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 Bin: The outbreak of AI is just the first day, it will be a cycle of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it cannot end in two years

華爾街見聞
2025.07.04 10:1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但斌在 “2025 金長江私募基金髮展論壇” 上表示,人工智能的爆發才剛開始,預計將持續十年以上。他強調投資應關注主要因素,避免被噪音干擾,並指出美股歷史上暴跌後通常會迎來大漲。他提到,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當前的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領域,特別是像英偉達和 Meta 這樣的公司。


日前,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在證券時報社主辦、長江證券協辦的 “2025 金長江私募基金髮展論壇暨第十屆私募基金金長江頒獎典禮” 上,作了《紮根中國 走向世界》的主題分享。

投資作業本課代表整理了要點如下:

1、投資要找主因,不要被次要因子所幹擾,不要被噪音所幹擾。其實擔心美國經濟衰退,擔心日元加息,這都是噪音。包括巴菲特賣股票,其實這都是噪音。

投資的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成長。但是我們不能夠刻舟求劍,他(巴菲特)説什麼就是什麼。

2、當機會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往往容易被恐懼給佔據。(美股)前九次(暴跌)的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都是大漲。每次都是最好的歷史機會。

美股目前這種暴跌走勢(今年 4 月 )很容易見歷史大底,堅持就是勝利。

3、標普 500 在過去 98 年的年化是多少?是 6.6% 左右。如果一個孩子從他出生一直買納指的話,或者買標普,納指的年化比標普還厲害。從 1971 年成立到現在,納指年化大概是 11% 左右。

4、如果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話,前三個時代都是十年以上的週期。那麼人工智能時代大概率也是十年以上,不可能兩年結束。

5、選擇比努力重要得多。你説日本有沒有好公司,當然有,有優衣庫,也有豐田這樣的。但是它是結構性機會,它不是系統性機會。

我們説,投資要去到波瀾壯闊的方向上去選擇。

6、最近十年(的機會),毫無疑問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是誰啊?毫無疑問就是類似於英偉達、Meta 等相關的一些公司。

另外,從商業視角看,我們僅僅處於 AI 爆發的第一天,一切就是剛剛開始。

果你要用一個十年、20 年、30 年的眼光去選擇一些公司,去長期投資,去持有的話,這個才能夠真正賺到我們説 100 倍甚至更多的可能性。

但斌自 1992 年開始涉足證券投資行業,2004 年成立東方港灣,對價值投資有獨到的見解,長期業績較為穩健。

但斌稱,從業多年來有很多時刻別人對他不理解,甚至諷刺、挖苦,但目前這些聲音又安靜了下來。他表示,投資要獨立思考、不盲從市場噪音。

近兩年東方港灣全力以赴擁抱人工智能時代,目前持倉集中在 AI 基礎設施方向,但斌稱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

東方港灣海外基金 2025 年一季度末的美股持倉

 數據來源: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私募排排網整理

以下是投資作業本課代表(微信 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

美股每次暴跌後會創新高,是買入的好時機

去年 8 月 5 號,當時是黑色星期一,納指暴跌。為什麼暴跌?就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日元加息,第二是擔心美國經濟衰退,第三個原因是巴菲特賣股票。這三個原因導致了納指跌幅非常大。

其實這兩年我一直在強調,投資要找主因,不要被次要因子所幹擾,不要被噪音所幹擾。其實擔心美國經濟衰退,擔心日元加息,這都是噪音。包括巴菲特賣股票,其實這都是噪音。

很多朋友問我説:"你學習的榜樣巴菲特在賣股票對吧?倉位那麼輕,你憑什麼你還滿倉還在買?"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其實我一直認為做投資的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成長。

但是我們不能夠刻舟求劍。你比方説巴菲特先生,他説他不投科技股。那如果他不投科技股的話,那如果騰訊出現在我們眼前你會投嗎?那英偉達你會投嗎?

