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most passionate 24 hours in the history of food delivery: the birth of 200 million "massive" orders

7 月 5 日,淘寶閃購在外賣旺季的首個週六發起對美團的衝鋒,預計訂單量達到 7000 萬,接近美團的 9000 萬日訂單量。淘寶為此籌備了 500 億資金,旨在提升零售訂單並增強用户活躍度。外賣員肖雨提前準備,行業內對此次競爭充滿期待與緊張。
淘寶:雙線作戰,發起衝鋒
7 月 5 日,一個普普通通的盛夏週六,對肖雨卻不普通。
作為重慶渝中區的餓了麼外賣員,她兩三天前就收到了 “打仗” 信號:所有早班人員比平日提前一小時到崗,因為 “近幾天的單量會非常多”。
當天早上 9 點,肖雨被拉進一場釘釘會議,跟同事同步注意事項後,立即給自己的隊員們打電話,“趕緊出來掙錢,單子多得不得了。”
同一時刻,位於杭州西溪園區的淘寶閃購 “作戰室” 內已經坐滿了各業務線的人員,看數據、看走勢、與商家溝通、按節奏撒補貼、錨着目標前進。
這是一場精心籌劃過的戰役——7 月 5 日,進入外賣旺季後的第一個週六,淘寶閃購決定在這一天對外賣老大美團發起衝鋒。
關於衝鋒單量的猜測一早就在行業裏流傳。據 36 氪瞭解,阿里內部預估這天單量能達到 7000 萬單。而美團外賣平時的日訂單量在 9000 萬左右。
餓了麼頭部商家至少在一週前收到通知:籌備足夠的貨和人。美團一些員工也得到情報,有人 “呵呵一笑”,認為淘寶的運力不足以支撐這個訂單量;有人開始緊張,當天一早便緊盯雙方數據,試圖探出對手的虛實。
更早之前的 6 月 23 日,淘寶閃購日單量已經超過 6000 萬。也正是這張不錯的成績單,讓淘寶閃購得到了高層大手筆加碼的 500 億資金,讓它有底氣向行業老大美團發起衝鋒。
而淘寶閃購此役的野心在於:在餐飲訂單之外,把零售部分單量拉高到新的台階。
這也是電商公司做外賣的更大藍圖——用近場電商反哺遠場電商。
蔣凡曾在阿里財報會上説:“閃購對於淘寶來説是一個高頻次的場景,用户的活躍度和規模都會有更好的體現,淘寶和近場電商會有更多融合的可能性。”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也在近期一次交流中稱,“我們做外賣虧的錢,相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的錢還是要划算的。”
“500 億的投入,公司當然希望不止是餐飲訂單在漲,零售訂單也需要快速拉動。” 一位淘寶員工告訴 36 氪。
緊張和期待的情緒在員工身上交織。7 月 4 日晚,淘寶閃購零售條線的不少人凌晨才入睡,第二天早上 7 點便匆匆起牀看盤。一位參與作戰的員工告訴 36 氪,“對手的很多業務人員提前一天抵達頭部商家所在城市,並在當天入駐了商家辦公室,試圖干擾此次衝鋒。”
第一波 “壓力情報” 在 9 點傳回。部分零售的頭部商家稱,自己被要求提升在淘寶平台的 “起送價”——補貼直接影響用户下單,但 “起送價” 也至關重要,零售訂單不似餐飲那麼 “剛需”,起送價過高,用户便不會下單,起送價過低,對平台就是低價低質的 “毛單”。
餓了麼小二 10 點左右趕到重點商家辦公室。不少商家處,兩邊的業務員現場對峙,儘管有着 “不發生肢體衝突” 的共識,一輪又一輪的雙邊壓力下,“商家那天還是非常尷尬。”
時間往回拉遠,7 月 5 日這天 “風平浪靜” 的京東,才是這場外賣激戰最初的導火線。
