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 does the surge in overseas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affect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海外長端利率飆升對港股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美國和日本債市的動態。美國債市面臨短期供給壓力與長期敍事,預計年內降息空間有限;日本超長債利率創下新高,通脹與就業市場緊張加劇,加息預期上升。兩國債市的變化可能導致港股市場在"弱美元"與"全球流動性回收"的背景下,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核心觀點
美國債市:短期供給壓力與長期敍事
本輪長端利率的上行幅度大於短端利率,4 月定價期限溢價和通脹預期,5 月則是基於債券供需矛盾。後續美債利率走勢主要關注:
1. 短期基本面以及降息預期變化:客觀來講 4 月以來美債的定價邏輯都極易受消息面影響。考慮到美國受到關税的壓力會逐步體現,基本面不支撐長時間的高利率限制,目前市場僅定價年內 1-2 次降息節奏,降息預期進一步下修的空間不大,短期美債進一步推升空間有限。
2. 債券供給角度:Q3 前後確實存在債券供給壓力,屆時美債利率有一定壓力,但理論上美聯儲存在較大的政策對沖空間。
3. 最後是美國債務問題的長期敍事,終要回歸基本面。

日本債市:長端利率刷新記錄
上週日本超長債利率大幅飆升,其中 30 年期日債收益率刷新 1999 年發行以來紀錄。本輪日本國債利率上行變陡始於 2022 年,並在過去兩年持續得到通脹數據的支撐。
從中期市場來看,除了通脹數據回升、債市交易遇冷因素以外,就業市場的用工缺口也需要重視。當前日本失業率處於 1995 年以來最低水平,新增求人倍率(新增求人數/新增申請求職的件數)處於歷史高位。用工缺口之下,2025 年日本 “春鬥” 薪資談判中,日本企業同意勞工平均加薪 5.46%,加薪幅度為 33 年新高。“工資 - 通脹” 螺旋之下,日本央行年內仍有加息空間。
美債、日債齊升,可能如何傳導中國市場
2. 情形二:交易 “弱美元、套息平倉 + 全球流動性回收” 邏輯,則不利於權益市場。過去 3 年日債收益率飆升/套息平倉交易的行情至少出現過 4 次,期間中國市場表現均不佳。後續如果美債短期的極致演繹暫緩,同時日本繼續維持年內加息預期,則可能再度觸發這一機制。


報告正文
一、海外長端利率飆升,如何影響港股市場
(一)美國債市:短期供給壓力與長期敍事
5 月 21 日,美國 20 年期國債拍賣需求疲軟,引發 20 和 30 年期美債收益率飆升,美國股債匯三殺,全球權益市場均受波及。市場擔心二三季度,美債利率在到期償付、外國減持等壓力下,會出現趨勢上行的走勢,從而導致權益市場更大的波動。
過去兩年,美債利率上行,來自不同層面因素的影響。比如:
(1)2023Q3 美債利率上行主要受到債券供需(發債激增、聯儲 QT)以及實際利率上行的影響;
(2)2024Q1 美債利率上行主要受到 Q1 發債規模超預期、再通脹擔憂的影響;
(3)2024Q3-Q4 主要受到衰退交易降温、通脹預期上行影響。

而本輪美國國債利率的上行,長端利率的上行幅度大於短端利率。4 月份關税衝擊之下,美債利率反而上行,定價的是期限溢價和通脹預期,也就是債務問題、特朗普關税以及外國減持的流動性衝擊。而 5 月份以來,則更多的是定價後續的債券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外國減持、一方面是 Q3 的供給擾動,同時還受到短期基本面韌性、美聯儲偏鷹靜態、降息預期持續下修的影響。
客觀上説,當前這些因素都容易受到消息面的驅動,甚至將長期敍事短期化,比如當前貿易戰對通脹的衝擊、美元霸權的回落以及美債拋售潮、特朗普減税計劃帶來的赤字規模大幅擴張等。
往前看,美債利率的走勢主要關注:一是短期基本面以及降息預期變化;二是 Q3 前後的債券供給擾動;三是美國債務問題的長期敍事。
首先,基本面與降息預期的博弈。考慮到美國受到關税的壓力會逐步體現,基本面不支撐長時間的高利率限制,目前市場僅定價年內 1-2 次降息節奏,降息預期進一步下修的空間不大,短期美債利率上行空間也相對有限。



