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Auto desires a transformation

理想汽車於 7 月 29 日在北京發佈首款純電 SUV i8,董事長李想表示這是公司最大規模的發佈會。然而,發佈會後股價一度下跌超 13%,市值蒸發 300 億港元。李想強調 i8 的多功能性和 AI 技術,但市場對銷量預期不高,面臨激烈競爭。理想選擇戰略洗牌以應對市場飽和,i8 的設計旨在滿足家庭用户需求,融合 MPV、SUV 和轎車的優點。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跳票了一年,理想首款純電 SUV 姍姍來遲。
7 月 29 日晚,理想在北京為 i8 辦了場千人規模的發佈會,董事長李想直言,這是理想汽車有史以來租用過的最大場地、舉辦過最大規模的發佈會。
李想用了一個半小時,從產品、安全、超充網絡,講到 VLA 司機大模型、理想同學 Agent。然而發佈會次日,理想港股股價一度下挫超 13%,市值蒸發超 300 億港元。
市場的邏輯清晰且殘酷,投資者迫切需要一款 “爆款” 產品以扭轉銷量頹勢,李想卻在發佈會上大談 “純電 +AI” 的技術佈道。
對於 i 系列,理想內部預期並不高,今年的預期僅有幾萬台。背後,李想在競爭最激烈的節點醖釀着一場蝶變。
逆勢掉頭,背後源於理想當前的增長困局——其一手開闢的 “冰箱彩電大沙發 + 增程 + 套娃” 黃金公式,在競爭對手的模仿下快速擠成紅海。李想選擇進行一次戰略洗牌,以應對飽和的市場。
這一場豪賭的結果無人知曉,但它無疑是這家成立十年的公司,為求得一張進入 “決賽圈” 的門票,所能做出的最堅決的回答。
王炸登台
理想 i8 是一台 “怪” 車。李想本人也戲言 “第一眼我都覺得醜”,但其定位卻異常清晰:一台融合 “MPV 的空間舒適、SUV 的強通過性和轎車的駕駛感” 的新物種。
作為理想奔赴純電戰場的第一槍,i8 的使命非凡。李想對於 i8 的介紹,一半在產品本身,一半在 AI。
為了滿足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i8 依然是六座車型,並號稱第三排舒適度超越許多 MPV。同時,它全系標配雙腔空氣懸架,以兼顧越野性能和城市駕駛的操控感。
保姆車 + 奔馳 G+ 寶馬 i7,這是李想心中 i8 的終極形態。“面向家庭用户的主力用車需要沒有短板,而不是靠某個單點打爆”,理想產品線總裁劉傑向華爾街見聞如是説道。
然而,這種物理世界的 “既要又要” 或許還不足以承接理想的第二增長曲線,AI 的敍事才是李想重押下半場的核心。
面對 AI 智能體浪潮,i8 直接祭出雙智能體——VLA 司機大模型和理想同學 MindGPT。
上馬 VLA 後,理想的智駕號稱從模仿人類 “照葫蘆畫瓢” 的端到端,進化到能獨立思考、記憶、溝通的 “老司機”,能處理連續任務,甚至記住用户的駕駛偏好;而進化後的理想同學智能體,則能在交互中完成訂餐、繳費等生活服務,並建立 “專屬記憶”,成為一個 “賢內助”。
“老司機”+“賢內助”,李想向實現 “硅基家人” 的願景邁出了第一步。這個故事對理想價值不菲。
去年蘋果宣佈放棄造車轉而專注於 AI 時,李想就認為這是明智之舉。他表示,即使蘋果造車取得巨大成功,也只能為其增加 2 萬億美元市值,反之若能成功開發面向消費者的 AI 產品,就有望長成一家 10 萬億美元市值的企業。
至此,理想的野心也藏不住了——它要成長一家科技巨頭,而 i8,就是其實現 AI 願景的首個關鍵載體。
痛定思痛
隱藏於這場重量級發佈背後的,是理想一段頗為曲折的經歷。
i8 早在 2021 年就已立項,按照規劃本應在去年 8 月量產,開始為理想貢獻增量。
但去年 3 月,MEGA 上市後遭遇輿論風波,疊加 2024 款 L 系列遇冷,理想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口碑反噬。內部推遲 i 系列上市,對外觀進行修改以貼合主流審美,此番調整的代價約 20 億元。
這樣的沉沒成本對理想而言仍是有意義的。i8 是理想第二曲線的開篇之作,承載着內部重振士氣、修復 MEGA 影響的任務,外界也自然將期待值打滿。
可奇怪的是,i8 似乎脱離了 “冰箱彩電大沙發” 的敍事,沒有吊打百萬 BBA 的對標,也沒有多少煽情的故事,亦不熱衷堆砌 “黑科技”,最後拋出的 32.18 萬-36.98 萬元售價,更與眼下激烈的價格戰 “格格不入”。
理想似乎並不急於推動純電系列上量,內部對純電系列今年的銷量預期只有數萬台。管理層表示,純電車型的整體銷量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產品能否真正滿足用户需求。李想更直言,i8 搭載的 VLA 大模型和理想同學智能體,需要更多時間來證明其價值。
