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 Street senses quantum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popular "quantum computing concept stock" Rigetti Computing receives "buy" rating

智通財經
2025.07.02 14:1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Rigetti Computing 在美股市場受到 Cantor Fitzgerald 的 “增持” 評級,成為量子計算概念股的焦點。該機構首次覆蓋 Rigetti,目標價定為 15 美元,顯示華爾街對量子科技的投資機會的關注。儘管量子計算仍處於初期階段,但分析師認為其未來將具有巨大的經濟影響。該股在市場反應中一度上漲 6%。

智通財經 APP 獲悉,在美股市場近年來熱度極高的 “量子計算概念股” Rigetti Computing(RGTI.US) 週三受到全球資金重點關注,主要因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曾經掌舵的華爾街頂級投資機構——坎託·菲茨傑拉德 (Cantor Fitzgerald) 啓動對這家量子計算科技公司的首次評級與目標價覆蓋。該機構首次覆蓋 Rigetti,乃華爾街看漲量子科技股概念公司股價與基本面前景的最新信號,意味着華爾街開始察覺到量子計算這一超級前沿賽道實現強勁投資收益的機遇,甚至押注量子科技有可能在不久之後出現重大商業化應用層面突破的積極前景。

據瞭解,華爾街機構 Cantor Fitzgerald 給予 “增持” 評級,並將目標價定為 15 美元。在美股盤初交易中,該股在華爾街覆蓋的催化之下吸引大規模資金湧入,盤初的上漲幅度一度高達 6% 至 12 美元大關。

Cantor Fitzgerald 分析師 Troy Jensen 在致客户的一份最新報告中寫道:“全球量子計算仍處於最初的萌芽階段,但依舊是最受追捧的技術里程碑之一,未來勢必將具有巨大的經濟影響。”

Jensen 領導的分析師團隊補充表示:“雖然距離全球全面的量子計算商用能力可能還有數年時間,但這一技術已吸引了無數投資者高度關注,並且像英偉達、微軟以及 IBM 這樣的巨頭已經斥巨資湧向該賽道。”

因此,與該領域相關的公司已出現 “顯著的股價與市值大幅擴張”,但是該機構表示,相較於近期營收實際數據或者未來盈利預測水平,目前市場交易的估值軌跡無疑處於 “高企” 模式。

據瞭解,為了大幅增強資產負債表基本面,Rigetti 最近完成了一項規模高達 3.5 億美元的按市價增發的新一輪股票發行。

黃仁勳:量子計算正在迎來關鍵拐點

量子計算系統利用量子力學的特性,比如量子疊加與量子糾纏,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計算範式,理論上能夠在某些特定領域極大程度超越傳統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根據谷歌當地時間 12 月 9 日的一份聲明,Willow 量子芯片在基準測試中展示了驚人的性能,能夠在不到 5 分鐘內完成一個 “標準的基準計算”,而傳統超級計算機完成同樣的任務需要 10^25 年。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谷歌在內,目前還沒有任何公司實現任何意義上可精準控制量子態且能夠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的實際用途級別 “量子計算”,並且距離這一量子力學加速模式的 “最終形態” 的差距非常遠。這也是為什麼谷歌首席執行官 Sundar Pichai 在一份帖子強調 Willow 量子芯片為 “邁向打造實用量子計算機的重要步伐”,這也意味着谷歌在距離實現可控且商業化的 “量子計算” 也有着非常遙遠的距離。

目前人類技術無法以通用的計算體系實現對於量子態的精準與穩定控制,尤其是在實現精準且可控的 “量子糾纏” 方面存在很大的技術瓶頸。量子糾纏是量子計算的關鍵特性之一,它允許量子比特之間的超強關聯,這對於海量並行計算和解決某些問題至關重要。然而,當前技術尚未能夠實現大規模、長期穩定的量子糾纏。

英偉達 CEO 黃仁勳近日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量子計算正在接近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拐點,未來幾年將強大到足以"解決一些有趣的全球性問題"。黃仁勳表示,就像摩爾定律暗示的晶體管指數級增長模式那樣,量子計算機可處理的邏輯量子比特數量將沿着每 5 年增加 10 倍、每 10 年增加 100 倍的路徑演進。黃仁勳還表示,英偉達未來將會以多種方式與世界各地的量子計算公司進行深度合作。

