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y tariffs have no impact on U.S. prices? Goldman Sachs provides three reasons and maintains "better late than never."

高盛分析,關税延期支付機制、企業戰略囤貨及生效時間差構成三重緩衝,同時外國出口商承擔約 20% 關税成本,正使本輪關税傳導呈現 “慢熱” 特徵。但關税通脹會 “雖遲但到”,高盛維持年底核心 PCE 通脹升至 3.3% 的預測,其中關税約影響 1%。
關税大棒揮舞數月,美國通脹數據卻意外疲軟,為何關税對美國價格的影響還不明顯?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高盛 7 月 8 日發佈的研究報告,特朗普政府自 2 月初以來實施的一系列關税上調措施尚未在美國消費者價格中強烈顯現。“關税效應” 滯後的三大原因包括:最大幅度關税 4 月初才生效、海關允許進口商延期支付關税、以及企業提前囤貨策略。這些因素共同延緩了關税成本向消費者價格的傳導。
同時,該投行首席經濟學家 Jan Hatzius 領銜的團隊分析發現,外國出口商已承擔約 20% 的關税成本。但其強調關税對通脹的衝擊只是延遲而非消失,維持 2025 年底核心 PCE 通脹升至 3.3% 的預測,其中關税約影響 1%。
通脹傳導失靈的三重緩衝機制
據高盛估計,特朗普政府已宣佈的關税措施將使美國有效關税税率提高約 9 個百分點,預期額外的行業關税將使總增幅達到約 14 個百分點。然而,美國海關的數據卻顯示,截至 5 月,美國有效關税税率僅上升了 7.2 個百分點。
這一滯後主要由三個因素造成:
首先是實施時間差。最大幅度的關税上調直到 4 月初才正式生效,而已裝運貨物享有豁免待遇。考慮到遠途進口商品運抵美國約需一個月時間,許多關税實際影響要到 5 月初才開始顯現。
其次是支付延期機制。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允許使用自動支付轉賬系統的進口商將關税支付延遲最多 1.5 個月,這意味着 5 月抵達的進口商品可能直到 6 月才被收取新的關税費用。
第三是企業提前囤貨策略延緩價格傳導。報告顯示,汽車、鋼鐵和鋁製品進口在 2025 年前三個月較趨勢水平高出 4000 億美元(年化),但在相關關税實施後轉為低於趨勢 1000 億美元。這種囤貨行為使得 25% 的法定關税率對美國有效關税率的提升幅度從 3 個百分點降至年均 2.3 個百分點。
外國出口商承擔 20% 關税成本
據高盛分析,外國出口商通過降低出口價格承擔了約 20% 的關税成本。
這一比例遠高於 2018-2019 年貿易衝突期間的接近 0% 的水平,也超過了最近地區聯儲商業調查顯示的 4-12%。
高盛稱,2018-2019 貿易衝突期間關税負擔完全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消費價格傳導明顯滯後於預期
那麼剩餘 80% 的關税成本在美國企業和美國消費者之間是如何分攤的,高盛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在消費端,關税成本的傳導同樣緩慢。高盛通過分析各 PCE(個人消費支出)各組成部分發現,如果關税增幅在實施首月就完全傳導給消費者,核心 PCE 價格本應上升約 0.9%。但實際情況是,1% 的預期關税驅動價格上漲僅推高消費價格 0.3%。
但關税成本向消費者的傳導呈現遞增趨勢:實施首月幾乎為 0%,第二個月達到 10%,第三個月達到 40%。相比之下,2018-2019 年貿易衝突期間,企業向消費者傳導關税成本的速度更快,一個月後達到 50%,兩個月後達到 60%,三個月後超過 70%。
美聯儲調查和高盛分析師指數 (GSAI) 顯示,企業最終打算轉嫁 50-60% 的關税成本,暗示未來仍有進一步傳導空間。
“雖遲但到” 的通脹前景
儘管傳導延遲,高盛維持通脹預測的關鍵結論。
基於目前的分析,高盛估計已宣佈的關税措施自 1 月以來已使核心 PCE 價格上升約 6 個基點。這意味着剔除關税影響後,當前 2.7% 的核心 PCE 同比通脹率應為 2.6%。
但通脹存在年底集中爆發的風險,該行預計所有關税影響將在 12 月前推高核心 PCE 約 1 個百分點,使年度通脹達 3.3%(扣除關税影響為 2.3%)。
儘管初步證據顯示通脹預測存在一定下行風險,但高盛考慮到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可能帶來的關税升級風險,決定維持通脹預測不變。
~~~~~~~~~~~~~~~~~~~~~~~~
以上精彩內容來自追風交易台。
更詳細的解讀,包括實時解讀、一線研究等內容,請加入【追風交易台▪年度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