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hind the AI frenzy, are traditional advertising giants facing a "Kodak moment"?

傳統廣告巨頭 WPP 面臨"柯達時刻",因 AI 推動的廣告產業鏈壓縮中間環節,導致其股價單日大跌 16%。業績警告和管理層下調全年指引引發市場悲觀情緒,傳統廣告份額被數字廣告加速蠶食。eMarketer 預測到 2025 年數字廣告將佔全球總投放的 75% 以上,廣告預算重心已向數字媒體傾斜。
“柯達時刻”= 核心技術範式突變,價值鏈被重寫
原領導者若無獨佔數據或執行閥門便在 1-2 個產品週期內失去議價權。
AI 推動的廣告產業鏈正在 “壓縮中間環節”
在數字廣告巨頭 Meta、applovin 等股價狂奔的背後,傳統媒體廣告巨頭 WPP 所處的傳統媒介代理環節被上、下游同步擠壓,形成典型的 “夾心層” 困境。WPP 股價單日大跌 16% 的背後,不是單一 “黑天鵝”,而是多條負面邏輯在同一天被市場 “同步定價”。
直接觸發器:突發業績警告 + 指引腰斬

管理層坦言 6 月單月 “顯著低於預期”,迫使公司在正式中報前 4 周臨時下修全年指引,並召開清晨電話會。消息發佈後,股價一度跌至 444 p(16 年新低),單日跌幅 16% – 18%。
原先 “温和下行” 假設 → “持續萎縮 + 利潤率被侵蝕” 假設,貝葉斯後驗瞬間轉向悲觀,殺估值幅度超出盈利下調本身。
為什麼傳統廣告份額正在被數字廣告 “加速蠶食”?
數字廣告天然具備可衡量、可迭代、可自動化三大優勢,在生成式 AI 與零售媒體雙重推力下,正在把預算從電視、印刷等傳統渠道虹吸到平台生態與電商閉環中,導致 WPP 等大型代理商的 “看板式” 傳統業務陷入連續失血。
市場大局:預算重心早已徹底傾斜

-
eMarketer 最新預測:2025 年數字廣告佔全球總投放將首次超過 75 % -
GroupM《This Year Next Year》年末報告同樣顯示,2024 年廣告增量 9.5 % 幾乎全部由數字媒體貢獻 -
2024 年新增的 750 億美元廣告預算,絕大多數流向 Google、Meta、Amazon 等 “十億美金俱樂部”,僅 Amazon 一家公司 2025 Q1 廣告收入就同比 +19 % 達 139 億美元 。
所以,預算遷移不是緩慢 “滲漏”,而是指數級擴張;任何依賴傳統渠道抽佣的代理模式都面臨結構性擠壓。
傳統媒體的 “失血速度”

與此同時,CTV 與零售媒體(亞馬遜、沃爾瑪、Instacart 等)成為新入口:廣告主用 “零售閉環數據 + 可歸因 ROI” 重構投放路徑,壓縮傳統媒體的 CPM 定價權。
WPP 等大型代理為何首當其衝?價值鏈位置被上下游 “雙殺”
數字廣告贏在哪?