如果你只是他説什麼你就做什麼的話,那當然你可能不會選擇。但是我覺得我們要學習的是巴菲特先生,包括價值投資對商業模式、企業競爭力、護城河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他説什麼就是什麼。

今年 4 月份,當時美股暴跌,網上羞辱我的人非常多,4 月 3 日—4 日,當時連跌兩天,標普 500 跌了 10.5%。

我們看統計,它在歷史上排在第五位。但是我們看到前九次的一年後、三年後、五年後都是大漲。

那這個位置是不是該買,或者是你是不是該堅持?我當時説這個回報率相當驚人,沒有一次例外,不知這次是否也如此。

我自己做了一個判斷,我説美股目前這種暴跌走勢很容易見歷史大底,堅持就是勝利。

投資有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還需要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當時的這樣一個判斷。我們再看恐慌指數,除了 08 年那一次,2020 年我建議包括外匯儲備去買美股的時候,其實也是作為一個參考。這一次也是如此,恐慌指數超過 50。

每次都是最好的歷史機會。但是問題是當這個機會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往往被恐懼給佔據了。

你説在那個時候敢去抄底的人有多少?事後看都太容易了是吧?最低點你像英偉達跌到 87,昨天創新高 153 了,我看盤前又在漲,大概 155 了。如果你在那個位置買一大筆錢,你其實賺了很多錢。但往往那個時候,我們的判斷力可能各方面都會出很大的問題是吧?這個我們説一圖勝千言。

而且我昨天聽一個朋友説,我不知道真的假的。我前天在香港跟摩根士丹利的一個朋友吃飯,他們説美國準備讓孩子一出生,自己掏 1000 美金,然後國家給他補助 1000 美金。買什麼呢?

買標普 500,買納指。標普 500 在過去 98 年的年化是多少?是 6.6% 左右。如果一個孩子從他出生一直買納指的話,或者買標普,納指的年化比標普還厲害。從 1971 年成立到現在,納指年化大概是 11% 左右。

比特幣和美股類似,如何克服暴跌的恐懼,看下 “成立到現在的數據圖

前幾天,我和在我們公司實習的一羣小夥子小姑娘交流,他説:"我怎麼克服比特幣下跌時候的恐慌?"

因為我們有一個實習生,他説他投了比特幣。我們都知道比特幣的波動比股票大得多,跌少了跌 70%,跌多了跌 90% 多。

我説:"你從比特幣開始到現在,從它成立到現在的數據打一個圖,我説貼在你的牀頭。每次比特幣暴跌的時候,你就看這個牀頭,看這個圖,我説你就會克服恐懼了。"

加息、降息、衰退都是次因,影響納指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

我自己研究美國資本市場,全球資本市場,我自己得出了一個體會。

其實加息、減息,包括大家所擔心的衰退等,我個人一直認為它是次要原因。其實真正主因,你看納斯達克從成立到現在,推動世界全球財富真正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技術進步。

我們剛剛經歷了這麼多歲月,經歷了幾個時代— 電子硬件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

人工智能時代大概率十年以上,不可能兩年結束,全力以赴擁抱 AI

如果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話,前三個時代都是十年以上的週期。那麼人工智能時代大概率也是十年以上,不可能兩年結束,這個週期的跨度,甚至如果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時代是比前三個時代更具顛覆的技術進步的話,理論上來説,它應該持續的時間更久,創造的財富更多。

那對我們來説,其實這就是一個抉擇的問題。人工智能時代來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全力以赴的去迎接一個新時代呢?

其實投資是個經驗積累的行業,我們從青年到壯年,到了馬上像我已經快進入老年了,快 60 了。那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是不是應該讓你寶貴的經驗變成寶貴的財富呢?

在我們 20 年前迎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時候,我們沒有像這樣子認識到那個時代的重要性,或者應該全力以赴。當然我們也嘗試着去做一下,但沒有像現在這樣得明確。

那 20 年以後(從東方港灣 04 年成立開始算),當一個新的更重要的時代來的時候,是不是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呢?

