元的薪酬方案從蘋果挖走心懷不滿的 AI 工程師。

Wedbush 分析師甚至表示,蘋果靠自己無法實現 AI 創新,400 億美元收購 Perplexity 是唯一出路。此前有報道稱,蘋果曾就收購 Perplexity 進行過談判,當時該公司估值為 140 億美元。如果蘋果真的以 400 億美元價格收購 Perplexity,這將遠超其史上最大收購案——2014 年以 30 億美元收購 Beats 的紀錄,也將成為科技行業最昂貴的 AI 相關收購之一。

待觀察者:亞馬遜的挑戰

而亞馬遜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Q2 財報顯示,它雖然是 AI 軍備競賽中的重要參與者,年度資本開支高達約 1180 億美元,但其在 AI 領域的核心業務——AWS 雲服務,卻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分析認為,儘管 AWS 依然是一個年化營收超過 1230 億美元的龐大業務,但其 18% 的增長率卻被微軟 Azure 的 34% 和谷歌雲的 32% 遠遠甩在身後。這引發了投資者的強烈質疑,認為亞馬遜在生成式 AI 領域已經落後。

財報發佈後,亞馬遜股價應聲下跌 7%。CEO Andy Jassy 被迫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用長達 8 分鐘的時間為 AWS 辯護。他亮出自研 AI 芯片 Trainium2,稱 “性價比比其他 GPU 供應商好 30% 到 40%”,並搬出 AI 工具 “全家桶” 包括編程助手 Kiro、Alexa+ 機器人等,試圖向市場證明,AWS 擁有贏得 AI 馬拉松的長期耐力與創新能力。

然而,市場仍在等待亞馬遜用更亮眼的增長數據來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