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ral Bank Godfather," former Federal Reserve Vice Chairman Stanley Fischer has passed away at the age of 81

費希爾培養的學生網絡幾乎控制了全球主要央行的決策權。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他的門生包括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前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前美國財長薩默斯,以及現任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這位” 央行界教父” 的傳奇人物,不僅塑造了現代貨幣政策框架,更培養出了從美聯儲到歐央行、從日本央行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代決策精英。他的離去,標誌着一個貨幣政策黃金時代的終結。
據以色列央行的聲明,傳奇宏觀經濟學者、前美聯儲副主席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her)於週六去世,享年 81 歲。
斯坦利·費希爾曾任以色列央行行長長達八年時間,後於 2014 年至 2017 年擔任美聯儲副主席。他的履歷還包括在麻省理工學院任職、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任職,以及擔任紐約花旗集團副董事長。
這位"央行界教父"的傳奇人物,不僅塑造了現代貨幣政策框架,更培養出從美聯儲到歐央行、從日本央行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代決策精英。他的離去,標誌着一個貨幣政策黃金時代的終結。
門生遍佈全球央行
費希爾於 1943 年 10 月 15 日出生於贊比亞(當時稱為北羅得西亞)的一個小鎮馬紮布卡,父母是立陶宛移民。13 歲時,其全家搬到了津巴布韋(當時稱為南羅得西亞)。
他在高中四年級時通過一門課程接觸到了經濟學,隨後前往英國就讀倫敦經濟學院,並於 1965 年獲得學士學位,1966 年獲得碩士學位。他選擇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是為了能夠師從未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和羅伯特·索洛。
他於 1969 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擔任助理教授,1973 年回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副教授。他教授的第一門課程是貨幣經濟學,與薩繆爾森一起授課。1977 年,他成為正式教授。
費希爾的影響力並非僅靠其個人成就,而在於他培養的學生網絡幾乎控制了全球主要央行的決策權。
據伯南克回憶,他本人對貨幣政策的興趣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末與費希爾的一次談話,當時費希爾遞給他一本弗裏德曼和施瓦茨合著的《美國貨幣史 1867-1960》(1963 年),並鼓勵他:
讀讀這本書吧。它可能會讓你厭煩透頂。但如果它能讓你興奮,你可以考慮貨幣經濟學。
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期間,費希爾的門生包括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前歐央行行長德拉吉、現任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前美國財長薩默斯,布什總統經濟顧問曼昆(經濟學原理作者)以及兩位 IMF 首席經濟學家布朗夏爾和奧布斯特費爾德。
這份名單讀起來如同全球貨幣政策的"權力清單"。正如 IMF 前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耶·布朗夏爾(Olivier Blanchard)在 2023 年所言:
很難想象還有哪位在世的宏觀經濟學家,能通過自己的研究、學生和政策決定,對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產生如此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費希爾與布朗夏爾共同著作的《宏觀經濟學講座》,以及他與 MIT 同事多恩布什(Rudi Dornbusch)合著的《宏觀經濟學》教科書,更是將其理論影響力擴散至無數經濟學從業者。後者已出版至第 13 版,成為全球經濟學教育的基石。
危機救火隊長
費希爾職業生涯的另一個維度,是作為全球經濟危機的"救火隊長"。
1983 年,時任美國國務卿舒爾茨邀請費希爾參與美以專家小組,幫助以色列解決三位數通脹和外匯儲備枯竭的危機。該小組制定的 1985 年經濟穩定計劃,結合了大幅削減政府補貼、固定匯率、緊縮貨幣政策以及工資價格管制,最終獲得美國 15 億美元的兩年援助計劃支持。
這次成功為費希爾贏得了 IMF 第一副總裁的職位。從 1994 年開始,費希爾遊走於全球各個金融危機現場——墨西哥、俄羅斯、巴西、泰國、印尼、韓國。在其七年任期內,IMF 提供了約 2500 億美元的緊急貸款。
費希爾後來回憶 1994 年墨西哥比索崩盤時的心境:
我以為我們所知的西方文明即將終結。
但 IMF 總裁米歇爾·康德蘇(Michel Camdessus)的冷靜讓我意識到,這出戏他以前見過。
以色列央行傳奇
2005 年,費希爾為接受以色列央行行長職位而加入以色列國籍(他自 1976 年開始就是美國公民)。
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他展現出非凡的政策前瞻性:以色列央行成為 2008 年全球第一個降息的央行,也是 2009 年第一個加息以應對復甦跡象的央行。
前英格蘭銀行行長 Mervyn King 在 2013 年評價道:
費希爾對以色列經濟的嫺熟處理證明了這一點——以色列是極少數在整個危機期間每年都實現產出增長的發達經濟體之一。
費希爾在以色列央行的重大改革包括將月度利率決定權從行長一人轉移至包括三名外部學者在內的六人貨幣委員會,這一制度創新後來被多國央行效仿。
華爾街與學界的雙重身份
離開 IMF 後,費希爾於 2001 年加入花旗集團擔任副主席,領導該行的國家風險委員會。2011 年,他曾申請 IMF 總裁職位,但因超過 65 歲年齡限制而未能如願,該職位最終花落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
2014 年,奧巴馬總統任命費希爾為美聯儲副主席,與耶倫搭檔。他於 2017 年提前一年退休,2019 年加入貝萊德擔任顧問。
正如前美國財長薩默斯在 2017 年所寫:
在一個公正的世界裏,費希爾本應在某個時候擔任美聯儲主席或 IMF 總裁。
命運無常,這沒有發生。但費希爾通過其教學、寫作、建議和領導,對全球貨幣的影響力堪比上一代任何人。數億人因為他的努力生活得更好。
費希爾的離世,不僅是貨幣政策界失去了一位巨匠,更意味着那個通過個人影響力和學術權威就能塑造全球金融秩序的時代正在終結。在當今政治化日益嚴重的貨幣政策環境中,再難出現如費希爾這般橫跨學界、政界與金融界的權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