在業內看來,理想簡直成了異類。
那個擅長沖銷量、“卷周榜” 的理想,把自己變成了浮躁市場裏的 “局外人”,講起了長期主義的故事;而曾經一言不合就開懟的 “微博之王” 李想,如今不僅收斂起鋭氣,還上訪談解釋當年的 “口出狂言”,請大家幫忙 “闢謠”。
巨大的反差感,讓外界看到了李想的變化。
門外,市場激戰正酣,六座純電 SUV 大戰一觸即發,特斯拉祭出加長版 ModelY L、問界 M8 純電版開啓預訂、樂道 L90 更是將中大型 SUV 的價碼殺入 20 萬元區間。
此時的理想急需新爆款來解圍。在 “冰箱彩電大沙發” 和增程兩張王牌被同行複製去後,理想反成了 “同質化” 的受害者,銷量增長愈發見頂。
今年 6 月,理想連續 14 個月的同比增長態勢被終結,上半年總銷量下滑 24%,遭鴻蒙智行反超。競爭之下,理想在高端市場的優勢受到侵蝕。L7/L8/L9 整體市佔率從去年同期的 32% 下滑至如今的 26%,入門 L6 成了主力銷售佔比超 4 成。受此影響今年一季度理想淨利潤環比下跌 81.7%。
市場迫切想要看到理想重啓增長。然而,i 系列的故事需要時間才能轉化銷量,二來 “温和” 起來的理想讓投資者看不到它往日的衝勁。投資者對理想的 “延遲滿足” 顯然不買賬。i8 上市次日,理想港股開盤跳水,最終收跌 12.8%,至今仍在低位徘徊。
此刻,只有理想自己知道,“大力出奇跡” 的老路已經走到盡頭,若繼續陷入市場競爭旋渦,大概率將 “泯然眾人矣”。
迴歸初心
MEGA 風波過後,李想和管理層經過多輪覆盤,最終找到了癥結:公司上下被銷量慾望綁架,犧牲了理想原本最擅長的用户價值和經營效率。
而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理想上一階段從華為學來的戰術,已經不再適合如今的自己。
三年前,面對問界來勢洶洶的進攻,急於提升銷量的理想決定 “像素級學習華為”,將華為的 PBC(個人業務承諾)績效模式全面注入。2023 年初,理想請來了華為系高管鄒良軍,推行 26 個戰區的賽馬機制,部門之間各自為戰,搶資源,搶市場。
這種高壓強的模式,一度幫助理想將整個組織訓練成了高執行力的 “戰鬥型機器”,獲得了長達十幾個月的銷量高增長。然而,副作用也隨之而來。
在一味追求銷量的背景下,去年,理想的毛利率從 22% 跌到 18.7%,單車銷售費用從 1.8 萬漲到 2.4 萬,品牌溢價被 “以價換量” 反噬。更嚴重的是,PBC 將組織變成了 “指標機器”,創新空間被嚴重擠壓。創新團隊不敢試錯,銷售團隊瘋狂搶單,管理層被銷量牽着鼻子走。
進入 2025 年,大幅波動的銷量和利潤證明,PBC 管理模式已然失靈。理想又亟需在純電市場找到新增長點,i 系列和 AI 戰略不容有失。
痛定思痛後,理想開始全面變革。i8 上市前夕,理想內部開啓了一輪組織大換防。6 月 27 日,鄒良軍卸任理想銷服羣組負責人轉為公司顧問,馬東輝全面統管研發、製造供應、銷售服務體系,有接近理想的人士指出,調整後從前端戰略到後端經營,都實現了閉環。
更重要的是,理想宣佈放棄華為 PBC 績效考核,重拾更適合創新探索階段的 OKR 管理模式,並準備進一步下調全年銷量目標,徹底從野蠻擴張,蜕變到精準運營。
業內人士指出,PBC 是一種契約化的管理,為外部獎懲所驅動,致力於打確定性之仗。而 OKR 更像是一個探索和挑戰的系統,由員工的自我實現驅動,適合打不確定性之戰。
這一點,與當下技術、AI 驅動型的理想頗為契合。理想 i 系列之下,智駕和智艙的 AI 化成為關鍵差異點。這些技術的共同點是強不確定性:供應鏈、用户接受度都在變化,同時需要高度協作。
從 “管控型組織” 到 “進化型組織”,從 “拼命兑現 KPI” 到培養 “動態成長能力”,理想從像素級學習,到解綁強指標導向的 PBC 找回自我,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放開手腳,在 AI 賽道上做更有挑戰的事,在風雲變幻的市場,尋找新藍海。
i8 正是誕生在這個新氛圍之下。李想決心重新從用户需求出發,洞察發現哪類用户需求沒有被滿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以開拓新藍海,去沒有競爭的地方競爭。而這,正是理想當年的來時路。
至於這次糾偏能否讓理想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目前尚未可知。但理想是善於將自己從懸崖邊拉回來的,畢竟在迴歸初心後,MEGA 的銷量已從低谷穩步回升。對理想而言,純電系列的上量,或許也只是時間問題。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