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Hyper | Comparable to CoWoS: Intel Breaks Through Advanced Packaging Technology

EMIB-T,英特爾代工對標台積電的底氣。
作者:周源/華爾街見聞
自新 CEO 陳立武上任以來,英特爾基本盤看來日益穩固,而新技術也進展頗大。
最近,英特爾在電子元件技術大會(ECTC)上披露了多項芯片封裝技術突破,尤其是 EMIB-T,用於提升芯片封裝尺寸和供電能力,以支持 HBM4/4e 等新技術。
此外還包括新分散式散熱器設計和新的熱鍵合技術,可提高可靠性和良率,並支持更精細的芯片間連接。
EMIB-T(Embedded Multi-die Interconnect Bridge with TSV):是嵌入式多芯片互連橋接封裝技術的重大升級版本,專為高性能計算和異構集成設計。
EMIB-T 的技術升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引入 TSV 垂直互連、集成高功率 MIM 電容器和躍升封裝尺寸與集成密度。
首先,在傳統 EMIB 的硅橋結構中嵌入硅通孔(TSV),實現了多芯片間的垂直信號傳輸。
與傳統 EMIB 的懸臂式供電路徑相比,TSV 從封裝底部直接供電,將電源傳輸電阻降低 30% 以上,顯著減少了電壓降和信號噪聲。
這項設計使其能穩定支持 HBM4 和 HBM4e 等高帶寬內存的供電需求,同時兼容 UCIe-A 互連技術,數據傳輸速率可達 32 Gb/s+。
其次,為應對高速信號傳輸中的電磁干擾問題,EMIB-T 在橋接器內部集成了高密度金屬 - 絕緣體 - 金屬(MIM)電容器,可有效抑制電源噪聲,確保信號完整性。
這一創新使 EMIB-T 在複雜異構系統中保持穩定的通信性能,尤其適用於 AI 加速器和數據中心處理器等對信號質量要求極高的場景。
第三,EMIB-T 支持最大 120x180 毫米的封裝尺寸,單個封裝可集成超過 38 個橋接器和 12 個矩形裸片(die),凸塊間距已實現 45 微米,未來計劃進一步縮小至 35 微米甚至 25 微米。
這種高密度集成能力為 Chiplet 設計提供了更靈活的架構,比如在單個封裝中整合 CPU、GPU、HBM 內存和 AI 加速模塊,顯著提升系統級性能。
這項新技術將為英特爾代工廠擁有。
英特爾代工廠旨在利用尖端工藝節點技術,為英特爾內部和外部公司生產芯片。
現代處理器越來越多地採用複雜的異構設計,將多種類型的計算和內存組件集成到單個芯片封裝中,從而提升性能、成本和能效。
這些芯片設計依賴於日益複雜的先進封裝技術,而這些技術是異構設計的基石。
因此,為了與台積電等競爭對手保持同步,英特爾必須持續推進全新芯片技術的研發進程。
英特爾的這項 EMIB-T 技術,最初曾在 5 月英特爾的 Direct Connect 發佈,它將硅通孔(TSV)融入已廣泛使用的 EMIB 技術——一種嵌入封裝基板的硅橋,可在芯片/裸片之間提供通信和電源管道。
EMIB-T 延續了傳統 EMIB 的 2.5D 封裝優勢(如靈活的芯片佈局),同時通過 TSV 向 3D 封裝(如 Foveros)靠攏。
TSV 的垂直互連路徑比傳統封裝走線縮短 50%+,不僅提升了數據傳輸速率(帶寬提升約 20%),還降低了通信延遲(延遲減少約 15%)。
這種混合架構使 EMIB-T 能在更大芯片尺寸下實現高密度集成,為未來異構計算平台提供關鍵支撐。
同時,使用 TSV 也提升了芯片間的通信帶寬,從而能集成高速 HBM4/4e 內存封裝,而使用 UCIe-A 互連技術,將數據傳輸速率也提升至 32 Gb/s+。
EMIB-T 支持有機基板和玻璃基板,後者憑藉更高的平整度和熱穩定性,可實現更精細的互連(如 25 微米凸塊間距)和更高效的信號傳輸,這是英特爾未來封裝戰略的重點方向。
為配合英特爾同期推出的分解式散熱器技術,EMIB-T 可將熱界面材料(TIM)的焊料空隙減少 25%,並支持集成微通道的散熱器,適用於熱設計功耗(TDP)高達 1000W 的芯片封裝,解決了高性能計算中的散熱難題。
這表明,英特爾正在從多個角度解決芯片散熱問題。
新型熱壓粘合工藝通過最小化熱差,提升了大型封裝基板的製造良率和可靠性,進一步增強了 EMIB-T 的工業化部署能力。
EMIB-T 的核心目標是滿足 HBM4 內存和 UCIe 互連需求,這使其成為 AI 加速器、數據中心處理器和超算芯片的理想封裝方案。
通過 TSV 供電和 MIM 電容器的協同作用,EMIB-T 可穩定支持 HBM4 的 3.2 TB/s 帶寬,為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高效的內存訪問能力。
隨着半導體行業向 Chiplet 設計轉型,EMIB-T 為多來源芯片(如英特爾 CPU、第三方 GPU 和內存)的集成提供了統一封裝平台。
這不僅降低了客户的研發風險,還通過高密度互連和低功耗設計提升了系統級能效比。目前,AWS、思科等企業已與英特爾合作,將 EMIB-T 應用於下一代服務器和網絡設備。
EMIB-T 的推出,標誌着英特爾在先進封裝領域的技術追趕努力。
與台積電的 CoWoS 相比,EMIB-T 在電源完整性和信號穩定性維度更具優勢,而 Foveros-R 和 Foveros-B 等衍生技術(如採用重佈線層和橋片的封裝)則進一步拓展了其應用場景。
此外,西門子 EDA 已推出基於 TSV 的 EMIB-T 參考流程,從熱分析到信號完整性構建了完整的工具鏈,加速了該技術的商業化落地。
陳立武的努力,不止於推進英特爾的新封裝技術努力層面,也以更具有 “誠意” 的開放策略——為完全不使用任何英特爾製造組件的芯片提供封裝服務——有助於英特爾芯片製造服務與潛在的新客户建立關係。
英特爾計劃在 2025 年下半年實現 EMIB-T 封裝的量產,並逐步將凸塊間距從 45 微米縮小至 25 微米,以支持更高密度的芯片集成。
隨着玻璃基板技術的成熟,EMIB-T 有望在 2028 年實現單個封裝集成超過 24 顆 HBM,進一步推動內存帶寬的突破。
這一技術不僅是英特爾代工廠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對全球半導體封裝技術的發展方向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