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Wei was also taken by Zuckerberg: the creator of the Thinking Chain and the founder of the o1 series! This time, they really tapped into the artery of OpenAI

華爾街見聞
2025.07.16 07:0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Jason Wei,思維鏈的提出者和 o1 系列模型的關鍵人物,已被扎克伯格請走,加入 Meta。此消息由《連線》雜誌 Kylie 首次曝光,並得到證實。Jason Wei 的 Slack 賬號已被停用,表明他與 o1 團隊的其他關鍵成員一同離開 OpenAI。Jason Wei 曾在谷歌和 OpenAI 工作,發表了多篇關於大模型的研究,轉投 Meta 被視為對 OpenAI 的重大打擊。

這次是真真真挖到 OpenAI 大動脈了。

Jason Wei,思維鏈的提出者、o1 系列模型的關鍵人物,被曝也被扎克伯格請走,即將入職 Meta。

消息最早由《連線》雜誌 Kylie 曝光,得到了消息人士證實。

Kylie 還表示,Jason Wei 的 Slack 賬號(OpenAI 的企業微信)已經被停用,一同被停用的還有 o1 的另一位關鍵人物Hyung Won Chung

所以 o1 團隊,這是要在 Meta 聚成滿天星了?

在此之前,面對 Meta 的挖人攻勢,OpenAI CEO 還在內部 PUA,説真正 TOP 的都還在,只不過有些 “名單靠後” 的人,“唯利是圖”。

然而現在,如果大名鼎鼎的Jason Wei也轉投 Meta 了。

這可不是 TOP 不 TOP 了,簡直就是挖到了大動脈。

思維鏈提出者被小扎挖走

華人科學家 Jason Wei,“思維鏈” 的提出者,o1 背後的一位關鍵人物。

他本科就讀於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專業是計算機科學,其間的論文導師 Lorenzo Torresani 教授現在同時擔任 FAIR 科學家。

2020 年畢業後,Jason Wei 加入谷歌。

2022 年,還在谷歌大腦的 Jason Wei 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思維鏈的開山之作《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在谷歌期間,Jason Wei 將思維鏈、指令調優等大模型關鍵技術進行了推廣。

並且還和 PaLM 作者 Yi Tay、谷歌首席科學家等人一同發表了關於大模型湧現現象的研究。

2023 年,Jason Wei 加入 OpenAI,後成為 o1、Deep Research 等重要產品背後的關鍵人物。

在去年 o1 的 “網友見面會” 中,坐第一排 C 位的就是 Jason Wei,他的旁邊是 o1 的另一名關鍵人物趙盛佳,現在也被小扎 “收入囊中”。

傳聞中的另一位 Hyung Won Chung,也是 o1 的重要人物,還領導了 CodeX mini 的訓練工作。

Hyung Won Chung 來自韓國,於 2019 年獲得 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博士學位。

在加入 OpenAI 之前,Chung 也曾在谷歌大腦工作,方向是解決大模型擴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構建了基於 JAX 的大規模訓練系統。

兩人不僅都曾在 Google 工作、都是 OpenAI 中 o1 和 Deep Research 項目的核心貢獻者,而且關係也很密切,曾一同到在斯坦福大學舉辦講座,分享他們在大模型領域的研究成果。

Jason 甚至在他的 996 日記中還特意提到過 Chung。

不僅如此,Jason 還曾特意寫下長文,公開表達對 Chung 的感謝。

這也讓 Chung 被一同挖走的可能性,看上去更高了。

小扎為什麼這麼能挖?

能讓 OpenAI 的一個個關鍵人物接連 “叛逃”,小扎確實是下了功夫,給足了尊重的。

起初奧特曼説被挖走的人 “唯利是圖”,但 OpenAI 放假、加薪、股權激勵的一套連招,也都沒能挽留住這些人才。

在人們的紛紛猜測之中,小扎親自給出了正面回應:他們加入 Meta,並非貪圖金錢,而是為了造神——build god,最終極的 AGI。

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為頂尖 AI 人才提供超乎想象的強大支持——直接向小扎彙報,並且最強 GPU 無上限隨!便!用!

為此 Meta 開足馬力建設數據中心,有望成為第一家上線 1GW+ 超級計算集羣的實驗室。

當然除了小扎的外部攻勢,也離不開 OpenAI 的內部誘因,有一篇熱門的博客就表達了對 OpenAI 內部現狀的反思。

這篇博客的作者就是曾參與開發 Codex 的工程師 Calvin French‑Owen,他在三週前宣佈離開 OpenAI。

Calvin 在博客中提到,他離職的原因是希望重新回到創業公司創始人的角色(Calvin 曾是客户數據創業公司 Segment 的聯合創始人)。

但更多的是對 OpenAI 的工作模式進行了反思,肯定了其工作模式中很少有繁文縟節的務實精神,但也從人員到技術細數了 OpenAI 內部的諸多不足。

首先是驚人的快速增長與隨之而來的混亂。

Calvin 在 OpenAI 一年多的工作當中,親歷了 OpenAI 從 1000 人激增至 3000 人的瘋狂擴張。

一片繁榮背後,公司內部溝通、彙報結構、產品發佈流程、人員管理與組織以及招聘流程等環節全都受到了挑戰。

同時,OpenAI 內部 “賽馬盛行”,工作強度很高、壓力非常大。

例如,Calvin 所在的 Codex 團隊,在短短七週內從零開始構建併發布產品,996 都不算啥了,期間幾乎 “沒有覺睡”。

Calvin 稱這段 Codex 衝刺是自己 “近十年內工作最努力的一次”,常常工作到深夜,早上很早起牀,並且大部分週末都在工作。

技術層面,OpenAI 的代碼庫也成為了一座 * 山。

Calvin 介紹,OpenAI 核心代碼庫中的代碼質量參差不齊,且沒有大規模強制執行的風格指南。

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前 Google 工程師編寫的能處理數十億用户的代碼,也有新晉博士編寫的臨時 Jupyter Notebook。這導致代碼經常出錯或運行時間過長。

用 Calvin 的話説,OpenAI 雖然規模正在擴大,但 “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家巨頭公司”,配套的模式都還沒有完成從初創到大公司的轉變。

Calvin 認為,這種情況和早期的 Meta 非常相似,畢竟之前 Meta 和 OpenAI 之間的人才流向和現在幾乎完全相反。

所以這份言辭懇切的 “反思” 博客,也在另一個程度説明了一件事——

不是小扎火力太猛,而是奧特曼確實能力有限,Ilya 把他帶到了他不該有的高度。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