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long can AI infrastructure still be invested in? Goldman Sachs: 2-3 years is not a problem, the return window has just opened

高盛表示,儘管 AI 商業化變現仍處早期階段,但基於成本削減的第一階段回報已經顯現。預測到 2030 年 AI 自動化可為財富 500 強企業節省約 9350 億美元成本。分析師認為,這一早期收益足以支撐當前 AI 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儘管增長率可能放緩。
雖然 AI 投資週期正在從 “投” 走向 “收”,但這不意味着 “減速” 就是 “見頂”。
據追風交易台,高盛在最新 AI 報告中指出,儘管增速趨緩,AI 基建投資未來 2-3 年具備持續性,市場過度關注 “回報慢” 可能忽略了成本紅利已經開始釋放,且股價尚未反映這一結構性變化。
報告強調,儘管 AI 商業化變現仍處早期階段,但基於成本削減的第一階段回報已經顯現。估計到 2030 年 AI 自動化可為財富 500 強企業節省約 9350 億美元成本。分析師認為,這一早期收益足以支撐當前 AI 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儘管增長率可能放緩。
分析師也指出,超大規模雲服務商作為 AI 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方,其投資決策更多基於長期收入增長機會,而非短期成本節約。
AI 投資回報爭議,成本節約 VS 商業變現
生成式 AI 自 2023 年底掀起熱潮以來,資本開支已累計超過 3500 億美元。投資是否值得?回報是否可持續?這些問題正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高盛研究團隊將 AI 價值創造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自動化實現成本削減(當前進行中),第二階段重新投資並重建,第三階段通過增量收入實現變現。
報告分析顯示,AI 在客户服務、銷售營銷、IT 等職能領域的自動化應用已開始產生實際效益。以客户服務為例,43% 的呼叫中心已採用 AI 工具,平均運營成本降低 30%。
具體來看,摩根大通計劃未來五年削減 10% 後台人員,AT&T 藉助 AI 減少 30% 的呼叫中心流量,T-Mobile 預期到 2027 年可削減 75% 的客户服務接觸量。
當前爭議核心在於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可持續性。高盛預計,到 2030 年,全球財富 500 強企業可節省高達 9350 億美元的成本,佔其總成本的約 14%,AI 投資的淨現值回報約為 7800 億美元,相對於 3500 億美元的累計投資仍顯示正向回報。
分析師指出,超大規模雲服務商作為 AI 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方,其投資決策更多基於長期收入增長機會,而非短期成本節約。這種投資與回報的時間差異使得 ROI 計算變得複雜。
基礎設施支出短期無虞,推理需求成新動能
市場對 AI 股的另一個核心擔憂是:基礎設施支出是否已見頂?尤其是在訓練芯片方面的庫存積壓與需求疲軟預期升温。
高盛認為,這種擔憂尚屬過度,報告指出:
未來 2-3 年,尤其是到 2026 年,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軟、亞馬遜、谷歌、Meta)仍具備繼續維持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財務能力,無需顯著壓縮利潤率。
台積電、博通、SK 海力士等關鍵供應商持續上調 AI 相關收入預期。台積電六個季度以來不斷提高近期和長期 AI 收入目標,SK 海力士預計 2025 年 HBM 收入將翻倍增長,這些數據都支持了供需基本平衡的判斷。
來自企業客户與政府(主權 AI)對 “推理” 型算力的需求,將成為支出新動力,尤其是中小企業部署定製模型或邊緣 AI 應用場景迅速擴展。
以英偉達為例,高盛通過深入分析 GB200 NVL72 機架的供需平衡進行回應。
基於英偉達公開表態,超大規模雲服務商目前每週部署約 1000 個 GB200 機架,並計劃在二季度進一步提升部署速度。高盛模型顯示,為避免 ODM 廠商出現過度庫存,超大規模雲服務商需要在 2025 年和 2026 年分別部署 3.6 萬個和 5.8 萬個 GB200 等效機架。
報告指出,英偉達 Blackwell 架構的推進符合預期,該產品在一季度數據中心收入中佔比已達 70%,從 Hopper 到 Blackwell 的過渡基本完成。這一進展有助於緩解市場對庫存積壓的擔憂。
然而,分析師也提醒,超大規模雲服務商 2027 年資本支出的可見度仍然有限,這是影響長期供需平衡的關鍵不確定因素。相比之下,英偉達和博通因產品交付週期較長(約 12 個月)和客户基礎相對集中而具備更好的業務可見度。
股價如何定價 AI 預期?
以英偉達為例,高盛指出,市場已部分計入其新一代 GPU(Blackwell)的強勁需求預期,但對其客户基礎的擴大、AI 推理業務的爆發仍估值不足。
博通方面,其股價的上漲則更多基於公司提供的明晰指引——AI 收入將在 FY25 與 FY26 年同比增長 60%。這一預期也令高盛認為,博通、英偉達股價的上漲不僅不是 “泡沫”,而是反映更清晰的中期基本面改善路徑。
相比之下,對 AMD、ARM、Marvell 等公司,高盛維持中性評級,原因在於其 AI 相關業務仍處早期,市場份額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