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 Geely and more than ten other car companies officially announced! Can the 60-day payment term end the industry competition?

華爾街見聞
2025.06.11 09:0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多家車企,包括比亞迪和吉利,已承諾將對供應商的支付賬期統一縮短至 60 天,以響應國家號召,旨在減輕供應鏈企業的資金壓力。這一舉措被視為汽車行業的共識,旨在遏制行業內卷現象。然而,業內人士對這一承諾的具體落實提出質疑,包括賬期的定義及可能的變相拖延支付等問題。

從 6 月 10 日晚約 20 時廣汽集團發出公告開始,不到 12 小時,已經有超過 10 家車企表態,稱會響應國家號召,將對供應商的支付賬期統一到 60 天內。

廣汽集團、東風集團、一汽集團、賽力斯汽車、吉利集團、長安集團、比亞迪均於 10 日晚到 11 日凌晨通過官方渠道發出聲明。

而來到 11 日早上(截至 12 時 30 分),奇瑞汽車、小鵬汽車、長城汽車、小米汽車、零跑汽車、理想汽車、上汽集團和蔚來汽車也宣佈跟進。

到此,隨着頭部車企的表態,汽車行業中「對供應商款項支付賬期不超過 60 天」大概率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今年 5 月以來,汽車行業主管部門有意遏制越演越烈的「行業內卷」,先是出面叫停「價格戰」,倡議車企「保利潤」,以維持行業的正向循環。

而現在十餘家頭部車企公開承諾縮短賬期,最核心的價值自然是保障上游供應鏈企業的利益,釋放他們的資金壓力。

然而更深層次的議題也被掀起:支付賬期縮短,供應商拿到回款的時間是不是真的就縮短了?60 天前後,是否還有更多文章可做?

車企們仍需要用更實際的行動,來證明自己是言行一致。而我們也詢問了一些供應鏈內部人士,看看鏈條上方是否滿意此次車企的集體承諾。

有沒有「空子」可鑽?

針對車企們的承諾,網絡上主要的質疑聲音有以下幾種。

第一,「60 天」缺乏具體定義,是否將「開票時間」包含在內?還是從收貨後開始計算?

第二,車企有沒有可能在支付方式上做手腳,變相拖延賬期?

第三,主機廠是否會利用行業地位施壓,要求供應商接受超出 60 天的賬期?

……

出現這些疑問的主要原因是,車企的承諾非常清晰,但也相對固定,真正的落實情況,只有與之對接的供應商才能知曉。

2025 年 6 月 1 日,孔輝科技董事長郭川發表公開信《我有一個夢想》。諷刺的是,他的「夢想」就是下游客户能夠開票一個月內結款,且是「電匯是結款的唯一方式」。

供應商苦賬期久矣。在與一位在電解液行業工作的朋友交流時,他表示,當下供應鏈中的確存在多種變相拖延賬期的手段。

最常見的是「組合賬期」。舉個例子,某下游客户雖承諾賬期縮短到 2 個月,但支付手段卻是「融單」——一種企業商業票據,且「融單」的承諾期限延長至 8 個月。

這意味着,對上游供應商而言,真正取得貨款的時間是 2 個月 +8 個月 =10 個月。如果供應商希望提前兑現,那麼就需要支付「4 個點」的貼現利息。

當然,以他接觸到的供應商來看,大多還是用「銀行匯票」來結算,要比企業的商業票據穩妥很多,貼現的利息也要低不少。

他也提到,「開票時間」的確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但對於部分網友提到的「讓供應商半年後才開發票」説法,他表示「太誇張」。目前主流的情況是,發票會在 1 個月內開具。

也由此,如果「60 天賬期」是從開票時間起計算,通常情況下,真正的賬期有可能延長至 90 天。

他坦言,主機廠才剛剛作出承諾,他們作為上游供應鏈暫時還沒收到太多消息。而對於網友提到的一些問題,他也無法給出準確答案。

根本原因是,主機廠在汽車供應鏈中的地位太高、話語權太強。能每年都要求上游供應商降價的企業,在實際執行中如果有什麼小動作,他也不會覺得太奇怪。

逐步擺脱惡性循環?

回過頭來看,國務院頒發的《條例》,其實也對企業支付手段做了一定限制。

《條例》第十一條明確指出,「……,不得強制中小企業接受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業匯票、應收賬款電子憑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

得知此消息後,這位朋友將該政策形容為「質的突破。」

據瞭解,電解液行業的賬期普遍在 1~3 個月,到期後客户支付的是 6 個月的銀行承兑。他介紹,越往供應鏈下游,也就是越接近終端,賬期就越長。他的下游客户(包括動力電池生產商等),賬期就變成了 6~9 個月。

如此冗長的賬期,最直接帶來的後果是供應商公司「人人自危」。

「幾千萬的資金押在外面,資金鍊隨時斷裂,還不知道什麼時候下游的主機廠,突然就變成極越威馬和哪吒。」

他認為,如果在實際執行中真能讓賬期縮短,且規範支付手段,對整個汽車行業而言絕對能起到正向作用。

「有龍頭帶頭,肯定能改善一些歪風邪氣。」

但長遠來看,企業行業整個供應鏈依然存在非常多的問題,想要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他認為還需要不少時間。

真的十全十美?

有意思的是,和主流觀點不太一樣,他覺得即使車企宣佈將賬期縮短至 60 天,也不意味着行業會暫緩「內卷」。

因為「賬期縮短到 60 天」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談判的條件。比如説,某車企可能要求供應商稱,「我都把賬期縮短了,你不該支持一下我,配合我降價嗎?」

而縮短賬期背後,還存在一些爭議點。

尤其對新能源車企來説,目前已經實現盈利的其實是少數。對大多數新能源車企而言,他們的資金鍊同樣緊張。

如果一視同仁地要求車企將賬期從過去的一百多天甚至兩百天,縮短至 60 天,無疑會給一部分車企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嚴重的情況下,會加速部分車企的經營危機。

由此誕生的觀點是,主管部門在要求車企縮短賬期、改善供應鏈經營狀況的同時,也應該推出對應的金融措施,提供一定的支持。

否則,如果一些年銷數十萬台體量的車企出現經營問題,只會導致供應鏈加速崩潰,帶來的社會影響同樣不容忽視。高合、極越等車企停擺後導致的一系列供應商討債、欠薪問題,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下游供應鏈理應是同坐一條船,但激烈的市場競爭卻讓他們逐漸走向對立面,鬧得水火不容。

整頓汽車行業風氣,一面地讓車企承壓或許不是最優解。如何引導汽車行業走出「內卷式競爭」,以利潤為主導,早日進入到良性循環中才是關鍵所在。

本文作者:Wallace、毓肥,來源:電動星球,原文標題:《比亞迪吉利等十多家車企官宣!60 天賬期能否結束車圈內卷?》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