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OTAI JUNAN I Zhou Hao: Stablecoins are the "backup channel"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once the scenarios are connected, the payment system may be restructured

國泰君安國際周浩指出,穩定幣正在挑戰傳統支付體系的底層邏輯,尤其在美元跨境支付領域。隨着支付需求的變化,穩定幣作為潛在的備選方案,可能重構支付體系。年輕人對傳統金融的依賴減弱,轉向 AI、數字資產和穩定幣等新金融工具。穩定幣的抵押資產也在向高流動性、高信用評級的資產集中,反映出監管的趨嚴。
很多投資者初次接觸穩定幣時,往往覺得它是個可理解、可複製的東西,甚至認為它不具備顛覆性。但如果深入理解其機制,會發現穩定幣實際上正在撼動傳統支付體系的一些底層邏輯。
傳統金融體系中,無論是使用銀聯、Visa 還是 MasterCard,支付規則基本一成不變。尤其在美元跨境支付領域,Swift 系統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全球銀行間通信幾乎都依賴這一套 code 體系,大家默認這是不可替代的標準。
但現在,世界正在發生變化。首先是時間規則的變化:就像我們小時候商店下午關門,如今便利店 7×24 小時營業,支付系統也在朝全天候、實時化演進,穩定幣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下出現的。
其次是規則本身的變化。曾經美元 +Swift 是不可撼動的主軸,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果這個系統失效了,有沒有 “備份”?穩定幣就是一種潛在的備選方案。
穩定幣最早的雛形,其實是加密世界內部為了解決幣與幣之間的交易清算問題,用一種錨定美元的 “代幣” 來完成支付。但隨着鏈上和鏈下世界的邊界逐漸模糊,這種支付形態的外延也開始擴大。
今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傳統系統不再盲從。他們傾向於尋找彎道超車的可能,AI、數字資產、包括穩定幣,都是他們眼中的新 “武器”。
所以,當下穩定幣不僅是幣圈的工具,更是老錢與新金融思維結合的載體。在全球支付體系重構的背景下,它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具備革命性意義的金融產品。我們不能忽視這個趨勢,應該放開視角重新評估它的價值。
2、目前市場上穩定幣採用的抵押資產類型繁多,不同類型的抵押機制各自存在哪些風險和優勢?
目前穩定幣的底層抵押資產,隨着監管趨嚴,已經越來越向高流動性、高信用評級的資產集中,這與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邏輯非常類似。大多數穩定幣現在會選擇類現金資產,比如短期國債、貨幣基金等作為抵押,以提高穩定性和安全性。
從風險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
- 資產減值風險:若底層資產本身發生貶值,會直接影響穩定幣的價值支撐;
- 跨幣種風險:如果發行的是人民幣或港幣穩定幣,卻用美元資產抵押,就會面臨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 流動性風險:一旦底層資產不具備足夠流動性,可能在極端市場情況下無法快速兑付。
但在當前趨於合規的背景下,這些風險正在逐步被管理。例如:
- 資產結構更加穩健,多數項目傾向於採用高流動性資產;
- 審計制度更完善,以香港為例,新出的穩定幣監管框架明確要求定期審計;
- 託管機制趨嚴,雖然目前仍有靈活性(可由類銀行機構託管),但整體上還是以傳統銀行託管為主。
此外,合規穩定幣通常採用 1:1 無槓桿抵押機制,不涉及放大操作,從安全性角度來看,這種設計比很多人想象中要穩健得多。
因此,在沒有明顯操作風險、道德風險的前提下,當前合規框架下的穩定幣,其抵押機制總體是風險可控的,甚至可以與銀行存款的安全性進行類比。
3、多國加強穩定幣監管的背景下,未來穩定幣的發行與運營模式可能會發生哪些根本性變化?
其實我們中國人用數字貨幣是最早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是非常領先和超前的數字支付模式。與此同時,市場也一直在尋求創新的可能性。傳統體系建立之後往往具有強大的先發效應——用了一個系統就不太會切換,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現在不入局,即便未來這個體系未必能實現顛覆性變革,但一旦真的變大,後入者就很難追趕了,因為它的應用場景會不斷拓展,生態圈會出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從支付體系本身來看,現在我們使用的大多是基於銀行體系的線下支付。未來有沒有可能在區塊鏈上建立新的支付體系?從技術層面看,以太坊的 layer 2 技術已經可以實現非常快速、低成本且高安全性的轉賬,這是很多傳統金融從業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在這種成本結構下,是不是應該轉向更低成本、更便捷、更快速的支付方式?這就是區塊鏈遷移的大趨勢。
具體到區塊鏈上的技術路徑,有人覺得 Solana 系統比以太坊好,也有人認為以太坊的 layer 2 更勝一籌。但不論是哪種,整體來看區塊鏈技術在便捷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率方面,相比傳統支付體系都更具優勢。
我常用一個比喻: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網址都有 “www” 開頭,那是那個時代新技術的象徵。雖然當時也有很多其他協議存在,但最後是 “www” 成為了全球互聯網的標準,因為它更適配、更快捷、更易懂。今天我們看鏈上支付的發展,也處在類似的階段。作為傳統金融從業者,未來一定要思考:支付是不是該走向鏈上?但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這場不可逆的技術變遷是必要的。