這兩年東方港灣是全力以赴地去擁抱了人工智能時代。當然我們不能像原來那樣壓一隻股票或者壓一兩隻股票。如果我要像過去一樣壓龍頭白酒或者壓騰訊的話,那可能東方港灣這兩年會賺一兩千億,當然我們沒有,因為現在監管要求比較嚴。但是我們坦率説是全力以赴的去做了這樣一件事。

那也是這兩年就是因為做了這一件事兒,所以我們連續過去的兩年獲得百億級冠軍,也打破了這個行業的魔咒。其實這是個戰略選擇。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日本有好公司,但不是系統性機會

另外還有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

那我們説假設 90 年代我是個日本資產管理公司。假如説我管了 100 億,我在 90 年代日本經濟最高峰的時候,我們迎來了互聯網時代。

如果我是一個全球投資者,有全球視野,那我們知道互聯網時代其實跟日本沒有太大關係,跟中國和美國有關。那這個時候我掌握這 100 億是不是要換成人民幣或者換成美元去迎接互聯網時代呢?

我覺得如果作為一個戰略家是應該如此的。那你在 90 年代,你把這 100 億換成美金,假設你很笨,買不了其他就買指數。90 年到 2000 年漲多少?漲了 13 倍,你這一百億就變成 1300 億了,我們只是簡單算。

後來又迎來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跟日本也沒有太大關係,跟中國和美國相關。這個移動互聯網這 13 年這個指數又漲了十倍,我這 1300 億變成 1 萬 3000 億了。如果人工智能時代再漲十倍,那我就變成 13 萬億了。

但是如果我始終在日本的資產裏,這 35 年是個什麼情況?35 年日經指數漲了多少?不到 1%,而且這 35 年它是先跌後回來的,而且這還沒有算上匯率的變化,因為在 35 年( 前)匯率是 1 比 80,現在是多少?是 1 比 150。

也就是説你經過了 35 年,你的資產還損失了一半,接近一半。

所以我們説,選擇比努力重要得多。

當然你説日本有沒有好公司,當然有,有優衣庫,也有豐田這樣的。但是它是結構性機會,它不是系統性機會。

所以我們説,投資要去到波瀾壯闊的方向上去選擇。

另外我曾經説過一句話,我説要投資於改變世界的公司和不被世界改變的公司。過去我們紮根中國的時候,其實我們主要選擇的方向是不被世界改變的方向。今天東方港灣從中國走向全世界,我們現在的方向就是改變世界的方向。

其實這兩年的東方港灣至少到目前的戰略抉擇,從業績上是對的。

我們的海外基金在去年全球管理超過 10 億美金上的資產管理公司當中,520 家,中是全球第一名。

我大概梳理過全球公開業績、管理規模達到 10 億美金級別的海外華人投資者,其實也就五位:第一位是李路先生,第二位是段永平先生,第三位是張磊先生,第四位是蔣錦志先生,第五位是去年管理規模邁入 10 億美金的東方港灣(但斌先生)。其實華人並不是特別多,特別是公開場合。

我們僅僅處於 AI 爆發的第一天

第三個我個人的體會是要投清晰高盈利的商業模式。

我們看在過去十年、過去 70 年,全球核心主題和它的資產表現它是有跡可循的。

那我們再看最近十年,毫無疑問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是誰啊?毫無疑問就是類似於英偉達、Meta 等相關的一些公司。

另外其實我剛才也説,其實從商業視角看,我們僅僅處於 AI 爆發的第一天,一切就是剛剛開始。

當然你比方説四月份,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們四月份的噪音是什麼呢?是貿易戰。那時候,人們把人工智能的主因給忽略了。最近是什麼呢?是伊朗戰爭。

其實我們看到美股七巨頭的任何一家,都在飛躍式的發展,顛覆式的發展。

而且我跟朋友説,我説你要怎麼樣去賺到 100 倍呢?一定要用產業的眼光,要用 10 年、20 年、30 年的眼光。

我們看到互聯網的週期大概是 30 年了,已經到現在 30 年了。智能手機也 20 年了,人工智能剛剛開始。如果你要用一個十年、20 年、30 年的眼光去選擇一些公司,去長期投資,去持有的話,這個才能夠真正賺到我們説 100 倍甚至更多的這樣一種可能性。

另外對於東方港灣來説,目前我們主要還是集中在 AI 基礎設施,也就是下面這一摞。當然在垂直應用層,像 Palantir,東方港灣也曾經持有過。目前我們想,這個方向還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

來源:投資作業本 Pro 作者王麗

更多大佬觀點請關注↓↓↓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