外賣江湖上,美團和餓了麼已經相安無事多年。今年以前,也沒人能預料到,京東會是新一輪外賣大戰的攪局者。
京東的出招可謂快準狠:給商家免佣、給騎手繳五險一金、創始人劉強東親自上陣送餐、錢補貼消費者……訂單量隨之節節攀升——4 月 15 日、4 月 22 日、5 月 14 日、6 月 1 日,京東高調宣佈外賣單量突破 500 萬單、1000 萬單、2000 萬單、2500 萬單。
京東扛起 “電商外賣” 的大旗,客觀上也給阿里製造了有利地形。“我們也在賭,跟京東一起教育市場,建立讓消費者用電商 App 點外賣的心智,以後不用裝外賣 App 了。” 一位淘寶員工對 36 氪稱。
換個角度看,阿里也不可能坐視京東以如此快的速度成為外賣第二名。
比起平地起高樓的京東,阿里手中的牌已經算多。 餓了麼、盒馬等阿里的老業務,都是即時零售領域前赴後繼的佈局。2024 年 2 月的財報會上,阿里 CEO 吳泳銘再次強調了近場電商的戰略價值。
同年,淘寶上線 “淘寶小時達”,接入餓了麼的蜂鳥配送,開始在淘寶內 30 分鐘送達數碼 3C、服飾、商超等商品——這是淘寶正式下場做外賣的重要 “前情” 和準備。
而來勢洶洶的京東,加速了 “淘寶閃購” 的面世。
“淘寶閃購” 是 “淘寶小時達” 的升級版本,核心變化是引入餓了麼的外賣供給,以及,佔據淘寶 App 首頁最大的一級流量入口。
“閃購” 的名字也頗有深意,它跟美團的非餐業務同名。而之所以用 “閃購” 而不直接用 “外賣”,“是因為外賣的心智美團已經很強了,但 ‘閃購’ 的心智大家還在搶,誰搶到算誰的。” 一位外賣行業資深人士告訴 36 氪。
據 36 氪瞭解, 這個產品從原計劃的 618 上線,直接提前了近兩個月——在 4 月 30 日當天就上線了 50 個城市。“淘寶和餓了麼產品才剛完成對接,還沒來得及做優化,淘寶頁面裏一度無法直接看到外賣的購物車。” 一位接近該項目的淘寶員工告訴 36 氪。
針對消費者的補貼,也在淘天 4 月最後一週的的淘寶高層會議上臨時敲定:數額從原本的幾十億,提高至 100 多億。
五一期間外出遊玩的人多,點外賣的人少,但首戰成績卻出人預料。據 36 氪瞭解,淘寶曾內部判斷,淘寶閃購訂單量突破 1000 萬需要十幾天,但實際只花了 6 天。
以 4 月 30 號為開端,淘天和餓了麼的團隊正式進入戰時狀態。
阿里的決心不止體現在單量上。36 氪瞭解到,5 月下旬,阿里內部開始探討淘天和餓了麼業務整合的可能性。618 結束後的第 3 天,阿里巴巴集團 CEO 吳泳銘第宣佈餓了麼、飛豬併入改組後的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羣,向淘天 CEO 蔣凡彙報。
“餓了麼與飛豬將繼續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業務決策執行上與中國電商事業羣集中目標、統一。” 吳泳銘説。他還特別提到,這是一次 “從電商平台邁向大消費平台” 的戰略升級。
離 1000 萬單不過 21 天,淘寶閃購就在 5 月 26 號就突破了 4000 萬單。據 36 氪瞭解,由於 3000 萬單-4000 萬單的時間非常短,間隔只有幾天,淘寶閃購甚至沒來得及做 3000 萬單的宣傳海報。
“跳過 2000 萬、3000 萬,而直接公佈 4000 萬單(淘寶端和餓了麼端各 2000 萬)還有一重意義,那就是淘寶只花了 20 幾天就做到了京東 2 個多月的成果。” 一位淘寶員工對 36 氪表示。