4、去中心化穩定幣在技術實現和市場接受度方面,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其實我覺得穩定幣目前最大的障礙,或者説最難看清的地方,就是它的應用場景。我們可以把穩定幣理解為一個有抵押、鏈上的支付手段,它連接了傳統金融與數字世界,這是我們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的。但真正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把這個支付場景做大做廣。這不僅是金融機構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所有希望推動商業落地的公司需要關注的核心。
因為對用户來説,支付只是前端界面,背後是穩定幣、1:1 錨定還是鏈上到賬,其實並不重要。用户真正關心的是支付是否便捷、穩定。就像我們日常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時,並不會去追問底層邏輯,只在意 “你掃我還是我掃你”。這才是場景能不能落地的關鍵。
從技術角度看,穩定幣其實是 “吊打” 傳統支付手段的。真正要打開它的想象空間,就看它的支付場景能不能迅速獲得市場接受。比如美元穩定幣在很多國家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應用場景。像一些非發達國家,用户不願意用本地貨幣,就會轉而使用美元穩定幣。我也聽説義烏小商品市場有商户開始用穩定幣做結算,因為本身就是美元體系的一部分,這種場景是比較容易打開的。
但進一步來看,如果要推廣港幣穩定幣、人民幣穩定幣等非美元類穩定幣,就會遇到更多挑戰——如何把這些穩定幣融入到日常支付中?因為支付不是一次性的 2 億大額轉賬,而是每天上千、上萬次的、小額、高頻、跨境的交易。這才是穩定幣真正要落地的場景,也是目前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當然,如果這個場景一旦被打開,比如未來某一家或幾家大型的跨境電商平台、電商支付平台率先接入穩定幣,那將極大提升它的使用頻率和接受度。那時候,穩定幣就不再只是一個幣圈的支付工具,而是進入了我們日常生活,跨境支付也將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這將真正掃清穩定幣在市場接受上的最大障礙。
5、投資者在參與穩定幣交易時,應重點關注哪些關鍵風險指標?
其實就像市場炒作每一個主題板塊一樣,很多投資人在看待新概念時,特別是像 A 股、港股市場,主題關注度非常高。這背後需要一個 “看得見又看不清” 的願景:如果未來完全看不清,你下不了注;如果完全看清楚了,市場也早已兑現。這種情況下,你既要有 vision,又必須選到有基本面的標的。
做投資還是要做好功課。功課就是你要真正瞭解公司,包括它的經營狀況、穩定性、可持續性,最重要的是它是否為股東帶來實際利益。很多公司講得很好聽,但若長期不盈利,也不分紅,那中長期的吸引力也就很有限了。
以穩定幣概念股為例,最典型的當然是美國的 Circle,近期股價漲幅已經很大。此外,還有不少圍繞穩定幣佈局的企業,形成了一個板塊。但問題是,哪些公司值得中長期持有?這些公司的估值該怎麼定?這是專業投資人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研究員,我們對行業、產業鏈、公司治理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這決定了我們的觀點更注重中長期邏輯。而對普通投資者來説,最重要的是要 “出圈” 也要 “入圈”——既要有對熱點的感知力,也要理解圈內專業人士如何看待估值、行業趨勢和基本面,這樣才能形成投資閉環。
總的來説,願景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視現實的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熱點是投資的入口,但基本面是投資的底座。
6、AI 等新技術會如何重塑穩定幣的運行邏輯和發展方向?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們現在就在思考一箇中長期的發展方向,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種 “願景式的普及”。AI,也就是人工智能,將會和我們對未來的設想發生很深的連接。
比如説,我想進行某種投資,我可以把這些信息交給我的 AI Agent,也就是我的人工智能代理人,它會根據我的需求和市場情況,動態地幫我調整投資組合。這個過程是我們未來一定會實現的:你每天問 “豆包” 也好,問 “Deepseek” 也好,你在學,它也在學,大家是一個不斷交互、互相汲取的過程。這種交互,會顯著減少人和人之間的很多摩擦——比如你跟家人、客户經理、朋友之間關於投資選擇的爭執——這些都可以在 AI 模型中被緩解、被吸收。
一旦這種 AI 模型形成後,它會和你不斷磨合、進化,形成更適配你的決策方式。這時候,如果我們再把 AI 和穩定幣結合在一起,就會發現:AI 不只是幫你選標的和配置板塊,它還能幫你判斷不同穩定幣體系之間的優劣。
未來可能存在很多不同體系的穩定幣,哪一種更穩定?哪一種更可持續?哪一種發展性更強?這時候 AI Agent 的角色就顯現出來——它能在多個體系和宇宙(universe)之間,幫我們找到最適合自身偏好和價值評估體系的那個組合。
這就形成了兩條軸線的交叉:一方面,AI 幫我識別我所認同的目標系統;另一方面,它也幫我在不同資產宇宙中尋找到那個更適合我的解決方案。這不一定是絕對最優解,但至少是在特定約束下、對我而言的相對最優解,也就是 “帕累托最優”。
長期來看,人和 AI 之間可以實現某種 “和諧” 關係,就像我們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那樣。只要我們習慣於和大模型共處、共訓,就能慢慢進入一個更高維度的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穩定幣起到的作用,是提供那個 “平滑點”。它連接了 Web1 和 Web3、連接了傳統與未來,打通了資產體系之間的接口。而 AI 則打通了我們和這個接口之間的理解與使用方式。
如果説,穩定幣是打通點與點之間的通路,那麼 AI 則是連接人和這個通路的認知橋樑。兩者結合,有可能成為智能投顧領域中最重要的一次範式轉移,而且,從技術角度看,這並不難實現。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説,這將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值得探索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