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ter the tech frenzy, the second half of humanoid robots is about to compete: whose orders will land first?

大摩認為,市場已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預期充分定價,投資者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誰能率先實現訂單落地並驗證商業價值。大多數集成商設定 2025 年交付數百至數千台的目標,落地情況將成為衡量行業進展的關鍵指標。
狂熱的技術炒作結束後,人形機器人行業已進入商業落地關鍵期。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顯示,2025 年下半年人形機器人行業將從技術狂熱階段轉向關注實際商業落地,訂單獲取和實際應用將成為驅動市場情緒的決定性因素。
市場已經對技術預期充分定價。報告指出,在經歷了 2025 年第一季度 37% 的強勁上漲後,由於部分集成商下調交付目標且缺乏突破性技術進展,行業在 3-7 月期間出現了 6% 的回調。
投資者現在最關心的問題是:誰能率先實現訂單落地並驗證商業價值。大摩預計,隨着政府持續支持,預計 2025 年下半年中國人形機器人訂單將加速落地,同時核心技術也將有突破性進展。
市場動態轉變:從技術熱潮到商業價值驗證
2025 年第一季度,人形機器人價值鏈迎來一波強勁上漲,中國相關股票從 1 月至 3 月上漲 37%,明顯跑贏 MSCI 中國指數。這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推動:
科技巨頭紛紛入局:華為、英偉達、谷歌、Meta 等科技公司紛紛加大對人形機器人的投入,增強了市場對行業前景的信心。
企業設定高目標:特斯拉 CEO 馬斯克設定 2025 年生產 5,000-10,000 台 Optimus 機器人,Figure AI 宣佈四年內交付 10 萬台。中國的愛智機器人、優必選等也宣佈 2025 年將交付數百至數千台。
技術取得突破:多家公司發佈視覺 - 語言 - 行為 (VLA) 模型,顯示機器人智能水平有顯著提升。
政府政策支持:例如宇樹科技的 H1 機器人亮相央視春晚,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 “具身智能”。
然而,3 月至 7 月,隨着市場轉向關注實際落地情況,相關股票出現回調。主要原因是:
企業下調了 2025 年的生產目標,包括特斯拉將其 Optimus 的目標從 “5,000-10,000 台” 調整為 “數千台”。
技術突破需要時間,現階段機器人仍主要應用於結構化環境。
市場開始要求看到實際商業價值來證明這一主題的投資邏輯。

商業落地成為 2025 下半年核心關注點
大摩認為,下游採用進度將成為下半年市場焦點。近期已經開始出現大型商業訂單,例如:
愛智機器人和宇樹科技獲得中國移動 1.24 億元合同,分別獲得 7,800 萬元和 4,600 萬元。
優必選獲得 9,100 萬元的機器人訂單,將從 9 月開始交付,主要執行裝載/卸載任務。
大多數集成商設定 2025 年交付數百至數千台的目標,儘管實際達成這些目標可能具有挑戰性。愛智機器人計劃交付 6,500 台,特斯拉數千台,優必選 1,100-1,300 台。這些訂單的落地情況將成為衡量行業進展的關鍵指標。

隨着任務數據積累和智能改進,人形機器人能力將擴展到更多任務,如商業服務、餐飲和接待。部署過程也將加速,特別是對於在不同工作場景中執行相同工作的機器人,隨着規模的擴大和更多訓練數據的積累,將形成良性循環。


技術更新將推動行業發展
報告指出,2025 年下半年還有多個重要技術發佈和更新值得關注:
特斯拉 Optimus Gen 3:特斯拉可能會重新評估 Optimus 的設計。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Optimus 3"令人驚歎",將具有與敏捷人類大致相當的靈活性。
Figure 03:Figure AI 已完成下一代機器人 Figure 03 的設計,這將是為經濟實惠和大規模生產而打造的產品版本。
宇樹科技新款低成本人形機器人:輪廓顯示一個纖細的機型,具有 26 個自由度,最高價格可能為 9,000 美元(約 65,000 元人民幣)。
硬件方面,主要改進集中在:
旋轉執行器:測試/採用擺線減速器等新設計,以及 PEEK 材料實現減重;
線性執行器:通過組合粗加工/冷軋和精密研磨的新制造技術改進螺桿效率;
視覺 - 語言 - 行為模型創新:VTLA 架構(視覺 - 觸覺 - 語言 - 行為模型)或不同的附加模塊。
未來數月的重要事件包括:
特斯拉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7 月 23 日);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7 月 26-28 日);
世界機器人大會(8 月 8-12 日);
特斯拉 Optimus Gen 3 模型和生產更新;
科技巨頭(如 Mag 7、華為、小米)的活動與可能的人形機器人更新;
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 IPO。
摩根士丹利已更新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名單,包括 45 只股票,涵蓋大腦(3 只)、身體組件(31 只)和集成商(11 只)。隨着行業進入下半場比拼,誰能率先實現訂單落地並驗證商業價值將成為決定市場表現的關鍵因素,投資者應密切關注主要企業的商業進展和技術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