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 Xiaomi, and Alibaba are all entering the fray, and the battl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entry point" is in full swing

華爾街見聞
2025.07.31 12:3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華為、小米、阿里等科技巨頭正積極爭奪 AI 眼鏡市場。小米推出的 AI 眼鏡售價 1999 元,但銷量和高達 40% 的退貨率引發關注。儘管 AI 眼鏡被視為下一代人機交互的重要載體,用户反饋顯示其硬件質感差、功能不成熟,導致部分用户失望。行業專家指出,當前產業鏈水平下,AI 眼鏡的市場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就在 AI 眼鏡行業渲染 “百鏡大戰” 的當下,小米 AI 眼鏡的銷量和退貨率卻給行業潑了盆冷水。

今年 6 月,小米推出起售價 1999 元的 AI 眼鏡,主打 AI 識物、語音交互等 “下一代智能終端” 功能。這個定價極具象徵意義——正如當年 799 元的紅米手機撬動智能手機普及潮,業界期待 2000 元價位能成為 AI 眼鏡普及的臨界點。

“今年 AI 眼鏡特別火,但目前 AI 眼鏡體驗和產業鏈成熟度還不夠,小米 AI 眼鏡的出貨量已經證明了在現有產業鏈水平下打造的 AI 眼鏡,其體驗可能無法支撐百萬量級市場。” XREAL 創始人兼 CEO 徐馳説。

然而現實給 AI 眼鏡行業一記冷拳。據行業媒體 XR Vision 統計,小米 AI 眼鏡的退貨率或高達 40%。“目前 AI 眼鏡的平均退貨率普遍在 40%-50%,個別品牌甚至高達 60%。” 有行業人士透露。

即便如此,AI 眼鏡作為 AI 大模型的重要應用載體之一,它已成為 Meta、蘋果、谷歌、小米、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全球科技巨頭爭相佈局的關鍵賽道,其核心是爭奪下一代人機交互的核心入口。

AI 眼鏡 “祛魅”

部分購買小米 AI 眼鏡的用户反饋,在使用數天後已對該產品 “祛魅”。

小米 AI 眼鏡綜合評價呈現兩極分化:優勢在於定價親民(起售價 1999 元),性價比獲普遍認可。

而其槽點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某些型號備貨不足,如小米 AI 眼鏡中的單色及彩色的電致變色版在 6 月份已經售罄,而標準版中的部分顏色例如玳瑁棕色在部分門店也處於缺貨狀態;其二硬件質感不佳,“對比 Meta 眼鏡,小米 AI 眼鏡的塑料感強,眼鏡腿比較厚重,佩戴半個小時以上容易發熱等”,有用户透露。

其三:功能成熟度不夠,AI 功能不夠成熟,如在 AI 功能方面,有用户反饋,同聲傳譯準確率尚可,但翻譯速度較慢,有時會有卡頓的情況。在拍攝方面,“小米 AI 眼鏡的第一人稱視角的拍攝功能比預期好,但由於其攝像頭位於眼鏡左側鏡框與鏡腿的交界處,導致拍攝畫面與預期存在偏差,且無法預覽拍攝畫面,廢片率較高。” 有用户反饋。

由於目前小米 AI 眼鏡支持 7 天無理由退貨(配鏡後不支持),有用户反饋 “自己在試用幾天後選擇退貨。” 據行業媒體 XR Vision 統計,小米 AI 眼鏡的退貨率或高達 40%。“目前 AI 眼鏡的平均退貨率普遍在 40%-50%,個別品牌甚至高達 60%。” 有行業人士透露。

AI 眼鏡退貨率高,本質在於這類產品尚未擊穿用户的 “實用剛需” 閾值。例如,在拍攝功能上,當前 AI 眼鏡很難做得比智能手機更出色。

徐馳對此的判斷是,現有 AI 眼鏡的智能化程度大致相當於一個 5 歲小孩的智商。他強調,“AI 眼鏡必須支持多模態交互,單純依賴大語言模型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一輛車如果只能直線行駛而不能轉彎,這輛車是無法使用的。”

在徐馳看來,目前國內 AI 眼鏡公司主要依賴供應鏈優化。“在現有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下,小米 AI 眼鏡在藍牙連接、電池續航、拍照等各方面已相當成熟。如果用户仍不滿意,説明我們需要在供應鏈整合方面更進一步創新,比如在 AI 模塊、系統模塊、芯片模塊、光學模塊等方面實現突破。”

放眼全球市場,目前 AI 眼鏡單品銷量突破百萬台的僅有 Meta 與雷朋(Ray-Ban)聯合推出的 Ray-Ban Meta。然而,部分 AI 眼鏡創業者認為,Ray-Ban Meta 的成功首先歸功於其作為時尚單品的定位,其次才是 AI 功能。

“AI 功能對 Ray-Ban Meta 銷量的提升頂多算是 T1 或 T2 級別的賣點。決定 AI 眼鏡銷量的首要因素,是它首先得是一款用户喜愛的時尚墨鏡。只有具備了這個硬件基礎,才能進一步討論 AI 功能的價值。” 北京蜂巢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夏勇峯分析稱。

潮電智庫董事長孫燕飈則總結道,“無論是 Meta 還是小米,它們的 AI 眼鏡基本還處於 ‘半玩具、半工具’ 的發展階段,其工具屬性佔比大概只在 30%-40%。”