核心機制:ROI + 測量優勢 → 預算向數字聚集 → 平台因規模效應提升模型 → ROI 繼續提高 —— 形成自我強化飛輪,進一步稀釋傳統媒介的性價比。

產業鏈 “上下夾擊”,WPP 在 AI 時代的被動與缺口很明顯
①受眾數據源(First-Party ID 與閉環交易)
AI 時代主導者: Google、Meta、Amazon 以及零售媒體網絡。
過去 WPP 價值體現在廣告主依賴第三方 DMP 與媒介採購數據來構建受眾面板。而現在平台藉助登錄/交易數據訓練專屬模型,精準人羣包僅能在其自有生態投放,外部代理難以獲得同等粒度的信號。WPP 旗下 Choreograph 數據中獨家一方數據佔比不到 20%;第三方 Cookie 退場後,信號衰減問題加劇,定向精度落後。
②創意生成
AI 時代主導者: 平台內置的 Asset Studio、Meta Advantage+ 等。
過去 WPP 價值體現在線下拍攝、人工腳本與剪輯流程。而現在文生圖/視頻一鍵生成、多版本 A/B 測試將創意製作成本壓縮逾 90%。WPP 剛推出 Open Canvas,功能與規模仍在起步階段,製作費用與速度難以與平台級工具匹敵。
③媒介規劃
AI 時代主導者: 公域 DSP 與零售媒體 DSP 的機器學習預算分配。
過去 WPP 的 GroupM 依靠手工建模、人工議價進行媒介策劃。而現在Auto-budget 與跨渠道 MMM 模型迭代速度更快、反饋閉環更短。 “Open Intelligence” 採用 LLM 嘗試對抗,但目前僅覆蓋 75 個市場,客户試用率不足一成。
④購買 / 競價
AI 時代主導者: Google Ads Console(AI Max)、Meta Advantage 等自助投放平台。
過去 WPP 價值: 集中批量採購換取折扣與返點。現在 AI 自動出價 + 預付點卡降低複雜度,品牌可直接自助投放。WPP 的 “折扣紅利” 被平台回收,佣金率年降 1 pp 左右(3% → 2%)。
⑤交付 / 渠道控制
AI 時代主導者: CTV 平台、Retail Media 自有 SSP 把持頭部庫存。
過去 WPP 統一排期、議價優先版面。現在稀缺流量平台直售,保留優質庫存,不再傳遞給代理。WPP 的再定價空間顯著縮小,已丟失 Mars、Coca-Cola 等大額合約。
④衡量 & 歸因
AI 時代主導者: 平台閉環數據報告 + LLM 自動生成洞察。
過去 WPP 藉助 Nielsen / MRC 第三方多方對賬。現在 AI 可以實時全鏈路轉化反饋,以 SaaS 訂閲收費,品牌可實時查看。WPP 則仍需調用 Google / Meta API 再加工,缺乏對底層數據與方法學的話語權。
所以,AI 驅動的 “平台內生 + 同業突圍 + 品牌內化” 三箭齊發,正同時侵蝕 WPP 在數據、創意、媒介三大核心價值節點的定價權與議價權。若短期內無法在自有數據深度、AI 原生工具和一體化解決方案上取得突破,WPP 的盈利模式將面臨持續壓縮的 “雙側擠壓” 格局。

