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Takeout" War Revelation: Expectation Gap and Anti-Consensus

外賣行業競爭加劇,美團、餓了麼和京東等平台爭奪市場份額。京東在 6 月突破 2500 萬單,阿里則啓動 500 億補貼,淘寶閃購訂單量持續上升。美團保持穩定增長,6 月中旬後單量突破 9000 萬。儘管京東外賣表現強勁,但在 7 月競爭中逐漸失去關注,市場焦點回歸美團和阿里。分析認為,京東在三季度可能面臨挑戰。
七月流火,但更火的是外賣行業的新三國殺。
若干年前,中國外賣市場曾經集齊了黃、藍、紅三家公司大戰,背後分別是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最終以紅色賤賣退出告終。
當年的外賣只是餐飲外賣,今天,我們討論的外賣還包括閃購送萬物,如非特別註明餐飲外賣,本文所説的外賣均指廣義即時零售——包括餐飲外賣和非餐閃購,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標題中給外賣打了個引號。
2025 年,京東攜紅色軍團捲土重來,並在 6 月 1 日突破 2500 萬單峯值,可謂來勢洶洶。
餓了麼背後的阿里也火力全開,不僅拿出淘寶、支付寶首頁核心資源支持,而且在 7 月 2 日宣佈,啓動 500 億補貼計劃,淘寶閃購(含餓了麼)5 月底突破 4000 萬單,6 月底突破 6000 萬單,7 月 5 日突破 8000 萬單,風頭正盛。
相對於新晉平台的激進,美團一直表現相當剋制,一沒有瘋狂補貼茶飲咖啡等高彈性品類,二沒有大肆發券,饒是如此,它在 6 月中旬後的單量仍然持續突破了 9000 萬單,尤其是餐食類訂單的市場份額始終維持在 70% 左右。
暑期是傳統的外賣旺季,加上對手持續加碼,美團也在 7 月 5 日小試牛刀,沒有大規模宣傳,只是靜悄悄地給消費者多發了一些大額神券,當日下午六點多,部分地區美團 APP 被擠爆到自動限流,同時,當天 20 點 45 分,單量突破 1 億單,22 點 54 分,突破 1.2 億單。
略顯可惜的是,7 月這場大戰中,京東外賣逐漸失語,市場目光重回美團和阿里身上。
這一點其實並不意外,前兩個月京東外賣狂飆時,我們就曾預言:
二季度是京東每年自由現金流最好的季度,加上 618 是它的主場,有很大動力打完這個季度。三季度是電商淡季,外賣旺季,這意味着它需要在子彈最少的季度投入更多子彈,那麼三季度大概率是一個坎,京東或進退兩難,我們不妨繼續觀察。
而今天,我們將繼續提供一些與市場共識不盡相同的觀察,供你參考,核心觀點如下:
衝單戰術價值重大,戰略價值不大;
衝單策略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即時零售最終是巷戰而非空戰;
關於競爭終局的反共識預測。
一、衝單價值幾何
總體來説,衝單對美團更多是戰術價值,而非戰略需要,因為無論是餐飲外賣,還是閃購,它們本質上是有限供給下細水長流的本地生意,跟貨架電商這種無限供給 + 一地供全國的生意是截然不同的。
電商可以做到集中一個月的需求在一天內爆發,但飯你得天天吃,不可能一天吃一個月的,無論供需兩端都做不到。
餐飲外賣行業已經進入相對成熟階段,美團早已是穩定的行業龍頭,顯然沒必要帶頭天天衝單。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美團每年都習慣在立秋這天做奶茶衝單活動,去年 8 月 7 日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活動,美團即時零售單量就曾衝破 9000 萬,而今年的單量峯值提前了 33 天。
