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per Market "Short Squeeze Storm": The Global Copper Shortage Crisis Behind China's Smelting Plant Export Surge

華爾街見聞
2025.06.30 04:1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近期,全球銅市場經歷了史詩級的逼倉潮,主要由中國冶煉廠引發。現貨銅合約溢價飆升至 280 美元/噸,創 2021 年以來最高水平。中國冶煉廠被迫出口大量銅,導致 LME 庫存中 43% 來自中國。加工費首次跌入負值,冶煉廠為爭搶原料願意倒貼礦山企業,顯示出銅精礦供應極度緊張。

近期,全球銅市場正在經歷一次史詩級的逼倉潮(short squeeze)。這場風暴的中心,正是我們熟悉的主角——中國冶煉廠。從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到紐約 COMEX,從國內加工費 “破零” 到全球價格結構性扭曲,銅市場正在書寫一段前所未有的劇烈波動故事。

一、現貨升水飆升至歷史高位,銅買家 “被逼倉”

2025 年 6 月的一天,LME 市場上出現了令銅交易員膽寒的畫面:現貨銅合約較三個月期貨溢價高達 280 美元/噸,為 2021 年以來最高水平,僅次於那場歷史逼倉事件(當時一度飆升至 1000 美元以上)。

如圖所示 ↓

圖表 1:LME 現貨銅與三月期貨價差歷史走勢(1995–2025)

該圖表揭示了銅市場逼倉頻率與強度的演化趨勢。可以看出,近兩年 “現貨升水” 的頻率與強度雙雙上升,顯示供應緊張已成為常態。

二、中國冶煉廠 “被迫出口”,引爆全球套利鏈

彭博社與路透社報道:

  • 江西銅業、銅陵有色等至少 3 萬噸銅將出口至亞洲 LME 倉庫;
  • 近 10 家中國冶煉廠正準備交付 4 萬–5 萬噸銅;
  • 5 月時 LME 庫存中 43% 來自中國,相比 4 月的 59,725 噸已下降近一半。

背後推力不言而喻:中國冶煉廠正在 “被動參與套利”。

圖表 2:中國銅礦進口與產量的增長趨勢(2004–2025)

圖中可見,中國銅礦石進口增長已超 1000%,而國內產量增長約為 700%。這意味着冶煉產能已遠超資源保障能力,原料短缺問題愈發突出

三、加工費跌破零點,冶煉廠為 “搶貨” 倒貼礦山

目前,中國冶煉廠的境況可以用 “前所未有” 來形容:

  • 即期加工費(Spot TC/RC)首次跌入負值區間,意味着冶煉廠為爭搶原料,已願意 “倒貼” 礦山企業來換取精礦。

這是一個行業警報,意味着銅精礦供應極度緊張,冶煉廠之間的內卷已經嚴重影響行業生態。

四、LME 現貨升水擴散至全球,或引發結構性風險

LME 近期也緊急出手,出台應對措施以抑制價格波動:

  • 限制大型交易員持有近月頭寸(參考 Mercuria 在鋁市場的處理方式);
  • 但數據顯示,本輪逼倉並非由單一交易商主導,而是系統性短缺所致。

同時,在紐約 COMEX 市場

  • 7 月銅合約價格為$4.88/磅($10,760/噸),遠高於 LME 的$9,703/噸;
  • 9 月合約$4.93/磅,12 月合約接近$5.00/磅。

這意味着,中美市場間存在近$1,000/噸的套利空間,加劇了中國銅流出、美國銅流入的趨勢。

五、價格曲線扭曲:backwardation 結構延伸至 2026 年

圖表 3:LME 銅價遠期曲線(2025 年 vs 六個月前)

圖中可見,截至 2025 年 6 月 20 日的白色曲線明顯高於六個月前(藍線),前端結構呈現強烈 backwardation(現貨貴於期貨),預計將持續至 2026 年 6 月,顯示銅的短期供應危機正嚴重擾亂市場定價體系。

六、“特朗普關税” 加劇全球搶銅局勢

不要忘了,本輪銅荒還有一個政治催化劑:

2025 年 2 月,特朗普指示美國商務部調查銅關税必要性,270 天內提交報告。

這一宣佈引發了 “搶跑效應”:

  • 4 月美國精煉銅進口超過 20 萬噸,為 10 年來新高;
  • 全球銅源加速向美國流動,中國、日本、智利等地庫存迅速吃緊。

編後語

銅市這波逼倉,不是簡單的價格投機,而是產能失衡、全球套利、政策博弈、資源短缺四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值得關注的幾點:

  1. 資源國話語權迴歸:精礦短缺使礦山再次掌握主導權。
  2. 貿易路徑重構:中國冶煉廠由 “內銷優先” 轉向 “外輸套利”,重塑市場格局。
  3. 期現套利壓力劇增:結構性價差使交易商風險陡增,企業套保策略需全面升級。
  4. LME 制度承壓:庫存功能喪失、逼倉頻發,交易所未來規則或需重構。

銅不僅是工業金屬,更是經濟預警器。

本輪銅逼倉,是全球資源爭奪的新序幕,也是中國冶煉產能轉型的警鐘。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