搶佔下一代交互入口

即便目前 AI 眼鏡仍處於 “半成品” 階段,在海外市場,除 Meta 外,蘋果、谷歌等正在加碼 AI 眼鏡。

“蘋果正在同步研發 7 款 XR 設備,涵蓋 MR 頭顯、AI 眼鏡、AR 眼鏡、Birdbath 光學眼鏡等多個品類。其中,蘋果首個 AI 眼鏡預計將在 2027 年第二季度發佈。” 據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透露。

谷歌正和 XREAL 合作打造全球第一款適配 Android XR 生態的智能眼鏡 Project Aura,預計 2026 年發佈。此前曾推出首款消費級智能眼鏡 Google Glass 和企業版智能眼鏡 Google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 2(已停產)。

在國內市場,AI 眼鏡同樣熱度不減。除字節跳動外,有消息稱,阿里巴巴也在自研夸克 AI 眼鏡,支持高德導航、淘寶比價、支付寶支付等功能,預計最快將於今年年內正式發佈。

此外,手機廠商除小米外,華為、OPPO、vivo 等主流手機廠商已紛紛投身 AI 眼鏡研發,試圖在技術迭代中搶佔先機。“華為此前的音頻眼鏡主要由歌爾股份代工,目前華為內部有專門的團隊在自研華為 AI 眼鏡。OPPO 和 vivo 研究院也在研發 AI 眼鏡。” 有知情人士透露。

國內外巨頭入局遠 AI 眼鏡這一賽道,其核心是爭奪下一代人機交互的核心入口。

“傳統穿戴設備因缺乏鍵盤、觸屏或鼠標等交互方式面臨挑戰。AI 大模型的發展顯著提升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能力,使 XR 設備(包括 AI 眼鏡)有望成為融合視覺、聽覺、語言的多模態交互入口。若能徹底解決重量、續航、顯示及工程技術問題,AI 眼鏡有望成為下一代個人計算平台之一。” 聯想創投管理合夥人王光熙表示。

徐馳闡釋了這一趨勢的起點:“4 年前扎克伯格將 Facebook 更名為 Meta 時,科技巨頭的 AI 入口之爭就已拉開序幕。扎克伯格的戰略很清晰——從重金投入 VR 眼鏡、聚焦元宇宙,再到如今巨資押注生成式 AI,目標始終是打造入口。長遠來看,AI 眼鏡、AR 眼鏡有潛力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計算終端。”

除科技巨頭外,眾多創業公司也正湧入 AI 眼鏡賽道。

北京蜂巢世紀創始人夏勇峯曾透露:“去年下半年,我知道的新增 AI 眼鏡公司就有 20 多家,後來據上游供應鏈反饋,數量已增至 50 多家。甚至出現了專門提供 AI 眼鏡解決方案的公司,為其他想做 AI 眼鏡的企業提供現成方案並支持貼牌生產。” 有 XR 設備創業者預測:“今年這個行業可能出現上千家廠商。”

創業公司激增的背後是資本市場的強力助推。隨着 AR、VR、MR 技術日益成熟,資本市場對 XR 領域的關注度持續升温。大量資金的湧入不僅加速了技術創新與產品迭代,也推動了產業生態的快速擴張。

據《2025-2030 年全球及中國 AI 眼鏡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顯示,2024 年第三季度,AI 眼鏡相關投融資事件達 137 起,融資總額突破 85 億美元,其中智能光學模組與邊緣計算模塊佔比達 45%。

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 7 個月,AR 眼鏡領域已完成 13 起融資,獲投主體包括 AR 眼鏡終端品牌及其核心供應鏈上的 Micro LED(微發光二極管顯示器)技術企業。

大廠和創業公司,誰更有機會?

在 XR 賽道,國內外科技巨頭都已經下場,創業公司的機會在哪?

“這不是零和遊戲,現在是大家一起做大餅的時候。” 徐馳説,“科技巨頭的優勢在生態構建,谷歌等大公司的優勢在於有生態號召力和 AI 能力。當前 XR(擴展現實)領域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硬件設備(如頭盔)價格高,導致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化生態。沒有足夠規模的生態,開發者不願意立即投入開發。”

在王光熙看來,消費級硬件的成功高度依賴品牌勢能、流量和供應鏈資源,在品牌和流量方面,科技巨頭更有優勢,國內創業公司的優勢在供應鏈整合和優化。

“在 AI 眼鏡這個眾多大廠強勢進入的領域,創業公司可以避開直接品牌競爭,深耕特定核心技術和供應鏈解決方案的環節,扮演好為大廠和整個生態提供關鍵支撐的角色,而非獨立挑戰大廠主導的主流消費市場品牌格局。” 王光熙稱。

對此,徐馳卻持有不同的觀點。“XR 行業現在正處於一個各方對終局高度共識,但對於通向終局的路徑高度不共識的時代。在這個階段,創業公司反而是有機會,等真到 ‘百鏡大戰’ 時,才是比拼誰更快的時候。” 徐馳説。

真正的 “百鏡大戰” 何時到來?徐馳以小米 AI 眼鏡作類比。“什麼時候雷軍親自下場説把 70%、80% 的時間投入到 AI 眼鏡上時,就是這個行業真正 ‘百鏡大戰’ 的時候。”

本文作者:雅萱,來源:騰訊深網,原文標題:《華為小米阿里紛紛入局 “下一代入口” 爭奪戰正酣》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