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on the Haiguang Restructuring

華爾街見聞
2025.05.26 00:4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海光的戰略重組引發了對國產半導體行業未來的思考,類似於 AMD 收購 ZT System 的情形。隨着 AI 技術的發展,中國半導體企業需從單純的國產替代轉向系統級定義,強調芯片與軟件、算法的協同優化。英偉達的 NVLink Fusion 等新技術顯示出行業趨勢,國產 AI 的發展需關注算力、存力、運力的解耦與系統定義能力。海光的重組雖不算領先,但在產業邏輯上並不算太遲。

看到海光戰略重組曙光的新聞,第一反應是什麼?很像 AMD 收購 ZT system。當時很多人就在問,ZT 以後還能做 NV 業務嗎?今晚也出現了類似問題,那曙光還能做其他國產卡業務嗎...

半導體史上每一次大的躍遷都伴隨着併購,中國更不會例外。但 AI 背景板之下,給中國玩家們增加了一個新要求:從單純的國產替代,走向系統級定義。從瞄着國外的靶子打,到因地制宜,定義適合中國自己的技術堆棧。

之前我們提過一嘴 DeepSeek 的新論文,文末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表達,AI 這個新 “下游”,對上游芯片需求的最大不同,可能是芯片的 “獨立功能性” 被大幅削弱,尤其是目前階段,芯片可能要跟着軟件、算法一起,同時被重新定義和優化。

英偉達 GB200、華為 Matrix 384,證明了一個邏輯:單純的算力(Flops)本身,早已不是 AI 硬件 infra 的唯一約束條件。無論是之前的預訓練階段,還是現在的後訓練和推理 scaling,對網絡、延遲、計算、功耗等等之間的平衡要求更高,也就是所謂“系統定義能力”。尤其對國產 AI 來説,算力、存力、運力解耦,也許才是正確方向。

英偉達推出 NVLink Fusion,背後體現的也是同一產業趨勢。實質是希望將 NVLink 定義為硬件系統中的 “CUDA”,成為行業標準。CUDA+NVLink,繼續鎖定系統生態的定義權。

我們上週提到過,這週末路透開始報道,新的閹割卡可能連 HBM 都沒有隻剩 GDDR7。可能對於中國市場來説,NV 的想法是,假如 GPU 進不來,那就將存、算、運拆開,算和存降低規格,運單獨定義為一款產品,換個馬甲進來(目前 NVLink Fusion 能否進中國尚且未知)

回到這次海光的重組,拋開上層意志,從產業邏輯看,不算太遲,但肯定也不算領先。今天在 pyq 看到一張圖:連崑崙芯都在搞超節點...

之前是有些江湖傳聞,XX 的單卡性能的確很強,CUDA 適配也很順滑,但一到集羣組網,似乎還有進步空間。這不,解決方案來了。

而另一方面,國內半導體由於種種國情,低效和冗餘過去肯定是存在的。反觀海外科技巨頭通過市場化競爭建立的 “壟斷”,如果站在整個科技生態的角度,可能效率反而最高。單純只看 AI,可能也過了從 0 到 1 的 “羣雄逐鹿” 替代階段,以更高效率去面向新的需求定義,可能對於現階段的中國半導體和科技產業更加重要。

最後希望中國半導體在即將開啓的併購整合潮中,找到屬於我們生態自己的 “系統級答案”。

本文來源於:信息平權,作者:信息平權,原文標題:《從海光重組想到的》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