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aomi enters the AI glasses market: Is i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Meta, or the next Shanzhi?

小米於 6 月 26 日發佈了首款 AI 智能眼鏡,設計與 Meta 的 Ray-Ban Classic 高度相似,起售價 1999 元。儘管 Meta 的智能眼鏡在過去兩年銷量超過百萬,小米麪臨技術壁壘和用户習慣等挑戰,需尋找差異化發展路徑。Meta 的成功在於技術升級與市場需求的契合,而小米能否複製這一成功尚待觀察。
中國 “AI 眼鏡” 這條賽道,終於迎來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 “大廠玩家”。
小米在 6 月 26 日晚的發佈會上,推出了首款 AI 智能眼鏡。
從產品設計來看,小米 AI 眼鏡與 Meta Ray-Ban Classic 有着高度相似性——同樣採用黑色鏡架設計,配備雙側攝像頭和狀態指示燈,揚聲器和電池模塊均巧妙隱藏在鏡腿中。
甚至在定價策略上,小米也選擇了擁抱 Meta,1999 元的起售價,相比 Meta 眼鏡最低 299 美元的定價只有 200 元不到的價格優勢。
Meta 的智能眼鏡,在過去兩年銷量超過百萬,儘管 Meta 已經在智能眼鏡領域驗證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但小米要想在這條賽道上覆製成功並非易事。即便作為知名品牌,手握完善的供應鏈和工廠流水線,但面對技術壁壘、生態建設、用户習慣培養等多重挑戰,小米仍需要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下一個 Meta 不好做
MetaRay-Ban 的成功,有不少值得借鑑的地方。
這款全球銷量突破 100 萬台的智能眼鏡,實際上是 Meta 與 Ray-Ban 在 2023 年推出的第二代產品。雖然外觀設計與 2021 年的初代產品幾乎相同,但初代眼鏡的市場表現慘淡——截至 2023 年 2 月出貨量不足 30 萬台,月活用户更是僅有 2.7 萬,與二代產品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
在沒有改變基礎形態的前提下,二代產品是怎麼讓 AI 眼鏡用了短短兩年的時間,就從「電子垃圾」一躍成為了「當紅炸子雞」,回頭覆盤,關鍵在於所有技術升級都恰好契合了時代發展的節拍。
硬件層面的全面提升為用户體驗奠定了基礎。相比初代產品糟糕的拍攝質量,二代眼鏡搭載了更高規格的攝像頭,顯著改善了成像效果,讓用户真正願意將其作為日常拍攝工具。同時,擴容的存儲空間、增強的處理器性能、優化的音頻體驗以及延長的續航時間,讓這款設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擔手機的使用場景,增加了用户的佩戴時長和使用頻次。
而和社交網絡的強捆綁,是 Meta 在這台設備上做的最為正確的事情。用户可以通過 Meta 的智能眼鏡連接 Facebook 或 Instagram 開啓直播,還能長按右側鏡腿的按鈕,讓設備朗讀評論,和直播間的觀眾互動。
此外,設備還支持在 WhatsApp 和 Messenger 視頻通話中分享第一視角畫面,讓對方獲得沉浸式的交流體驗。
配合更強大的 LlamaAI,讓這副眼鏡第一次具備了 “未來” 的形態和體驗。
扎克伯格在去年作客 Acquired 播客的時候曾表示:“智能眼鏡是最完美的 AI 助手,也是最終極的數字社交”。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加上 Meta 眼鏡的市場驗證,讓整個智能眼鏡產業鏈——從上游供應商到下游製造商,從一級投資市場到二級交易市場,在過去一年裏再次將目光聚焦於這個幾經起伏的領域。
小米就是重新入局的玩家之一。
這次發佈的 AI 眼鏡並非小米在智能眼鏡領域的首次嘗試。有趣的是,小米最初涉足這一領域同樣是受到 Meta 的啓發。