這種偶發性的衝單,一定程度上,可以將行業天花板向上拉一拉,本次訂單峯值,美團餐飲外賣單量突破了 1 億單,非餐即時零售單量也突破了 2000 萬單,整個市場潛在空間依然很大。同時,它也可以考驗一下商家供給和履約資源的穩定性。從絕對數量上來説,它們當然不及 618、雙 11 的電商單量神話,但考慮到外賣供給的空間限制和短時間高併發的時間屬性,美團外賣網絡的系統彈性還是經受住了考驗。
對於美團來説,衝單的價值更多是戰術性的:偶爾秀一秀肌肉,強化商户和市場信心,讓大家知道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尤其考慮到,美團在沒有提前做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而且基本沒有出現商家供給、騎手履約和消費者體驗層面的異常,相對於友商不時出現的卡單、超時、定位異常、後台不穩,更進一步驗證了它美團在外賣領域建立的用户心智、商户供給和履約配送護城河相當深厚。
而對於追趕的友商來説,衝單則承載了太多的戰略預期:
以京東為例,它大概率希望通過奶茶咖啡這類供需都有較高彈性的品類衝單,實現多重目標。
第一重目標是從茶咖向正餐品類滲透;第二重目標是從餐飲外賣向非餐即時零售滲透;第三重目標是通過整體即時零售反哺電商,實現更好的交叉協同銷售。
這些並不是秘密,我們在公開場合已經聽到了很多這樣的聲音。
但是,這些預期在每一個環節都存在不確定性,最終效果如何,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二、戰略預期不確定性
首先來説第一重,茶飲和咖啡是外賣中的特殊品類,因為品牌區域連鎖滲透較強、毛利率高、市場競爭激烈、供給過剩、需求彈性大、全天候、供給標準化且製作相對簡單,它滿足衝單大促的一切條件。
因此,新晉平台選擇茶咖作為切入點來衝單,確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
但是,正餐消費在絕大多數層面都不滿足這些條件,它們時間高度集中在中餐、晚餐各兩個小時內,消費者需求總體穩定,商家在短時間內供給也更加有限。
可見,正餐外賣是運營難度要複雜得多,也很難通過沖單轉化的,反而在茶咖衝單過程中遇到的體驗問題,會警醒消費者更審慎選擇正餐外賣平台消費。
考慮到商家和騎手都有獲利屬性,他們天然會將更多時間、資源投入頭部平台,而不是一切都不成熟的新進入者,商業活動中每個理性人都是自利的,這非常合理。
美團在沒有加入激進的補貼的情況下,餐食外賣市佔率一直穩定在 70% 左右,也從結果層面驗證了,通過茶咖衝單滲透到正餐消費的有效性存疑。
再來説第二重,非餐即時零售目前仍處於市場早期,供給仍不夠充分,尤其是城市非核心區以及整體的下沉市場。美團通過自營的小象前置倉和超 3 萬個聯營閃電倉極大地豐富了供給側,且履約資源最充裕,才勉強滿足基本需求,但仍需努力。
對於供給和履約基礎設施都不完善的平台來説,試圖通過沖單補貼來拉動即時零售單量,不能説沒有意義,但是可能比較有限。
至於第三重,外賣和即時零售都是 30 分鐘送達的用户心智,電商是 N 日達心智,當一個用户的 30 分鐘取單心智越強,對 N 日達接受度可能越低,這是可以想象的,或者説一個人整體上更願意從 N 日達向 30 分鐘送達轉變,而不是相反,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人性。
所以,長期來看,試圖將外賣用户與電商實現增強型的交叉銷售,也是存疑的。
況且,奶茶咖啡衝單中,有不少用户是羊毛黨、低價值用户,補貼這類用户然後試圖從他們身上賺取電商的利潤,也需要打一個問號。
現在,我們要通過茶咖衝動活動拉到的新用户,實現用户留存和有效的交叉協同銷售,需要先假設他從茶咖消費轉向了正餐外賣,然後再假設他從正餐消費轉向了即時零售,同時假設他還轉向了貨架電商,還需要假設他是一個正常價值的用户。
如果一個預測需要先滿足一個假設,我們可以信以為真;如果是兩個,那隻能聽聽;如果是三個或以上,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恐怕只能先假定它無法實現。
