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ter OpenDoor's "death by exposure," the "former department store giant" Kohl soared on Tuesday, with retail investors in the U.S. firing on all cylinders

週二 Kohl’s 股價一度翻倍,觸及 10 個月高點後觸發交易暫停,隨後漲幅有所回落,收盤時仍大漲 38%,成交量放大 25 倍。在美股屢創新高、市場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散户正將目光轉向基本面不佳但具有高度投機性的低價股,試圖通過精準狙擊空頭頭寸來獲取超額收益。
美股重返新高之際,散户投機狂熱捲土重來,將目標對準機構投資者大舉做空的公司,上演了一場堪比 2021 年 GameStop 行情的 “Meme 股” 逼空大戲。
週二,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消息的情況下,美國百貨零售商 Kohl's Corp 的股價在開盤後一度翻倍,觸及 10 個月高點 21.23 美元,並因此觸發交易暫停。儘管隨後漲幅有所回落,但收盤時仍大漲 38%,報 14.34 美元。交易量極度放大,全天成交量高達 1.83 億股,是其 25 日移動平均成交量的約 25 倍。

在期權市場,該股躋身十大最活躍標的,總成交量達 36 萬份合約,較日均水平暴增 12 倍,使其躋身當日交易最活躍的十大期權名單,與英偉達、特斯拉等巨頭並列。看漲期權成為主力,其中押注其股價在週五前升至 17.50 美元上方的看漲期權交易最為活躍。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在此之前,另一隻被高度做空的股票、在線房地產平台 Opendoor Technologies 剛剛經歷了一輪超過 300% 的暴漲,隨後在週二大幅回調 10%。
這些異常波動幾乎沒有基本面消息支撐,被市場解讀為典型的散户逼空行為,與 2021 年 GameStop 和 AMC 娛樂引發的模因股狂潮如出一轍。
分析認為,在美股屢創新高、市場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部分投資者正將目光從大型藍籌股轉向基本面不佳但具有高度投機性的低價股,試圖通過精準狙擊空頭頭寸來獲取超額收益。
散户狂熱重燃,社交媒體成 “集結地”
這場針對 Kohl's 的交易狂潮,與四年前的劇本如出一轍,社交媒體再次成為散户投資者的 “集結地” 和情緒放大器。
在 Reddit 的 WallStreetBets 等論壇上,充斥着鼓勵買入和持有 Kohl's 股票的帖子。“讓我們衝!” 一位用户週二寫道,“讓空頭感受到最大痛苦,逢低就買。我們團結起來很強大。”
Bokeh Capital Partners 的首席投資官 Kim Forrest 直言:“Kohl's 在基本面上存在很多問題,但這種瘋狂的集體行動恰恰體現了散户投資者的行為模式,他們會迅速跳上我們稱之為 ‘Meme 股’ 的超高速動量股票,希望藉此賺錢。”
據彭博社報道,散户目前已成為美股市場的重要力量,佔總交易量的 20.5%。而股價低於 5 美元的股票交易量佔整體交易量的比例超過 26%。
Interactive Brokers 的首席策略師 Steve Sosnick 將這種現象稱為 “奔向垃圾股”(flight to crap),認為近期由大盤股引領的漲勢, 鼓勵許多投資者參與更具風險的投資。
目標直指機構空頭
此次 Kohl's 股價飆升的核心邏輯,直指華爾街專業投資者早已佈下的龐大空頭頭寸。
軋空(Short Squeeze)是 Meme 股行情的常見劇本。當一隻被大量做空的股票價格意外上漲時,做空的投資者將面臨虧損。為了止損,他們不得不買入股票以平倉,而這種買盤行為會進一步推高股價,形成惡性循環,給空頭造成巨大壓力。
根據路透社援引 LSEG 的數據,Kohl's 已發行的可交易股票中,約有 49% 被做空,如此高的空頭比例,使其成為散户逼空的完美目標。
Kohl's 之所以被大量做空,源於其持續惡化的基本面。近年來,隨着消費者轉向線上購物,公司收入連年下滑。今年 5 月,公司因 CEO 與供應商存在私人關係而將其解僱,更是加劇了市場的悲觀預期。部分 Kohl's 債券的交易價格已出現大幅折價,表明債務投資者對其長期生存能力感到擔憂。
截至上週五,Kohl's 股價今年已下跌約三分之一。

市場狂歡背後的隱憂
當前市場環境與 2021 年存在顯著差異。儘管標普 500 指數再創新高,但投資者面臨更嚴峻的宏觀環境:三個月前股市因特朗普關税計劃而暴跌,許多美國人仍在高通脹和嚴峻房地產市場中掙扎。
JonesTrading 首席市場策略師 Michael O'Rourke 指出,Meme 股熱情往往與加密貨幣熱情重疊,許多公司將商業模式轉向數字資產,現在這種狂熱正蔓延至 Meme 股。
FBB Capital Partners 研究總監 Mike Bailey 警告稱,當前市場情緒正"走向非理性繁榮",投資者對不斷上升的風險因素表現出較少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