被遊戲玩家們戲謔稱為 “皮衣刀客” 的黃仁勳在今年 1 月初曾經表示,“實現有用的 “量子計算機可能需要等三十年之久的話語令美股的量子計算概念股集體暴跌,但是這位英偉達創始人兼 CEO 似乎打從心底看好量子計算的發展前景,欲成為量子計算領軍者之一,這也是為什麼距離這番話不到一週時間,英偉達官宣 GTC 大會的首個 “量子日”(Quantum Day),並且此後發表的量子相關言論均呈現出積極展望。

同樣在 1 月,美國科技巨頭微軟也為量子計算 “打 call”,在官方博客稱 2025 年是 “量子就緒之年”,另一科技巨頭 IBM 相比於微軟和英偉達佈局量子計算的時間較長,但是今年以來可謂加大力度來加碼佈局量子計算領域,尤其是力爭融合量子比特與二進制算力硬件基礎設施。

有着 “互聯網奠基者” 稱號的思科也在近期宣佈大舉進軍量子領域,思科近期展示了一款用於量子計算機互聯的芯片原型,並宣佈將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開設新實驗室,以進一步探索量子計算領域。

據瞭解,思科的上述這款芯片採用了部分與當前網絡芯片相同的技術,能夠將小型量子計算機連接成更大的系統。不過,思科認為在量子計算機尚未普及之前,該芯片就將具備實際應用價值,例如協助金融機構同步交易時間,或是幫助科學家探測隕石等。思科 Outshift 創新孵化器高級副總裁維喬伊·潘迪表示:“這款芯片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在處理來自全球各地的數據快照時,我們需要精確同步時鐘和時間戳。”

量子計算領域的 “Transformer 時刻” 越來越近

Transformer 架構的橫空出世標誌着深度學習與人工智能領域迎來了新的範式轉變,可謂直接推動了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應用軟件的誕生,正是 Transformer 以及能夠高效運行該架構的硬件算力體系將 “生成式 AI” 從谷歌 AI 實驗室帶向商業應用。後來的 GPT 家族所有 AI 大模型,以及 Gemini、Claude 與 LIama 等大模型都是基於 Transformer 架構,堪稱 “AI 大模型之母”。展望量子計算的未來,所謂的 “Transformer 時刻” 距離人類社會漸行漸近。

量子計算的 “Transformer 時刻”,即指代 “基於量子計算技術所打造出的可控的、具有大型商業價值的量子計算應用系統”,這裏的量子計算包括但不限於離子阱、量子退火、量子模擬、超導量子比特以及量子糾纏與拓撲量子等等。目前人類技術無法以通用的計算體系實現對於量子態的精準與穩定控制模式,尤其是在實現精準且可控的 “量子糾纏” 方面存在很大的技術瓶頸。

但是近年來離子阱技術 (比如 IonQ、霍尼韋爾的量子解決方案)、D-Wave 量子退火計算機等量子計算領域取得突破式進展,IBM 力爭融合量子比特與二進制算力硬件基礎設施,再到 2024 年 12 月,谷歌 Willow 震撼發佈,以及名為 “Majorana 1” 的微軟量子芯片以及思科量子互聯芯片在今年上半年重磅問世,量子計算領域似乎出現類似的 “範式轉變” 重要基礎,使得量子計算有望從物理書上的純理論逐漸走向 “可控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實用量子計算應用系統”。

隨着英偉達與微軟這兩大科技巨無霸,以及此前公佈量子藍圖的亞馬遜官宣入局,再加上谷歌與 IBM 多年以來深耕於量子計算底層理論與量子硬件體系,以它們的人才儲備以及龐大資金體量,再加上各國政府近年來的強力支持,或將推動基於量子計算的全球大規模商業化的軌跡步入加速曲線。

IonQ 新任首席執行官 Niccolo de Masi 在 5 月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公司希望成為量子計算領域的英偉。Niccolo de Masi 表示:“我們從事量子計算業務,就像英偉達和博通從事 GPU 業務一樣。我相信 IonQ 將成為類似英偉達的領軍者,會有人模仿我們、追隨我們。” 他補充稱:“我們對自身的競爭地位感到滿意,因為歸根結底,我們致力於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