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CI's ambition to invest 4.3 billion in HZBANK

外資退場,險企接棒
日前,杭州銀行宣佈第四大股東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已清倉公司股權,將所持 3.3 億股股份盡數轉讓給新華保險。
雖然 3.3 億股份對應的持股比例在可轉債轉股的稀釋下,已由一季度末的 5.22% 降至 4.63%。
但加之新華保險手中的 0.46% 股權,總持股比例已達 5.09%,超過舉牌線並一舉躋身杭州銀行第四大股東。
根據股價粗算,買賣雙方在交易中都已獲得可觀收入。
以交易差價疊加分紅收益,澳洲聯邦銀行入股 20 年以來,投資回報率已在 5 倍以上;新華保險 13.1 元/股的入股價格,也顯著低於杭州銀行 6 月 16 日 16.56 元/股的收盤價。
不過新華保險看中的並非短期變化。
依照規定,本次交易的 4.63% 股權在過户日(6 月 6 日)後將持有不少於 5 年。
新華保險方面亦坦言,入股是看好杭州銀行長期發展,通過增配紅利資產優化投資結構。
在資產荒加劇、監管鼓勵險資入市的當下,險企對銀行股的偏愛並不罕見,今年以來,平安人壽也曾 6 次舉牌銀行股,加碼農行、郵儲、招商銀行。
事實上,新華保險此次以 43 億元入局杭州銀行,其意圖或不止於增厚紅利資產,更有可能通過杭州銀行在江浙滬地區的廣泛觸手,進一步染指長三角市場。
截至 2024 年底,杭州銀行在浙江省內共有分支機構 211 家,基本實現浙江省內全覆蓋,而浙江省正是新華保險當年保費增速最高的地區;
杭州銀行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經濟圈已形成的服務網絡,顯然契合新華保險當前投資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的戰略。
如今新華保險所持杭州銀行股權已超 5%;
若其未來向杭州銀行派駐董事、進一步擴大影響,二者或有望在更多方面形成合力。
揮別二十年股東
此次與杭州銀行告別的澳洲聯邦銀行,是有着二十年資歷的老股東。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 後,金融市場逐步放開,2 年後監管層將銀行單個外資股東持股比例放寬至 20%,推動城商行引資。
初入中國的外資,率先看中了經濟發達地區潛力無限的城商行;
彼時北京、南京、西安、天津等地的城商行均採取 “以股權換技術” 策略引入外資股東,提升治理水平與業務能力。
正有意滲透新興市場的澳洲聯邦銀行,看準了這一機遇:
2004 年取得齊魯銀行 11% 股權後,又在次年與杭州銀行達成協議,以 6.25 億元換得其 19.91% 股權,成為重要戰略投資者。
隨後澳洲聯邦銀行參與了杭州銀行一次股權轉讓、兩次增資,持股比例一度高達 20%。
2016 年杭州銀行登陸 A 股後,澳洲聯邦銀行以 18% 的股權,穩坐其第一大股東之位。
後續的成績,驗證了澳洲聯邦銀行最初的決策。
20 年來,杭州銀行資產規模由不足 500 億元一路增長,在 2024 年底達到 2.11 萬億元,成為國內第六家站上 2 萬億台階的城商行。
經過信貸疲軟、財富管理業務承壓的行業寒冬,杭州銀行 2024 年歸母淨利增速高達 18.07%,在城商行中僅次於青島銀行;
同期不良率、撥備覆蓋率分別為 0.76%、541.45%,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只是利潤逆勢增長的同時,陪伴其二十年的老股東已萌生退意。
這或與澳洲聯邦銀行對國際業務的戰略性收縮有關。
澳洲聯邦銀行曾表示,清倉是為專注於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核心銀行業務的戰略調整。
早在 2023 年,該行 CEO Matt Comyn 就計劃將未來三年的六成新增資本投向本土;
2025 年一季度,Matt Comyn 強調許多澳大利亞人仍在應對生活成本壓力,並承諾 “支持偏遠地區社區與就業,保持分支機構開放。”
澳洲聯邦銀行預計,杭州銀行交易完成後,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按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的標準,可提升 17 個基點。