2021 年,運營超過 17 年的 Facebook 正式更名為 Meta,扎克伯格高調宣佈全力押注元宇宙。在這一背景下,小米敏鋭地意識到智能眼鏡可能成為下一代智能手機,因此推出了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但遺憾的,是這款產品至今未能實現商業化銷售。
如今重新迴歸 AI 眼鏡賽道,小米顯然希望借鑑 Meta 與 Ray-Ban 的成功模式實現突破,但能否完全複製其成功路徑,是擺在小米麪前的重大挑戰。
大多數的外媒評論表示,Meta 與 Ray-Ban 合作的成功主要歸功於 Meta 的生成式 AI 技術和對社交媒體趨勢的準確把握。但容易被忽視的是,Ray-Ban 的品牌影響力才是驅動更多消費者購買的核心因素。
作為美國知名太陽鏡製造商,Ray-Ban 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眼鏡品牌之一,在高度分散的眼鏡市場中佔據 5% 的市場份額。在相對集中的太陽鏡市場,特別是佔比超過 60% 的北美和歐洲市場,Ray-Ban 更是行業領導者,擁有巨大的品牌號召力。
Meta 的二代智能眼鏡推出至今,已經擁有三大系列超過 25 款的樣式,時尚的設計影響到了潮流博主,科技達人和時尚買手這樣的用户羣體,他們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 Meta 智能眼鏡的首批用户。
類似的成功在國內也有先例——2019 年華為與韓國眼鏡品牌 Gentle Monster 的合作,幫助華為智能眼鏡迅速破圈。也正是在外部品牌的加持下,讓從未染指過音頻眼鏡的華為,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成為了成功破圈。
在發佈會前的產品體驗中,騰訊科技邀請身邊許多人試戴了小米 AI 眼鏡的測試樣機,超過 70% 的體驗者對這款眼鏡的首要負面評價都集中在"設計不精緻,不時尚"層面。
很明顯,小米亟需找到屬於自己的 Ray-Ban 或 Gentle Monster。
「剛需」問題依然難解
考驗小米 AI 眼鏡能否成功的另一個因素,是市場規模。
過去幾年,小米藉助生態鏈米家品牌陸續推出多款音頻眼鏡產品,雖然在中國市場做到了第二名的位置,但疲軟的市場需求讓音頻眼鏡始終處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境地。
根據 2024 年 9 月洛圖科技發佈的線上監測數據顯示,在 2024 年 1-7 月,中國智能音頻眼鏡在線上市場累計銷量僅為 7 萬台。華為和小米兩大品牌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中,華為佔整體市場份額的 60.3%,小米佔據 24.4%。
儘管市場研究機構普遍看好 AI 眼鏡的長期增長前景,國際知名的市場研究機構 Grandview Research 曾預測該市場到 2030 年將維持 27.3% 的複合年增長率,Statista 數據也顯示 2024 年 AR 眼鏡及頭顯消費級市場規模已達 63 億美元,預計 2025 年將突破 85 億美元。
小米顯然押注的是 AI 眼鏡市場的未來潛力。按照機構預測軌跡,5 年後 AI 眼鏡市場規模將達到約 130 億美元。
然而,在 Meta Ray-Ban 單品爆款的光環之下,宏觀市場增長預期與消費者實際購買意願及使用頻率之間存在明顯脱節。"剛需"再次成為智能眼鏡發展路上必須跨越的高山。
市場對 AI 眼鏡概念的追捧從未冷卻。據供應鏈消息,Meta 眼鏡在全球走紅後,國內已有 20 多個品牌在開發類似產品,加上正在尋求融資的團隊,估計超過 50 個團隊在嘗試做同類產品。
2025 年 CES,歌爾展示輕量化 AR 眼鏡參考設計
這些產品出現在過去一年全球各大科技展會的現場,可市場滲透率的提升卻始終不温不火。時至今日,行業仍未誕生真正意義上的"大眾爆款"產品。這種"聲勢浩大卻落地遲緩"的現狀,恰恰揭示了 AI 眼鏡從實驗室概念到成熟商品,再到被主流市場接納,仍需跨越技術與市場雙重門檻的漫長征程。
毛利率就是生死線
無法形成有效的「剛需」背後,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智能眼鏡的製造成本居高不下。
