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y parties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China's strengthened control over rare earth exports.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Applications that meet the regulations will be approved by China

華爾街見聞
2025.06.06 00:0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國商務部表示,將對符合規定的稀土出口申請予以批准。自 4 月實施出口管制以來,中國在稀土磁鐵行業引入追蹤系統,要求生產商在線申報交易量和客户信息。外媒指出,中國的稀土出口限制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對美國汽車製造商,可能導致其生產減產。

路透社 5 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中國已針對稀土磁鐵行業引入追蹤系統,這是自今年 4 月中國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以來,進一步收緊對這一戰略資源的出口管制。多家外媒近日報道稱,稀土全球供應正在萎縮,一些國家擔憂汽車等行業的生產受到影響,為此倍感焦慮。

中國政府今年 4 月對七類中重稀土元素及若干磁鐵實施出口限制,要求出口商申請許可。據路透社報道,知情人士最新透露稱,中國已在稀土磁鐵行業全面啓用追蹤系統,要求稀土磁鐵生產商在線申報更多信息,包括交易量及客户名稱。

路透社稱,最新審查機制顯示,中國對稀土及磁鐵產品的出口管制可能正朝着常態化方向發展。

外媒提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磁鐵供應國和出口國,其稀土出口限制政策影響深遠,尤其是對美國。據《紐約時報》3 日報道,4 月受到中國限制的七類稀土產品被廣泛用於汽車行業,此外,半導體、醫學成像化學品、機器人、海上風力渦輪機等廠商以及眾多軍用硬件製造商也需要這些稀土。

《紐約時報》在 3 日的另一篇報道中稱,美國汽車製造商受到的衝擊最大,它們需要磁鐵來生產驅動剎車、轉向系統和燃油噴射器的電機。高管們警告,未來幾天或幾周內,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地區的工廠有可能減產。

報道稱,自中國暫停稀土出口後,許可證的發放一直進展緩慢——4 月中旬,中國向歐洲企業發放了少量許可證,上週又向幾家美國公司發放了一些,但全球供應正在急劇萎縮。報道提到,一些稀土磁鐵製造商在等待出口許可期間暫停生產,這種持續數週的生產空檔正向供應鏈下游傳導,可能很快影響到製造商。

《紐約時報》援引專門研究中國的汽車諮詢師邁克爾·鄧恩的話稱:“中國可能讓美國的汽車裝配廠陷入癱瘓。”

其他市場也在觀望中國稀土出口情況。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 4 日表示,歐洲已有多條生產線和工廠暫停運行,隨着庫存耗盡,預計未來幾周還將出現更多受影響情況。印度、日本的汽車公司也警告生產面臨中斷風險。

據路透社 5 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鈴木汽車暫停其旗艦車型雨燕轎車的生產,成為首家受出口管制影響的日本汽車製造商。

在 5 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日本記者就鈴木暫停在日本生產主要小型車型一事提問,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是非歧視性的,不針對特定國家。

同一天,中國商務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媒體提問稱,有外國企業認為,中國稀土出口許可流程較慢,他們的企業可能面臨停產,請問中方對此如何回應?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表示,稀土等相關物項具有明顯的軍民兩用屬性,對其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中國政府依法依規對兩用物項相關出口許可申請進行審查,對符合規定的申請,中方將予以批准,促進便利合規貿易。

中方還在不同場合對出口管制進行了宣介。知情人士向中國媒體透露,在 5 月 27 日的中歐半導體上下游企業座談會上,商務部產業安全與進出口管制局對稀土出口管制政策進行了宣講,以方便企業及其相關供應商瞭解如何申請出口許可。新加坡《聯合早報》5 日報道稱,歐盟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 4 日在法國巴黎出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會議期間透露,中方在會談中也介紹了針對兩用物項實行的出口管制制度。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規定,商務部應在受理出口申請的 45 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對國家安全和利益有重大影響的,還需要會同國家相關部門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批准。上述出口許可的審批流程,可能會讓一些外企有些不習慣。

“之前中國在對鎵、鍺以及石墨等進行出口管制時,也引起了相同的反應,但事實最終驅散了他們的疑慮。” 霍建國説,5 日中國兩大部門的表態,尤其是商務部表示要 “促進便利合規貿易”,再次明確了中國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一貫主張。但也提醒外國一些企業,中國的稀土產品不能用來違反中國 “維護國際和平,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 的莊嚴承諾,更不能用來損害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