聚焦本土之外,中國內地合規成本的抬升,或加重了澳洲聯邦銀行的退意。
自 2018 年《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出台後,主要股東需承擔更嚴格的關聯交易管控與資本補充責任。
如今滙豐、花旗、西班牙對外銀行等外資,已相繼出售合資銀行股權。
粗略估算,澳洲聯邦銀行在杭州銀行的投資上已取得不菲回報,選擇兑現收益亦在情理之中。
2022 年,澳洲聯邦銀行曾以 13.94 元/股向杭州 2 家本地國企轉讓 5.94 億股;後又在本次交易中,將剩餘的 3.3 億股以 13.1 元/股的價格轉讓給新華保險。
上述三筆股權交易,涉及數額已超 125 億元。
粗算交易差價與累計分紅,澳洲聯邦銀行在杭州銀行的 20 年投資總回報已超越 5 倍。
險資入場之機
外資股東悄然退場,內地險企則積極接棒。
新華保險方面對信風表示,看好銀行業及杭州銀行的長期發展;
新華保險認為,入股該行有三大作用:一可增厚長期股權投資底倉,二可促進銀保業務協同,三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在資產荒、監管鼓勵險資入市的大背景下,險資對長期紅利資產的偏好已成大勢所趨;
新會計準則對金融資產分類方式的改變,則進一步促成了這一變化。
新準則中,金融資產有 AC(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FVTPL(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3 類;
OCI 賬户市價變動不計入當期損益,但對計入的金融資產有偏長期要求。
以銀行股為代表的長期紅利資產就可計入 OCI,這也與新華保險提及的 “增厚長期股權投資底倉” 相契合。
自 2023 年切換至新會計準則後,新華保險 OCI 賬户資產持續增長。
2024 年其 OCI 賬户權益投資規模同比增長近 5 倍,達 306.4 億元;
新華保險曾透露,賬户變化源於股票配置增加,公司正向高股息 OCI 類等持有型權益資產進行策略遷移。
2025 年一季度末,其 OCI 賬户權益投資較上年末再增 10%,已達 338.43 億元。
不過橫向對比,新華保險 OCI 賬户的股票倉位仍明顯低於平安、太保等上市同業,或因此,如今的新華保險仍在持續掃貨銀行股。
增持紅利資產的大框架下,新華保險對具體標的的選擇也有着諸多考量。
一方面,是更高的股息率。
信風注意到,截至 6 月 16 日收盤,杭州銀行近 12 個月股息率為 4.46%(未剔除二次分紅影響),在 A 股上市銀行位列中游;
但根據此次協議 13.1 元/股的成交價估算,新華保險所持杭州銀行股息率已達 5.8% 左右,在上市銀行中已是上游水平。
另一方面,是更好的銀保業務協同能力。
2024 年,新華保險個險、銀保渠道增長出現明顯分化。
銀保渠道表現出較好潛力,保費增長 8.1%,較個險渠道高出 7.8 個百分點;同期,新業務價值規模增長 5 倍,貢獻率由 13% 大幅躍升至 40%。
區域上,長三角地區也貢獻了新華保險如今難得的增量。
2024 年,新華保險曾調整超半數分公司負責人,重點發力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經濟圈;
同年,其浙江分公司以 7.9% 的保費同比增速攬獲全國分公司首名,增速較平均水平高出 5.1 個百分點。
結合渠道與地區共同展現出的潛力,新華保險此次斥資 43 億入股杭州銀行之所圖,或通過後者長三角地區完善的服務網絡,進一步打開市場。
信風注意到,截至 2024 年底,杭州銀行共有分支機構 290 家,其中杭州地區有支行 128 家,浙江省其餘地區分支行 83 家;
浙江之外,杭州銀行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發達經濟圈已形成佈局,而上述架構正與新華保險發力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的戰略契合。
未來,新華保險與杭州銀行還可能在多個層面發生聯動。
例如,基礎的業務合作上,杭州銀行或進一步加大新華保險產品代銷,在擴大中收的同時,幫助新華保險拓展低利率風險偏好客羣;
戰略層面,成為重要股東的新華保險,也可能在杭州銀行董事會擁有更多話語權,推動雙方在長三角等區域,形成更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