更早前,美團還在緊密盯防增速極快的京東。一個例子是,京東希望在劉強東老家宿遷做出 “後發逐浪” 的標杆,通過集中的補貼、炸街實現 “翻盤”,而美團也在宿遷成立了專門的補貼團隊,將份額咬死不放。
“客觀上美團還是挺感謝阿里的。” 一位美團中高層人士告訴 36 氪,“一般而言,應該是老大出錢制衡住老三,沒想到老二很快出手了。”
但正是 1000 萬單、4000 萬單這樣 “原地起跳” 的成績,讓美團的許多人第一次意識到,淘寶這次是要舉全力 “開打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才是那個更快近身的對手。
美團:對手兇猛,起身應戰
美團許多員工是在 7 月 5 日下午臨時回到公司的。
“要衝。” 當天下午,美團核心本地商業 CEO 王莆中終於拍板。衝鋒戰由薛冰和肖昆坐鎮指揮,薛冰是美團外賣業務負責人,肖昆是美團閃購負責人,二人均向王莆中彙報。數十名業務骨幹被緊急召回到美團位於恆電的總部園區,一間大型會議室旋即成為作戰中心。
美團內部發現,淘寶的補貼越打越重,且頗有策略——上午先大力補貼非餐,直接無起送門檻,免配送費疊加現金券衝量,到用餐高峰期又將大額補貼轉向餐飲。到中午 “飯點” 時,訂單漲得極快。
“不僅補得特別兇,搶單大廳裏需要等候一小時才能送的單,他們都還是往出派,説明決心很大,可能真的要衝到 8000 萬。” 一位參與當天作戰的美團員工告訴 36 氪。
一旦淘寶閃購實現 8000 萬單,日訂單量維持在 9000 萬左右的美團,當天的市場份額就會直線下滑。“消費者心智、市場心智、資本市場,都會受影響。”
美團今年的夏戰以 “戰一夏,定乾坤” 為主題,原本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由增勢強勁的拼好飯、神搶手扛起單量衝鋒的大旗,原定 7 月 5 日到 7 月 8 日要做一波補貼,“是以往補貼的一倍以上。”
“我們也做了準備,但沒想到 5 號下午他們突然在 C 端大力加碼補貼。” 一家中式快餐連鎖品牌的創始人告訴 36 氪。
“我們的底線就是訂單量絕不能輸。” 2 到 3 小時之內,美團外賣把原本要按節奏、按區域逐步開展的補貼,集中在全國範圍內鋪開上線。“太燃了。” 一位美團員工形容當時感受。
下午 4 點左右,美團的補貼開始大規模放量。從奶茶免單券開始,“0 元購” 成功的用户在社交平台歡呼。緊接着,美團的大額券從茶飲向更多類別延展,“滿 18 減 18”、膨脹紅包幾乎形成 “飽和式攻擊”,用户只要點開 App,很難不下上一單。
騎手也是重點補貼的對象。一位美團騎手告訴 36 氪,平日裏,高峰期的單均配送費是 4 塊 7,但 7 月 5 日這天,他每單拿到手至少的錢至少有 10 塊。
兩大平台合力補貼,全國許多城市的茶飲咖啡門店全面爆單,“單子像書本一樣厚,十幾個外賣員等在出餐枱前。” 餓了麼騎手肖雨告訴 36 氪。騎手與店員間則相互鼓勵,肖雨跟相識的騎手説,“我們不要催,讓他們慢慢做。”
運力的使用率也被拉到極限。肖雨記得,往常七八百米的訂單,通常限時 30 分鐘,7 月 5 日那天用時最久的一單花掉 2 小時 50 分鐘,“以前從未有過,我們開玩笑説這是這輩子打過最長的仗。”
下午 4 點左右,肖雨收到一條 “超時 10 分鐘以上不扣錢” 的通知,“身邊的兄弟們開心慘了。” 而一位美團樂跑騎手記得,當天下午 5 點到凌晨 12 點,美團推出 “跑夠 40 單獎勵 180 塊” 的活動,“我跑了三十多單,拿了 90 多塊。”
一家飲品品牌的線上業務負責人告訴 36 氪,當天的訂單量嚴重超預期,總部為門店開通了 “緊急調貨通道”,但部分門店仍然出現 “接不住” 的情況,只好臨時安排周圍門店分流,同時加派人手。