AI 正加速 “去中介化”:五大價值鏈環節的權力轉移
受眾數據(ID & 行為)
在 1995-2020 年,傳統代理商靠第三方 panel、cookie 和線下交易價拼湊受眾畫像;如今平台掌握的登錄與交易閉環數據已成為 “唯一真相”。eMarketer 預計 2025 年數字廣告將首次佔全球廣告支出的 75 %+,而新增份額幾乎全部來自 Google、Meta、Amazon 及各大零售媒體自有生態的閉環投放 。
創意生產
過去拍大片、人工後製是高毛利護城河;生成式 AI 把 “分鏡→文案→多版本 A/B” 壓縮成幾分鐘。Google 在 2025 年推出 AI Max,支持 “一鍵腳本+視頻” 並已全球公測;Meta 的 Advantage+ 亦能自動拆解素材並生成多尺寸變體 。傳統拍攝成本、週期和版本迭代速度全面失去比較優勢。
媒介規劃與競價
規模議價與返點模式正被平台自助 Console 與 LLM 預算模型取代。品牌方現在零代碼即可起量,且 AI 自動出價持續學習。行業協會在 2023-24 年把大型客户數字媒介最低佣金壓低到 3 %,並禁止額外折扣,顯示佣金池正向 1-3 % 逼近;多家諮詢預計代理佣金率每年再降 50-100 bps。
測量與歸因
Nielsen/MRC 抽樣時代,“誰掌握面板誰説話”;而閉環 API + 零售 POS 讓平台直接給出轉化鏈路。Publicis 通過 CoreAI 把 1P 數據與平台 API 串成統一儀表盤,2025 Q1 仍實現 +4.9 % 的有機增長,證明 “數據+AI” 整合已能直接轉化為新增營收。
財務安全墊
高折扣與人力外包曾是緩衝墊;現在利潤被 SaaS 訂閲費和 Outcome-based 分成擠壓。WPP 6 月新單鋭減、利潤率指引再砍 175 bps,當天股價應聲暴跌 -16 %,凸顯傳統模式在高槓杆下幾乎沒有 “安全邊際” 。
2024-2026 將成為 “去中介化拐點期”。上游平台用 AI + 數據閉環前向整合,同業龍頭用統一 AI 層橫向升級,下游品牌自建 In-house 團隊向上溯源,三股力量同步侵蝕傳統代理的 數據 - 創意 - 媒介 三大利潤節點。除非在自有數據深度、生成式工具鏈和結果計費模型上實現質變,WPP、Omnicom、IPG、Dentsu、Publicis 的舊優勢將在兩年內被快速壓縮為 “薄利外包”。
“雙殺” 閉環如何觸發柯達時刻?
- 上游前向整合 —— 平台把 “數據→創意→投放” 打包給廣告主,
- 同行橫向升級 —— 率先把私域數據寫進 AI 引擎(Publicis CoreAI),
-
客户反向自建
—— CMO 用 SaaS DSP + Gen-AI 內化創意及競價。
三股力量同步發生時,傳統代理的 折扣紅利、人力毛利、信息不對稱 三道護城河同時崩塌,估值即進入 “柯達曲線”(現金流下滑與估值壓縮呈倍增效應)。

上游平台前向整合,Google AI Max、Meta Advantage+ 等 “一鍵成片、一鍵起量” 的 AI Creative + Auto-Bidding。WPP 議價與排期能力被算法取代。折扣返點向平台讓渡,利潤池收縮。品牌客户轉向自助投放,代理佣金持續下滑。
同業橫向升級,Publicis CoreAI 將 23 億條獨家數據和 35 年流程沉澱於統一 AI 層,宣稱 “每位員工 = 數據分析師”。WPP 數據深度和覆蓋度已被對手超越。端到端智能系統在競標中更具説服力,蠶食大型合約。Publicis 營收體量反超,規模效應進一步壓制 WPP。
下游品牌自建能力,DTC 品牌與財富 500 強紛紛組建 In-house Media 團隊並採用 SaaS / DSP 自投。 “零佣金” 模式具備成本吸引力,長尾客户流失加速。渠道直投削弱代理黏性,WPP 在中小客户市場份額萎縮。

高危判定:私域數據 < 30 % 且 AI 工具滲透 < 15 % → 失去再議價與算法壁壘。
當數字廣告份額已破 75 %,生成式 AI 把 “創意 - 投放 - 歸因” 縮成一鍵流程,傳統媒介廣告巨頭若 24 月內無法用 私域數據 + 執行閥門 重構業務模式,就將步入真正的 “柯達時刻”。
升維路線圖(必須在 24 個月內驗證)
- 把 “折扣” 轉為 “閉環數據”– 把議價暗折、線下交易價數據封裝為 ID-less 語義包,嵌入 WPP Open → 形成私域數據護城河。
- Outcome 計價 + SaaS 化– 佣金改為 “增量 GMV / ROI 分成 + 平台訂閲”,對齊 Publicis 與平台 API 的結果收費邏輯。
- 縱向整合流量閥門– 收購零售媒體 DSP 或 CTV SSP,拿到部分庫存控制權,重建執行閥門。
- 行業深垂直– 在高監管、高壁壘領域(醫藥、金融)推出合規-AI 媒介 SaaS,利用合規能力和關係網重新築塹。
未來在 AI 的衝擊下,越來越多的行業如果不改變將會迎來柯達時刻!
本文來源:貝葉斯之美,原文標題:《AI 狂奔背後,傳統廣告巨頭卻迎 “柯達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