在 Meta 智能眼鏡火爆全球之後,有人曾拆解過這副眼鏡的 BOM(物料清單)成本。一副售價 299 美元的眼鏡,BOM 成本高達 174 美元,佔售價 58%。其中眼鏡主板的成本價格接近 90 美元,這還是在 Meta 眼鏡沒有光波導 AR 結構的前提下。
相比之下,TD Cowen 關於 iPhone 16 Pro Max 的物料成本報告顯示,一台售價 1199 美元的 iPhone 16 Pro Max,BOM 成本僅 485 美元,約佔售價 40%。而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全球智能眼鏡型號出貨量追蹤報告》顯示,2024 年智能眼鏡全球出貨總量剛剛超過 200 萬部,這個數字甚至不及 iPhone 16 系列年出貨量的零頭。
高昂的製造成本和幾乎不成正比的銷售規模製約了智能眼鏡行業的發展,強如 Meta 這樣的全球化頂級科技公司,坐擁供應鏈優勢,也因為市場規模的問題無法更好的控制成本。
更可怕的是背後的研發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
Meta Reality Labs 部門 21-24 年收入和經營成本數據(單位:10 億美元)
在 Meta 公佈的 2024 全年財報中顯示,Meta Reality Labs 部門 2024 年虧損 177 億美元,硬件銷售僅貢獻 21.46 億美元收入,虧損率高達 89%。這種 “用資本市場輸血維繫迭代” 的劇本,在過去 15 年的時間裏,頻繁在虛擬現實賽道上演賽道已上演,2024 年第四季度 Quest 3S 雖成亞馬遜遊戲機銷冠,但單季仍虧損 49.7 億美元。
看似低成本的 AI 眼鏡產品,背後巨大的研發投入和良率問題實際上提高了小型團隊進入這一賽道的門檻。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閃極,這家成立 6 年的科技公司,曾憑藉去年年底發佈的體驗售價只要 999 元的「拍拍鏡」火爆全網,但在後續的供貨問題上讓人大跌眼鏡,在預售的 500 台銷售一空後,後續的一些常規訂單,普遍的預計發貨時間都要到 12 月,也就是説如果用户選擇在今年 1 月下單購買一副閃極拍拍鏡,那他可能會經歷長達 300 天左右的漫長等待。
扎克伯格在和 Acquired 的對談中曾解釋過為什麼 Meta 要持續投入虧損巨大的虛擬現實業務,他表示 Meta 着眼的不是當下的虧損,他們認為眼鏡和全息影像將會在未來 10-20 年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產品,Meta 在佈局未來。
但扎克伯格這句話有一個明確的前提,即 “公司的規模已經到了 Meta 這個級別”。
換而言之,對於智能眼鏡(包括虛擬現實)這條賽道,強如扎克伯格,也知道它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有正向收益的,Meta Ray-Ban 二代的爆火,是市場無法預測的成功。當下能做的,就只有持續的研發投入,等待 “無處不在” 那一天的到來。
閃極創始人張波此前在拍拍鏡發佈會後的採訪中透露,閃極的目標是年出貨量在 50 萬台左右,這是實現盈虧平衡的前提。
在達到這個量級之前,閃極仍然需要靠充電類產品來為公司貢獻現金流。可見即便坐擁龐大的中國市場,50 萬台出貨量對閃極這樣體量的公司來説也是巨大考驗。
好在小米和 Meta 一樣,有資本持續投入和佈局。小米擁有龐大的 IoT 硬件羣,掌握着可能是目前全球最好的科技產品渠道供應鏈,這足以幫助小米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料和研發成本。
小米首款 AI 眼鏡的發佈,意味着國產大廠重回智能眼鏡一線,這款產品也為創業公司提供了"技術授權 + 代工生產"的參考路徑。根據 IDC 預測,未來全球 AI 眼鏡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最終存活者或寥寥無幾,競爭將圍繞毛利率 40% 的生死線展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