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s AI Application Market: Strong Demand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MEs Embrace Subscription Models, Slow Monetization on the Consumer Side

國企對 AI 的需求已從 “建基礎” 變為 “用起來”,大單訂單不斷湧現。
國企正成為中國 AI 應用需求的 “主力軍”。
滙豐在最新研報中指出,中國人工智能(AI)應用市場正呈現出清晰的結構性分化。B 端市場,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需求,正從前期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具體的 AI 應用落地,成為市場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與此同時,對成本敏感的中小企業正在快速接納低成本、標準化的垂直 AI 應用,並對訂閲制付費模式表現出越來越高的接受度。相比之下,由於消費環境疲軟及互聯網巨頭的激烈競爭,C 端市場的 AI 應用變現進程則相對遲緩。
國企需求:從算力轉向應用,增長確定性高
報告指出,在完成 AI 算力基礎設施的初步建設後,國企的需求重心正明確地從硬件轉向應用軟件,尤其是在國防裝備和製造業領域。這些企業應用 AI 的主要目標是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率,需求剛性且明確。
數據顯示,相關軟件供應商已開始受益。例如:
- 用友網絡(Yonyou)在 2025 年上半年獲得的純 AI 產品/模塊訂單已達到約 1 億元人民幣。
- 能科科技(Nancal)的 AI 產品在 2024 年實現了約 2.7 億元人民幣的收入,並預計在 2025 年實現接近翻倍的增長。
滙豐銀行預計,從 2025 年下半年開始,國企對 AI 軟件的需求增長將進一步加速,這為深耕該領域的軟件公司提供了顯著的上行空間。
中小企業市場:低價訂閲模式快速滲透,但競爭激烈
對於 IT 預算有限但同樣追求運營效率的中小企業,低成本、標準化的垂直領域 AI 應用正獲得快速普及。
這些應用通常採用訂閲制,年費在1 萬至 5 萬元人民幣之間,因其高性價比而備受青睞。典型案例如:
- 北森控股(Beisen)的 AI 面試官、領導力教練等產品。
- 暢捷通(Chanjet)的 AI 記賬與報税自動化工具,其目標是在 2025 年服務 50 萬終端客户,並在 2026 年達到 100 萬。
這一趨勢不僅為 AI 應用本身帶來了規模化增長,也為傳統軟件供應商向訂閲模式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報告也警示,由於進入門檻相對較低,這一市場的競爭正變得異常激烈。
C 端變現困境:消費環境疲軟,巨頭競爭激烈
與 B 端市場的蓬勃發展形成對比,中國 C 端 AI 應用的商業化進展相對緩慢。
報告以海外市場作為參照:
- AI 編程助手 Cursor 的年經常性收入(ARR)在 2025 年 6 月已超過 5 億美元。
- 文生視頻模型 Kling 在 4 月/5 月的月收入已突破 1 億元人民幣。
這些案例驗證了專業 AI 生產力工具強大的定價能力。然而,國內 C 端市場面臨兩大挑戰:一是疲軟的消費環境,二是來自互聯網巨頭的激烈競爭。即便是擁有龐大用户基礎的公司,其變現步伐也相當謹慎。例如,金山辦公(Kingsoft Office) 的 WPS AI 月活躍用户(MAU)在 2024 年 12 月已達約 2000 萬,但公司今年的重點仍是優化 AI 產品和提升用户參與度,其知識庫產品在 6 月下旬才啓動內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