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missing out on the April rebound, hedge funds are in a panic to "chase the rise" of U.S. stocks!

華爾街見聞
2025.06.09 13:4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美股接近歷史高點,對沖基金在經歷 4 月拋售後,現已進入恐慌式買入模式,連續五週淨買入美股。多頭購買規模以 3 比 1 超過空頭,槓桿率仍處高位。宏觀產品佔淨買入量的 23%,個股淨買入佔 77%。工業股成為最大贏家,科技板塊活動將檢驗市場信心。

美股逼近歷史高點之際,華爾街最精明的資金正在上演一場策略大逆轉。

高盛最新交易數據顯示,在經歷了 4 月份的大規模拋售和做空之後,對沖基金現已陷入全面恐慌式買入模式,過去一週內連續第五週淨買入美股,多頭購買規模以約 3 比 1 的比例超過空頭。

多空槓桿率走勢也印證了這一點,美國基本面多空策略基金的總槓桿率在幾周前剛剛觸及 215% 的歷史新高,上雖下降 2.5% 至 210.6%,為 4 月初以來最大單週跌幅,但當前槓桿水平仍處於三年期 97 百分位的極高位置。

更值得關注的是,多空淨槓桿率連續第 4 週上升 0.9% 至 51.2%(三年期 38 百分位),多空比率從兩個月前的近紀錄低點反彈 1.5% 至 1.642(三年期第 8 百分位)。

值得一提的是,本週是重要經濟數據密集的一週: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6 月 11 日的美國 CPI 數據,以及一系列債券拍賣。科技板塊將成為焦點,蘋果 WWDC、英偉達、AMD 等公司的 AI 相關活動將檢驗市場對基礎設施支出的信心。

對沖基金陷入 “恐慌式買入” 模式

對沖基金經理們正上演一場集體認輸的戲碼。

宏觀產品(指數和 ETF 合計)佔總淨買入量的 23%,主要由空頭回補和多頭買入推動。值得注意的是,在連續 3 週迴補後,美國上市 ETF 空頭頭寸本週增加 0.2%(月環比仍下降 15.7%),主要集中在大盤股票、工業和企業債券 ETF 的空頭倉位,部分被科技 ETF 的回補所抵消。

個股淨買入連續第 5 周佔據主導地位,為總淨買入量的 77%,多頭買盤以 2.2 比 1 的比例超越空頭拋售。

美國 11 個板塊中有 8 個被淨買入,按名義金額計算由信息技術、醫療保健、工業和能源領域領漲,而通信服務、材料和公用事業則遭淨拋售。

工業股成為最大贏家、生物技術股熱潮持續

在這場資金重新配置的遊戲中,工業股成為最大受益者。對沖基金對美國工業板塊的淨買入創下 7 個多月來的新高,多頭買盤以 3.7 比 1 的比例超過空頭。這一週對美國工業股的名義多頭買入量達到近四年來最高水平,幾乎所有子板塊都被淨買入。

地面運輸、航空航天與國防、貿易公司與分銷商以及專業服務成為最受青睞的細分領域。儘管出現瞭如此強勁的買盤活動,工業股的淨持倉相對於過去一年仍然較低,這或許暗示着追漲行情仍有繼續的空間。

醫療保健領域的追漲行情同樣引人注目。對沖基金連續第六週淨買入美國醫療保健股,完全由多頭買盤推動。生物技術、製藥和醫療服務提供商成為最受追捧的子板塊。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生物技術股的多空比例現已達到 3.83,相比 2025 年初的 2.90 大幅提升,處於兩年高點。這一數據位於五年期 86 百分位,表明資金對該板塊的樂觀情緒已達到極端水平。

VIX 破 17 的技術性信號

VIX 恐慌指數 VIX 本週首次收於 17 以下,創下 2 月以來新低,為這場機構追漲行情提供了另一個維度的證據。高盛分析師 Paul Leyzerovich 指出,美股持續上漲推動波動性繼續壓縮(VIX 周環比下跌 1.7%),VIX 期貨曲線陡峭化加劇。

根據 CFTC 數據,從 4 月 22 日至 5 月 27 日,機構在 VIX 指數期貨中的持倉連續五週下降,累計減少 1430 萬美元波動率敞口,主要由新增空頭頭寸推動。

聰明錢的分歧與錯位交易

在高盛股票銷售交易台,資金流向呈現分化格局。純多頭策略基金淨賣出 30 億美元,而對沖基金基本持平,顯示出比機構純多頭策略更強的看漲熱情。

高盛交易員指出,本週出現大量"錯位交易",高盛對沖基金 VIP 籃子相對於最空頭籃子表現落後 8%。最大賣出偏差出現在工業和非必需消費品板塊,而買入偏差集中在商業發佈勢頭積極的大盤生物技術股、通信服務和超大盤科技股。

高盛科技專業交易員 Peter Callahan 強調,雖好消息是納斯達克連續兩週實現 2% 以上漲幅,指數較低點上漲約 30% 並接近歷史高點,但 “不太好的消息是上週表現最佳的是 “最空頭” 籃子,其次是 TMT 12 個月落後股(周漲 7%),投資者試圖在強勁走勢中保持步調並管理多頭敞口"。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