美團過去的很多次訂單峯值,都是提前確立補貼方案、帶着明確預期去執行,過程中也極為重視風控機制,防止商家刷單、也防止商品被惡意 “薅羊毛”。但 7 月 5 日的衝刺不同往常,誰也不知道單量要到多少,“風控這個因素也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下午 6 點,微博出現熱搜#美團崩了#,不少商户在社交媒體發帖稱手忙腳亂完成訂單,卻看不到結算價格,用户端也出現了 5 分鐘左右的支付異常。美團官方先向商户推送消息,穩住慌張情緒,又在晚上 8 點發布緊急公告,稱 “訂單量突破歷史峯值觸發服務器限流”,受影響的商家結算後續回溯,不會受到影響。
淘寶閃購希望用外賣流量帶來非餐訂單、甚至電商 GMV 的增長,但美團內部此前的判斷一直是,淘寶做外賣對零售生意的帶動並不明顯。
因此一位美團內部人士告訴 36 氪,7 月 5 日當天,倘若淘寶閃購的訂單增量來自餐和飲,還不值得太過緊張,但米麪糧油這樣的非餐訂單突然猛增,“還是挺嚇人的”。
美團是這一輪 “即時零售” 浪潮的發起者。用餐飲外賣帶動生鮮食品、日用百貨、家電數碼甚至服裝等更豐富的品類,“把零售供給和用户兩頭都往裏拉”,是美團一直在苦心培育和呼籲的。2024 年 10 月的即時零售大會上,王莆中説,“即時零售不是應急零售,而是一種高確定性的生活方式。”
那場大會喊出的目標是,到 2027 年,美團閃電倉的數量達到 10 萬家,閃購的 GMV 站上 2000 億。彼時,美團在該領域尚無強勁對手,有行業人士認為 “這一目標對美團來説過於保守”。
如今在這條路上,淘寶半路殺了出來。阿里將淘寶做成超級入口的決心明顯,在外賣的三個主要入口中,“淘寶閃購入口的補貼率(補貼金額佔當單價格的比例)遠遠高於餓了麼和支付寶。”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 36 氪。
除了給流量給錢,淘寶閃購也在加速整合近場零售的供給。“以農夫山泉為例,要做的事是整合它在倉店、便利店、水站、商超的資源,盤起來一起供給消費者。” 淘寶也在與服飾、化妝品等領域的品牌談判,希望在門店內單獨開闢一塊區域,用於開展閃購業務。
假若淘寶成功,美團餐飲外賣霸主的地位還不致被動搖,但 “即時零售” 的新故事可能被改寫。
2 億訂單:即時零售更快到來?
晚上 8 點 45 分,美團向內部員工推送戰報,稱 “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 1 億單。” 隨後的 22 點 54 分,再度官宣 “即時零售當日訂單已突破 1.2 億單。” 百人作戰室內,美團 hr 還組織了一場小型的慶祝儀式,放了兩彈彩紙禮花。
“這兩天是最豐富、最瘋狂的兩天。” 回想起那個週末,一位美團騎手如此説。他一邊將當天的收入界面不停向下拉,一邊難掩興奮:“這掙得多了,都沒辦法細算,一天收入肯定上千了。”
隔週週一,淘寶閃購宣佈日訂單數超過 8000 萬。美團,淘寶,加上京東,外賣行業 2 億的天量訂單在這場交鋒中完成。
2 億訂單背後,餐飲外賣的產能供給、配送能力也在承受全方位的壓力測試。
在餐飲外賣領域,美團的精細化運營能力便一直為外界稱道。36 氪瞭解到,自美團會員推出後,美團的補貼發放比以往更有章法,比如大額補貼通常會推送給黑鑽會員。
這次交鋒中,淘寶閃購的運力也肉眼可見得到了優化。肖雨是餓了麼 “優選模式” 的騎手,該模式的特點是騎手無法拒單,以往難免因派單不科學造成繞路等問題,最近在山城重慶的 “困難區域”,也能相對順暢,“看得出平台做了優化。”
