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gest highlight of Apple's financial report: Can the gross margin hold up under the impact of tariffs?

華爾街見聞
2025.07.29 07:4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美銀預計,受關税影響,蘋果 Q3 毛利率將降至 46.1%,較上季的 47.1% 出現明顯下滑。分析師警告,如果不提高售價,關税實際上相當於對蘋果的商品成本徵税。真正的考驗將在 Q4 財季,屆時蘋果將面臨額外 10 億美元的關税毛利負面衝擊,整體毛利率將進一步跌至 45%。新產品週期能否帶來足夠的 ASP(平均售價)提升來抵消成本壓力,將成為決定股價走向的關鍵因素。

在關税成本激增的壓力下,蘋果 Q3 的毛利率能否守住底線?

當地時間 7 月 30 日盤後,蘋果將發佈 2025 財年 Q3(6 月季度)財報。數據顯示,蘋果 Q3 毛利率指引為 45.5-46.5%(中位數 46%),較上一季度 47.1% 的毛利率出現明顯下滑。

但美銀警告,真正的壓力其實在 Q4(9 月季度),屆時公司將面臨額外 10 億美元的關税負面影響,整體毛利率可能跌至 45% 的低點。毛利率壓力將直接衝擊蘋果的盈利能力,而新產品週期能否帶來足夠的 ASP(平均售價)提升來抵消成本壓力,將成為決定股價走向的關鍵因素。

毛利率面臨歷史性考驗

美銀表示,如果不提高售價,關税實際上相當於對蘋果的商品成本徵税。蘋果一直在通過轉移生產來緩解這一問題,甚至提前備貨以趕在關税截止日期前完成。但相關的措施很難完全吸收成本。

蘋果對於 Q3 的毛利率指引為 45.5-46.5%(美銀預期 46.1%),較上一季度 47.1% 的毛利率出現明顯下滑。其中包含了 9 億美元的關税相關成本。

更嚴峻的挑戰將在 Q4(9 月季度)。美銀預計蘋果將面臨額外 10 億美元的毛利負面衝擊,主要源於對進口的 iPhone、iPad 和 Mac 徵收 20% 的關税。這將導致產品毛利率下降 50 個基點,整體毛利率跌至 45%,較 Q3 財季進一步下滑 110 個基點。

美銀認為 Q4 財季將是毛利率的低谷,隨後將依靠更高 ASP 產品的更好組合實現改善,包括預期秋季發佈的超薄 iPhone("Air")。

對於 Q3 財季業績,美銀預計蘋果季度營收將達到 902.34 億美元,略高於華爾街預期的 893.33 億美元。每股收益預期 1.45 美元,略高於華爾街的 1.43 美元。Q4 財季預期更為樂觀,美銀預計蘋果季度營收將達到 995.43 億美元,高於華爾街的 980 億美元。每股收益預期 1.66 美元,略低於華爾街的 1.67 美元。

產品週期救場:超薄 iPhone 成關鍵變數

面對毛利率壓力,蘋果寄希望於新產品週期帶來的 ASP 提升。美銀預計蘋果將在 2025 年秋季推出超薄 iPhone(iPhone "Air"),厚度僅 6 毫米,配備 6.6 英寸顯示屏。

這款新機型將替代去年的 Plus 機型,定價比 Plus 機型高 100 美元。美銀將超薄 iPhone 的佔比提高,iPhone 收入預期因此上調。具體而言,美銀將 2025 財年 iPhone 收入預期從 2036.07 億美元上調至 2045.07 億美元,2026 財年從 2148.37 億美元上調至 2199.87 億美元。

美銀還上調了 Mac 收入預期,受益於 3 月份發佈的搭載 M4 芯片的新款 MacBook Air。2025 財年 Mac 收入預期從 322.43 億美元上調至 330.92 億美元。

服務業務:增長穩定但面臨監管挑戰

美銀預計蘋果服務業務將繼續保持低雙位數增長,Q3 財季和 Q4 財季預期同比增長均為 12%。其中,授權收入、iCloud 和 App Store 仍是主要增長驅動力。

然而,服務業務也面臨監管挑戰。谷歌每年向蘋果支付超過 200 億美元的搜索默認費用面臨美國司法部反壟斷調查的威脅。歐盟的《數字市場法》也迫使蘋果開放 App Store,可能削弱 30% 的"應用税"收入。

儘管如此,美銀認為最壞情況下監管影響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顯現,蘋果有充分時間進行調整和應對。

匯率助力:美元走弱帶來順風

在成本壓力之外,匯率變化為蘋果帶來了難得的利好。這主要因為美元相對歐元、英鎊、日元等主要貨幣走弱,有利於蘋果海外收入的美元轉換價值。

美銀分析顯示,匯率因素將為 Q3 財季和 Q4 財季分別帶來 1.31% 和 1.38% 的收入提振,摺合美元分別為 11.83 億美元和 13.74 億美元。

美銀維持蘋果 235 美元的目標價不變,基於 29 倍 2026 財年預期每股收益 8.20 美元。這一倍數處於過去 5 年 19-31 倍歷史區間的高端(中位數 27 倍)。

美銀認為較高估值倍數的合理性在於多年升級週期、龐大現金儲備、進入新終端市場的機會,以及服務業務組合的日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