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far is China's innovative drugs from reaching international leading levels?

華爾街見聞
2025.06.25 06:4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已顯著提升,距離國際領先水平縮短至 1-5 年。中國創新藥在全球臨牀數量佔比超過 30%,熱門靶點佔比超過 60%。License Out 交易增長為企業帶來現金流,跨國藥企的認可為國內企業提供合作機會。未來,中國創新藥在新機制和新靶點領域有望實現國產替代,持續縮小與國際差距。

核心觀點

中國的創新藥到底發展到了哪一階段?距離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多遠?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1)從同靶點首款上市的創新藥的時間看,中國和全球的差距已經從 10 年以上縮短至 1-5 年內,雙抗、ADC 等項目已經完成了 FIC 的突破;(2)從臨牀數量看,中國創新藥在全球的佔比已經超過 30%,熱門靶點更超過了 60%;以首付款在 5000 萬美元以上的 BD 交易看,中國分子在其中的佔比已經突破 25%。

立足當下,中國創新藥已經憑藉堅實產業基礎,成為全球範圍內的中堅力量;License Out 交易的快速增長,為創新藥企帶來可觀現金流,對其核心管線在海外的推進提供有力支持;同時,跨國藥企對中國創新藥的認可,也為國內藥企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有望進一步加速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展望未來,中國創新藥在新機制、新靶點的賽道中,已經在部分領域拔得頭籌;在中國市場,外資企業的存量品種仍佔國內的大部分市場,在政策支持和產品力提升的雙重因素下,中國創新藥有望在本土市場持續實現國產替代。

報告正文

中國創新藥的追趕大幅提升:中國醫藥產業與海外差距持續收窄

資料來源:生物谷,藥渡公眾號,insight 數據庫公眾號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中國企業整體臨牀管線數量佔比近 30%,腫瘤管線佔比超 35%

2024 年發表在 CELL 上的《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oncology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a》公佈了 2016-2023 年全球範圍內的臨牀數量及中國企業的佔比。從全部適應症看,中國企業臨牀佔比從 2016 年的 9.7% 增長至 2023 年的 28.2%;從腫瘤藥看,中國企業臨牀佔比從 2016 年的 15.0% 增長至 2023 年的 35.5%。

資料來源:CellPress 細胞科學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全球 TOP10 新藥靶點活躍管線,中國臨牀數量佔比突破 60%

2025 年熱門靶點管線中國佔比已超過一半,截至 2025 年 6 月已突破 60%。Insight 數據庫數據顯示:以 EGFR、HER2、VEGF、IL-17、CD19、CLDN18.2、GLP-1 等 TOP10 的熱門靶點臨牀數量看,中國(以企業總部所在地)臨牀數量持續提升,佔全球比重持續提升,從 2016 年的 15.7% 提升至 2024 年的 65%,已經超過全球一半。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國企業在熱門靶點的管線數量佔比已經近 70%,為 68.4%。

資料來源:insight 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全球首付款 5000 萬美元以上的 BD,中國有關的項目數量突破 25%

中國(以出讓權益企業總部所在地統計,且僅考慮受讓方為海外的情況)license-out 佔全球比重持續提升,2025 年 6 月起突破 25%。2024 年全年中國企業共完成 19 筆首付款在 5000 萬美元以上的 BD 交易,佔全球比重 22%。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國企業共完成 13 筆首付款在 5000 萬美元以上的 BD 項目,佔全球比重 25.5%。

資料來源:insight 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備註:僅統計 5000 萬美金以上首付款

CDE 突破性療法:納入產品數量持續提升,與出海交易同步發展、高度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CDE 突破性療法從 2020 年起步,同時隨着研發實力提升,國產分子也逐步具備了全球競爭力。

由於取得突破性療法,必須滿足以下 2 個條件:(1)用於防治嚴重疾病或病症(危及生命或者嚴重影響生存質量);(2)藥品需要初步證明具有明顯臨牀優勢。這意味着納入 CDE 突破性療法的分子在商業化上有價值,在數據上有優勢。海外和 MNC BD 部門在尋求國內分子時,同樣對數據上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此刻梳理突破性療法對指導國產創新藥分子出海有現實意義。