京東沒有參與這次熱戰,而是選擇把錢補給連鎖型的優質商家。“如果商家在京東上賣一單比別的平台賣兩單還賺錢,雖然單量少,但黏性強。這也是平台相對省錢的策略。” 一位接近京東的人士告訴 36 氪。
過去幾年,美團外賣訂單的峯值都發生在立秋那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早已成了新造的節。2024 年的 “立秋”,美團創下 9800 萬即配訂單紀錄,一位美團前員工特意趕到公司,跟同事一起切蛋糕,“莆中也簡單説了兩句,談談目標、節點。”
“訂單量峯值發生在 ‘秋奶’,GMV 峯值或許另有其時,比如發生在七夕,但以往的峯值絕不可能發生在一個平平無奇的週六,這一天實在是太普通了。” 上述工向 36 氪感慨。
據 36 氪瞭解,在這 “普通的一天” 裏,美團外賣和淘寶閃購兩邊合計虧損額超過了 10 億。一個對比數據是,2024 年,美團外賣每單利潤約為 1.5 元。
身處競爭生態,美團還是要跟淘寶爭下去。但一位美團中高層員工也表示,即時零售不是一個 “快做” 和能靠補貼拉動的生意,而是需要慢慢培育。“打峯值可以打峯值,但生意總歸是要回到平日。”
美團創始人王興喜歡為業務定一個大目標,1 億單目標的由來也是如此。
2020 年 5 月披露當年一季報時,王興説 “美團點評達到每天 1 億單的目標不變,瞄準每單 1 塊錢的經營利潤。” 目標節點便是 2025 年,那時,美團的日訂單還在 3000 萬量級,員工們對實現方式充滿困惑,王莆中對內表示,“1 億單只是個時刻,一定會到來,要考慮達成以後如何更好地經營。”
隨後的每一年財報會上,1 億訂單的話題都會被談及,管理層也始終表示 “堅持該目標不變。” 不過後來,這個目標被淡化,2024 年的 9800 萬單峯值,也沒有大規模傳播。
“但今年的環境不同,競爭加劇,大家需要這樣的里程碑來塑造信心。” 上述前員工説。
2 億訂單的背後,還有被撐開的、對即時零售生意的更大想象。
一位外賣行業內人士對 36 氪稱,只有餐飲的需求是剛性的,尤其是餐,必須 30 分鐘內準點送達,因此只有履約能力最強的公司有機會勝出。但非餐的需求沒有這麼剛性,即時零售生意也不會一家獨大,大家都有機會。
弓弦拉滿的高壓之後,一切短暫迴歸平靜。
這一週裏,淘寶閃購的員工在分批次調休,美團內部則按團隊行復盤。7 月 5 日晚,肖雨到家已是凌晨 2 點多,她還是趕上補貼熱度,給自己點了一份奶茶外賣。
即時零售之戰還難見分曉,但兩家公司的活力都被再度煥起。
與從前的大戰類似,阿里再次啓用了 “整合、補貼、一級入口” 三板斧。快速的入口決策、閃電般的組織調整、足夠強悍的補貼力度,其中體現的速度和決心已許久未見。最近一週,淘寶閃購員工還是會感慨,“那天打得酣暢淋漓”。
淘寶閃購要把每週六做成一個新的節日——超級星期六。一位知情人士告訴 36 氪,美團也意圖在這個夏季達成更高峰值。下一輪衝鋒或許又在眼前了。
夏季素來是外賣旺季,但一位美團員工説,“今年我看都是旺季,沒有淡季。” 他與同事們也欣然參與其中,在一個接一個的峯值中獲得久違的凝聚感,“打吧,打仗士兵才值錢。”
王興在十年前的一次專訪中説:O2O 無寧日。十年後,O2O 公司和電商公司的界限已經徹底消融。
移動互聯網無寧日,也因此而有活力。
本文作者:任彩茹、彭倩,來源:36 氪,原文標題:《外賣史上最激昂 24 小時:2 億「天量」訂單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