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gan Stanley warns: U.S. inflation may soar to 5%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with cost transfer and industry allocation becoming the focus

摩根大通警告稱,美國下半年通脹年化率可能飆升至 5%。儘管 5 月 CPI 維持在 2.4%,但加徵關税和石油價格的變化將影響通脹。美元短期內可能反彈,但中期將維持弱勢,可能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進一步推高 CPI。摩根大通對能源持謹慎態度,認為礦企更具投資價值。
智通財經 APP 獲悉,摩根大通最新研報指出,美國通脹動態正面臨關鍵轉折點。一方面美國實際加徵關税已悄然從年初的 2.3% 升至約 13%,若後續行業性關税落地,全年有效税率可能逼近 20%。另一方面,儘管 5 月美國整體 CPI 維持在 2.4% 的低位,但經濟學家預警下半年通脹年化率將飆升至 5%,這一預測與當前市場對關税政策及石油價格的滯後反應密切相關。
通脹滯後:石油價格與企業的策略博弈
當前通脹對關税上升的鈍化現象,主要源於軟石油價格的壓制作用。Brent 原油價格同比下跌且與美國 CPI 存在強相關性,但其有利影響正逐步消退,4 月以來油價逐月回升,若未來持續上漲,可能成為通脹升温的推手之一。
摩根大通分析指出,企業初期選擇內部化關税成本,既因擔憂消費者對漲價的接受度,也出於維持市場份額的考量。但隨着時間推移,部分企業已開始試探性轉嫁成本,例如汽車行業中的日本製造商近期宣佈提價,奢侈品品牌平均上調中單位數價格,科技硬件企業則依託議價能力傳遞成本壓力。
經濟影響:美元走勢與進口通脹的傳導鏈
研報預測,美元短期內或現反彈,但中期 (下半年) 將維持弱勢。這一判斷基於歷史規律:美元中期疲軟往往伴隨進口通脹上升。若美元貶值持續,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進一步推高 CPI,形成 “關税 - 匯率 - 通脹” 的傳導閉環。
行業策略:能源謹慎、礦產樂觀、工業分化
摩根大通對能源板塊持保守態度,認為礦企更具投資價值,重申對該板塊的 “雙重升級” 評級。其邏輯在於,弱勢美元疊加全球金屬庫存低位,將利好礦產企業盈利。工業板塊則呈現分化:儘管多數公司已通過提價對沖關税成本,但部分企業因產品已售出或價格調整受限,短期可能面臨利潤擠壓,後續恢復需觀察供應鏈調整效率。
企業應對:從內部消化到供應鏈重構
企業策略呈現三階段特徵:初期以內部消化為主,中期嘗試價格調整,長期則轉向供應鏈優化。典型案例包括 H&M(HNNMY.US) 動態調整定價策略、Inditex(IDEXY.US) 依託全球化採購分散風險,以及鋼鐵巨頭阿塞洛·米塔爾量化關税成本 (約 8 億美元/年,佔 EBITDA 10%) 並受益於美國鋼價上漲。這些案例顯示,企業正通過多元化佈局平衡成本壓力與市場競爭力。
結論:通脹升温下的市場博弈
摩根大通策略的核心在於,通脹反彈並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石油價格、企業行為與匯率變動的綜合結果。其行業配置建議凸顯對資源類資產的偏好,同時警示工業領域短期陣痛。對於投資者而言,需密切關注企業成本轉嫁能力與供應鏈彈性,以把握通脹升温中的結構性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