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k of America Hartnett: Bottom-fishing U.S. Treasuries is the "biggest contrarian trade" of 2025

美銀首席投資官 Michael Hartnett 表示,美債收益率突破 5% 後,投資者迎來了抄底機會,儘管這一交易在當前市場情緒下可能不受歡迎。他指出,美國 10 年期國債的滾動回報率已跌至負值,市場對其冷落程度與 2009 年美股和 2018 年大宗商品相似。Hartnett 認為,長期債券的技術性反彈為投資者提供了逆勢佈局的良機,尤其是在收益率超過 5% 時。
在新一輪暴跌過後,美債是否迎來抄底良機?“華爾街最準分析師” 之一的 Michael Hartnett 給出了明確答案:機會確實來了。
美銀首席投資官 Hartnett 在最新報告中表示,美債收益率突破 5%,已構築起一個頗具吸引力的買入窗口,儘管這在當前市場情緒下可能是最不受歡迎的交易之一。
根據美銀的數據,美國 10 年期國債的滾動回報率已經跌至負值,遭市場冷落的程度堪比 2009 年的美股和 2018 年的大宗商品。
一個更具衝擊力的對比是,在美國失去最後一個 AAA 評級之後,微軟債券的收益率已低於同期美國國債。30 年期美債與微軟債的收益率利差已收窄至僅 20 個基點的歷史低位,這意味着市場認為微軟的信用風險低於這個全球儲備貨幣背後的國家。
Hartnett 認為,美國長期債券的技術性反彈可能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逆勢佈局的絕佳機會,尤其是在超過 5% 的收益率水平。
“ABB 交易” 主導華爾街
在其最新一期《Flow Show》報告中,Hartnett 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描述了美國的財政赤字:若你每秒花費 100 美元,也需要整整 2248 年才能花光美國政府去年支出的 7.1 萬億美元。
隨着特朗普時代 “大漂亮” 減税政策再度推進,Hartnett 預計 “收益率上升、美元下跌” 的組合(即 30 年期美債收益率高於 5%,美元指數跌破 100)將對風險資產構成壓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1 月,長期國債的 10 年期滾動回報率已降至負 1.3%。如此 “恥辱性” 表現,與 2009 年 2 月美股-3.4%(自 1939 年以來最差)以及 2018 年 6 月大宗商品-7.7%(自 1933 年以來最低)如出一轍。
Hartnett 指出,隨着 40 年期債券牛市發生劇烈逆轉, “Anything But Bonds”(ABB,除了債券什麼都買)是 2020 年代華爾街最廣泛認同的投資策略。
其背後有四大推動力:
通脹壓力:過去五年,通脹累計上漲 25%。2020 年價值 100 美元的商品籃子,如今在美歐售價已達 125 美元,在英國更是達到 127 美元。
貨幣政策失誤:自去年 9 月美聯儲在通脹背景下意外降息 50 個基點以來,美國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 100 個基點,英國、德國、日本國債收益率也普遍上升 50~100 個基點。相比之下,中國收益率則下降了 40 個基點,凸顯主要央行的反通脹公信力受損。
財政政策失控:過去五年,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年均佔 GDP 比重達 9%,穆迪預計到 2034 年仍將維持這一水平。當前年度淨利息支出已達 1 萬億美元,2025 年債務上限可能需提高至 40 萬億美元。
貿易與產業政策激進:目前美國關税佔進口總額的比例為 12%,創 1941 年以來新高。這類強幹預主義政策的第一輪效應主要是通脹性,而非壓制通脹。
逆向佈局的歷史性時刻?
儘管存在種種不利因素,Hartnett 再次呼籲投資者 “買入被屈辱的資產,賣出自負的資產”。他認為,支撐 2020 年代債券熊市的關鍵催化劑,到 2025 年已基本被市場充分反映——也許尚未完全定價,但已經非常充分。
Hartnett 提出的 “BIG 策略”(Bonds 債券、International stocks 國際股票、Gold 黃金)今年表現出色:政府債券上漲 4%,國際股票上漲 13%,黃金上漲 25%。然而,30 年期美債年初以來仍錄得-2.5% 的負回報,顯示市場對長期債券仍充滿疑慮。
關鍵在於,超 5% 的收益率對高度金融化的美國經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在全球背景下相對劣勢顯著。債券市場的 “義警” 角色,也促使投資者對美國當前的債務與赤字路徑做出懲罰性定價。
Hartnett 特別強調,一個關鍵的警戒點是:5 年期美債收益率的 “魔法數字” 為 3.25%。一旦超過,美國年度 1.2 萬億美元的利息支出將加速增長;低於這一水平,則有助於維持財政穩定。
對 Hartnett 而言,30 年期美債收益率超過 5%,正是一次 “豪賭長端” 的入場時機。因為一旦市場 “失去對長端(以及美元)的信心”,後果可能對股市造成毀滅性衝擊。而在這一華爾街最被忽視甚至被嘲諷的交易中,或許正醖釀着一次歷史性的逆襲。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