突破性療法分子高出海成功率也證實了這一點:Insight 數據庫顯示,納入 CDE 突破性療法的國產分子中有 25% 已經實現出海,同時全部國產分子僅 1% 實現出海。

資料來源:Insight 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CDE 突破性療法出海分析: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科倫博泰生物、三生製藥、百利天恆、傳奇生物、榮昌生物等企業在出海方面已經完成了從 0 到 1 的突破,首付款及總金額體量屢創新高。可以看到,出海的分子臨牀一般處於臨牀較後期,全球進度領先 or 取得美國 BTD 認證。

資料來源:Insight 數據庫,百利天恆公告,翰森製藥公告,醫藥魔方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license-out 為企業提供現金流及全球知名度,創新藥出海正循環已經啓動

Insight 數據庫顯示,以首付款在 1000 萬美元以上的 license-out 看,恆瑞醫藥出海數量最多,達 8 次;科倫博泰生物出海次數為 5 次,出海總金額最高,合計 126.8 億美元;三生製藥 12.5 億美金的首付款,是目前出海首付款合計最多的企業。

License Out 交易的快速增長,為創新藥企帶來可觀現金流,對其核心管線在海外的推進提供有力支持 ;同時,跨國藥企對中國創新藥的認可,也為國內藥企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

資料來源:Insight 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新靶點、新機制的探索仍有提升空間

《中國創新藥物研發現狀與發展建議》中分析了全球 FIC 管線的情況。美國是全球 FIC 藥物研發管線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共有 4,511 種 FIC 管線,佔全球份額的 48%,顯著高於其他國家,在醫藥創新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 FIC 藥物管線有 1775 個,佔全球份額的 19%。儘管與美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也顯示了中國在醫藥領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從自身情況看,美國 TOP1 的 FIC 管線(以靶點 + 分子類型計算)佔全部管線的 46%,同時中國佔比為 25%。

(1)新靶點:在自免領域,中國的 IL-25 分子已經在進度和數據上展示出全球最新、全球最優的潛質。中國抗體的 SM17 在特應性皮炎中初步突破了皮損改善、瘙癢緩解和安全性的 “不可能三角”;

(2)新機制:由於對 T 細胞的激活作用,細胞因子具有潛在的抗腫瘤效果,但其毒性導致的安全窗口低的特點讓海外 MNC 屢屢折戟;信達生物的 PD-1/IL-2-α通過工程化改造,最大化的發揮了細胞因子(激活 T 細胞)免疫長尾效應,實現了中國創新藥在細胞因子領域的突破;此外,奧賽康的細胞因子前藥技術平台,旨在通過 “掩蔽” 技術解決細胞因子類藥物成藥性問題,目前 PD-1/IL-15 的 FIC 分子處於臨牀Ⅰ期。

資料來源:百奧信康公眾號,醫藥魔方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國內市場中外資專利到期品種佔比較高,仍有較大突破空間

中國醫藥市場仍以外資品種為主,且多個品種已經或即將經歷集採。米內網數據顯示,阿斯利康的安達唐(達格列淨片)於 2019 年國談成功納入醫保後,銷售一路攀升 2024 年在國內實現銷售額 68 億元(yoy+30.8%),成為 2024 年中國銷售額最高的藥物。此外,銷售額前 10 的品種中 7 個為外資企業的品種。安達唐、立普妥、安博美、諾欣妥等品種已經在中國深耕多年,已經或即將面臨集採,但仍佔據市場主流份額。考慮到國產創新藥水平持續提升,對外資企業存量品種的替代有望加速實現。

資料來源:藥品通,賽柏藍公眾號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注:本文有刪減。

本文作者:楊松、曹文清,來源:天風證券,原文標題:《買全球最好的中國創新藥》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