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ter Google, Meta's demand explodes, will ASIC surpass NVIDIA's GPU next year?

野村證券表示,Meta 計劃在 2025 年底至 2026 年間推出數款高規格 AI ASIC 芯片,總量或達 100 萬至 150 萬片,在此助推下,ASIC 總出貨量有望在 2026 年某個時點超越英偉達 GPU。
ASIC 服務器崛起,能否撼動英偉達霸主地位?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野村證券分析師 Anne Lee 及其團隊最新發布的研報顯示,Meta 在 AI 服務器領域的雄心正在迅速升温,其自主研發的 ASIC(專用集成電路)服務器項目 MTIA 預計將在 2026 年迎來關鍵突破,可能對英偉達長久以來的市場霸主地位發起挑戰。
報告援引供應鏈最新消息稱,Meta 計劃在 2025 年底至 2026 年間推出數款高規格 AI ASIC 芯片,總量或達 100 萬至 150 萬片,與此同時,谷歌、AWS 等雲服務巨頭也在加速自研 ASIC 部署,AI 服務器市場的競爭格局正悄然生變。
ASIC 芯片迎爆發,明年出貨量或超英偉達
報告顯示,目前英偉達在 AI 服務器市場價值佔比超過 80%,而 ASIC AI 服務器價值佔比僅為 8-11%。
但從出貨數量角度分析,格局正在發生變化。2025 年,谷歌 TPU 出貨量預計達 150-200 萬片,亞馬遜 AWS Trainium 2 ASIC 約 140-150 萬片,而英偉達 AI GPU 供應量為 500-600 萬片以上。
供應鏈調研顯示,谷歌和 AWS 的 AI TPU/ASIC 合計出貨量已達到英偉達 AI GPU 出貨量的 40-60%。
隨着 Meta 從 2026 年、微軟從 2027 年開始大規模部署自研 ASIC 解決方案,ASIC 總出貨量有望在 2026 年某個時點超越英偉達 GPU。
Meta 的 MTIA 野心:超英偉達 Rubin 規格
Meta 的 MTIA 項目是當前 ASIC 浪潮中最具看點的案例之一。
供應鏈數據顯示,Meta 將在 2025 年第四季度推出首款 ASIC 芯片 MTIA T-V1,由博通設計,搭載複雜的主板架構(36 層高規格 PCB),並採用液冷與空冷混合散熱技術,負責組裝的包括 Celestica 和 Quanta 等廠商。
到 2026 年中期,MTIA T-V1.5 將進一步升級,芯片面積翻倍,超過英偉達下一代 GPU Rubin 的規格,計算密度直逼英偉達的 GB200 系統。而 2027 年的 MTIA T-V2 則可能帶來更大規模的 CoWoS 封裝和高功率(170KW)機架設計。
然而,Meta 的野心並非沒有風險。
報告顯示,據供應鏈估計,Meta 希望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實現 100 萬至 150 萬片 ASIC 出貨,但目前 CoWoS 晶圓分配僅能支持 30 萬至 40 萬片的生產,產能瓶頸可能拖累計劃。更別提大尺寸 CoWoS 封裝的技術挑戰,以及系統調試所需的時間(英偉達類似系統的調試耗時 6 至 9 個月)。
果 Meta 與 AWS 等 CSP 同時加速部署,AI 服務器所需的高端材料和組件或將面臨短缺,進一步推高成本。
英偉達的技術護城河仍穩固
英偉達顯然也不會坐以待斃。
在 2025 年的 COMPUTEX 大會上,英偉達推出了 NVLink Fusion 技術,開放其專有互連協議,允許第三方 CPU 或 xPU 與自家 AI GPU 無縫連接。這種半定製化架構看似妥協,實則是英偉達試圖鞏固雲端 AI 計算市場份額的策略。
報告指出,數據顯示,英偉達在芯片計算密度(每單位面積計算能力)和互連技術(NVLink)上依然領先,ASIC 短期內難以追趕其性能表現。此外,英偉達的 CUDA 生態系統仍是企業 AI 解決方案的首選,這也是 ASIC 難以複製的壁壘。
對於投資者而言,英偉達的技術護城河依然深厚,但其高利潤模式是否會在其它 CSP(雲服務提供商)的成本壓力下被迫調整,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