説來説去,衝單打法整體上還是補貼需求,試圖通過單量刺激來撬動整個網絡,它的脆弱性在於忽略了外賣這門生意是用户、履約、供給共同編織的一張網,真正決定你上限的,其實是你的下限。
三、外賣最終是巷戰而非空戰
它遵循的不是電商生意中 GMV=流量 * 客單價 * 轉化率的通用邏輯,即便是茶咖品類,商家供給也有物理空間和時間內的上限,更不用説正餐品類了,而履約網絡的規模,更是進一步限制了空戰的長期價值。
無論是百億補貼,還是超百億補貼,它們在短時間內可以取得亮眼效果,長期還是要回歸基於用户地理定位的城市乃至商圈經營巷戰:
在極其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商家需要一家一家招商和運營;騎手運力需要逐步建設;消費者體驗也需要逐漸爬坡。
只有用户、履約、供給三方實現均衡,整個消費體驗才能達到最優狀態,單方面補貼用户,短期有效,長期效果需要打個巨大的問號。
京東前幾個月風頭一時無兩,但很快陷入沉寂,大概率正在印證上述邏輯。
更可怕的是,決定外賣能否盈利的核心關鍵,在於有限空間內的單量規模和密度,因為這將直接與履約成本掛鈎,單量密度越高,同一個騎手一次可以送的單子將越多,假設正常單均價格為 6 元,每跑一次送 3 單拿 18 元,和一次送 5 單拿 25 元,騎手會選誰已經不言自明,後者可以將單均成本壓縮 1 元錢。這省出來的 1 元錢,很可能由平台、商家、騎手、消費者共享,也就是説,最頭部的平台創造出了最符合四方利益的共同體。
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騎手和商家都是交易中的理性人,有自利屬性,天然會將資源和時間更多投入單量更多、盈利更穩定的平台,消費者又何嘗不是呢,當頭部平台聚集了最豐富的商家資源、最充沛的騎手網絡,市場充分競爭後將實現最優的價格、質量和服務,自然也將贏得最多消費者的青睞。
基於此,我們已經很容易做出反共識的競爭終局預測。
四、反共識終局
在補貼的喧囂下,市場共識似乎已經變成了 “三國鼎立”,外賣行業護城河不過如此的聲音不絕於耳。
喧囂之後,我想提醒大家敬畏常識。
補貼潮起潮落,唯有用户體驗的競爭永不落幕,補貼可以創造新的增量,但在潮水褪去時,這些新增量將大部分轉化為頭部平台的新存量。
每一次消費,都是人們在用自己的金錢投票,短時間人們會投票給那些用金錢當誘餌的,長時間則只會獎勵那些孜孜不倦於提升供應鏈豐富性、履約穩定性、服務可及性的平台。
關於這場戰爭,我們的另一個反共識預測是:
外賣大戰表面上是京東淘寶挑戰美團的即時零售地位,本質上是即時零售挑戰自營電商的生態位。
隨着越來越多資源流入這一領域,消費者 30 分鐘送萬物的心智越發增強,整個行業的供給豐富度、履約網絡得以提升,即時零售用户向下反哺電商的敍事會存在,但可能不是大趨勢,更多用户轉向即時零售可能才是大勢。
只需要看三個簡單的邏輯:Z 世代的消費習慣遷移、AI 推動社會生產力和可支配收入提升、人類社會結構越發原子化和快節奏。
自營電商的核心優勢是快,即時零售天然更快。
自營電商是典型的集約化倉庫網絡,即時零售是分佈式網點平台,分佈式網點結構天然優於集約化倉庫;平台化經營吸收了廣泛的社會閒散資源,成本上也更有優勢。
由於離消費者更近,天然更快的庫存週轉率,品牌方最終將投入更多、更好的資源到即時零售這個新的增量渠道。
最終,我們將看到即時零售在 “多、快、好、省” 四個維度全方位超越自營電商。
代際遷徙本是零售業客觀規律,我們原本預計,非餐即時零售的 GMV 將在 5 年內超越自營電商,現在看來,外賣大戰將加速這一進程,也許三年內就能實現,我們不放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走馬的漢子,來源:走馬財經,原文標題:《“外賣” 大戰啓示錄:預期差和反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