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DeepSeek Moment of China's Infrastructure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正經歷結構性轉變,內需日益重要。基建領域成為推動內需的關鍵力量,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項目的啓動,標誌着中國基建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清潔能源供應能力,還吸引了大量投資,推動相關產業鏈增長。同時,城市更新行動也在推動城鎮化發展進入新階段。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外部貿易摩擦持續,地緣政治複雜多變。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轉變,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傳統上,居民消費被視為內需的主要驅動力,隨着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內基建板塊正成為開啓內需 “第二格局” 的關鍵力量。近期,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城市更新行動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投入和優化,都預示着中國內基建正迎來 “DeepSeek 時刻”,政策呵護引導和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基建板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國內基建領域熱點頻發,中國基建提質增效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戰略性超級工程的啓動。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正式開工,是中國基建領域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這一超級工程的啓動,不僅將極大提升中國清潔能源供應能力,優化能源結構,更重要的是,它將帶動巨大的投資需求,涉及民爆、工程機械、電力設備、建築材料等多個產業鏈環節,為相關產業帶來顯著增長空間。同時,新成立的中國雅江集團有限公司將作為該工程的建設運營主體,未來有望整合更多水電資產,形成具有政策護城河的央企巨頭。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區域發展與基建升級的典範。
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是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近期,海南自貿港在跨境資產管理、金融開放等方面持續迎來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資本和人才流入。自貿港的建設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包括港口、機場、公路、能源、信息等多個領域的投資。隨着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海南將成為基建投資的熱點區域,特別是與旅遊、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快速發展。這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戰略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更新行動:從 “增量擴張” 到 “存量提質”。
城市更新行動是當前中國城鎮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戰略。過去,城鎮化主要依靠大規模的新建和擴張,而現在,重心正轉向對現有城市空間的優化、改造和提升。政策視角明確提出 “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強調完整社區建設、老舊街區改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重點任務。城市更新不僅涉及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如地下管網、市政設施),還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居住環境的改善以及產業功能的轉型。這一行動將有效帶動建材、家居、智能設備等上下游產業的增長,並形成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為基建投資提供新的增長點。
全球經貿不確定性下的內需 “二次躍遷”
當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對中國經濟的外部需求構成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從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轉向更加註重發揮內需潛力。這種內需轉向並非簡單的消費刺激,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其中基建投資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1)貿易摩擦倒逼經濟結構轉型:從 “世界工廠” 到 “內需引擎”:美國對海外商品加徵所謂 “對等” 關税,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使得全球出口面臨較大壓力。這種外部壓力倒逼各國經濟加快結構轉型,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轉而深挖國內市場潛力。基建投資作為典型的內需驅動型產業,其重要性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進一步凸顯。
(2)內需格局的 “第二曲線”:從居民消費到國內基建的躍進。長期以來,居民消費被視為拉動內需的主要力量。然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居民消費的特別是耐用品消費發力後,內需主題交易方向上會有所進階和擴散,基建投資可視為內需的 “第二曲線”。基建投資不僅能夠直接拉動鋼鐵、水泥、工程機械等傳統上游產業,更重要的是還能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從而間接刺激消費和產業升級。這種從居民消費向國內基建的內需格局轉變,是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3)國內要素大市場的構建與基建的協同效應:打通經濟血脈。中國正在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包括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以及統一要素資源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將促進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基建投資作為要素流動的載體和平台,將與國內要素大市場形成協同效應。例如,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商品流通;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將加速數據要素的流動和應用。這種協同效應將進一步提升基建投資的效率和回報,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4)基建板塊兼具股息率與政策護城河。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中國基建板塊展現出獨特的投資價值,特別是其較高的股息率和強大的政策護城河成為比較優勢。基建行業通常具有投資週期長、資金需求量大、回報週期長的特點。然而,一旦項目建成並投入運營,往往能產生穩定且持續的現金流。例如,高速公路、電力、港口等基礎設施項目,其收費或運營收入相對穩定,受經濟週期波動影響較小。在低利率環境下,高股息資產對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回報。此外,在政策護城河方面也享受戰略呵護與行業壁壘,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涉及國家戰略、民生福祉和公共安全,這為大型基建企業提供了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政策壁壘和行業准入門檻,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有效保護了行業內的領先企業,使其免受過度競爭的衝擊,天然具有反內卷的標籤。
把握中國基建的 “DeepSeek 時刻”。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下,中國基建板塊正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彎道超車。這一時刻的到來,既源於外部貿易壓力倒逼下的內需戰略轉型,也得益於國家對基建投資的持續重視和多重催化因素的疊加效應。截止至 2025 上半年,中國基建投資完成額同比較去年增長近 9%,明顯好於製造業的 7.5% 和房地產業的-11.5%。,中國基建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更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投資邏輯主線之一:從 “量” 到 “質” 的轉變。過去基建投資更多關注投資規模的 “量”,而當前和未來,基建投資將更加註重投資效益的 “質”。這種轉變體現在:
(1)戰略性項目優先,如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等具有國家戰略意義、能夠優化能源結構、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重大項目將獲得優先支持。
(2)補短板與強弱項,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管網建設等,旨在補齊民生短板、提升城市韌性的項目將持續發力。
(3)新型基礎設施建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板塊有望迎來加速發展,為數字經濟提供底層支撐。
(4)綠色低碳轉型,新能源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工程等綠色基建項目將成為投資新熱點。
投資邏輯主線之二:聚焦高股息、政策護城河與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我們對中國基建板塊保持樂觀態度,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幾類企業:
(1)高股息率的建築央企,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具有穩定現金流和較高股息率的大型建築央企的投資價值凸顯。這些企業不僅受益於國家基建投資的穩定增長,還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能夠承接大型複雜項目,形成難以逾越的政策護城河。其穩定的分紅能力,為投資者提供了穿越市場波動的安全墊。
(2)受益於城市更新的細分領域龍頭,城市更新行動將帶動建築材料、智能家居、環保設備、城市服務等多個細分領域的發展。建議關注在老舊小區改造、管網更新、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具有核心技術和市場份額的上市公司。
(3)新能源基建與綠色環保領域的先行者:隨着國家對能源結構轉型和環保要求的提升,新能源發電、儲能、輸電以及水利、環保工程等領域的基建投資將持續增長。關注在這些領域擁有核心技術、項目經驗和市場優勢的企業。
(4)具備 “國內要素大市場” 協同效應的企業,能夠通過自身業務,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企業,例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等,將受益於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
本文作者:王開、陳凱暢,來源:國信證券,原文標題:《中國基建的 DeepSeek 時刻》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