上週日本超長債利率大幅飆升,其中 30 年期日債收益率從 4 月初的 2.6% 升至 3.14%(5 月 21 日),刷新 1999 年發行以來紀錄;40 年期日債收益率突破 3.6%。10 年期和 20 年期日債收益率同步上升,但幅度不及超長債,5 月 21 日日本國債 30 年期-10 年期利差達到 1.45%,同樣為 1999 年發行以來最高水平。

回顧歷史,此前日本利率中樞快速下行/低利率時代已持續逾 30 年。幾個關鍵的窗口是:
(1)1991 年-1995 年連續 9 次調低貼現率,幅度合計達 550bp;1995 年日本樓市出現一輪小陽春,貨幣政策投放暫緩。
(2)1999 年引入 “零利率” 概念,2000 年退出;但隨着通縮壓力加劇,2001 年 3 月即引入量化寬鬆政策,將政策目標利率再度降至 0%。2003-2006 年日本經濟、通脹及股市表現都有明顯回暖,並於 2006 年 7 月退出零利率。
(3)金融危機之後,日本探索出一套更為激進的貨幣政策範式加以應對。2008 年 12 月再度重啓零利率;2012 年底安倍晉三上任後迅速推出一系列擴張性政策,2013 年月推出史無前例的 “QQE(質化 + 量化貨幣寬鬆)”;2016 年啓動名義負利率,力爭達到 2% 的通脹率目標。
因此 2024 年以前日本央行的操作可以概括為:通過負利率政策(2016-2024 年)、YCC(收益率曲線控制)直接調控短期和長期利率,壓低實際利率以刺激通脹預期。具體而言就是 QQE(量質化寬鬆)框架下,央行持續購買國債、ETF 等資產,擴大基礎貨幣供應,力圖形成 “寬貨幣→低利率→企業融資改善→居民收入增長→消費擴張→通脹回升” 的傳導鏈條。
本輪日本國債利率上行變陡始於 2022 年,並在過去兩年持續得到通脹數據的支撐。2022-2024 年日本核心通脹率分別為 2.3%、3.1%、2.5%,連續 3 年處於通脹目標水平之上。在此背景下日本貨幣政策啓動轉向:
(1)2022 年 12 月,日本央行出乎意料地調整了收益率控制曲線(YCC),將 10 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的波動範圍的目標水平從±0.25% 擴大到±0.5%。
(2)2023 年下半年日本央行不止一次暗示將很快結束負利率。
(3)2024 年 3 月正式退出負利率並取消收益率曲線控制(YCC)政策。
(4)2024 年 7 月宣佈將目標政策利率從 0-0.1% 區間上調至 0.25%,同時宣佈了具體的縮減購債計劃,每個季度減少月度購債規模 4000 億日元。
(5)2025 年 1 月再次加息,並表態如果經濟、物價和市場狀況符合預期,將繼續加息。
從中期市場來看,除了通脹數據回升、債市交易遇冷因素以外,就業市場的用工缺口也需要重視。當前日本失業率處於 1995 年以來最低水平,新增求人倍率(新增求人數/新增申請求職的件數)則處於歷史高位。用工缺口之下,2025 年日本 “春鬥” 薪資談判中,日本企業同意勞工平均加薪 5.46%,加薪幅度為 33 年以來新高。“工資 - 通脹” 螺旋之下,日本央行年內仍有加息空間。


(三)美債、日債齊升,可能如何傳導中國市場
我們統計了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美元指數走弱階段全球權益資產的表現,多數階段表現為共振上漲。原因在於,弱美元環境下,非美貨幣及資產吸引力提升,推動國際資本流向新興市場;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包括美國、歐洲國家在內,都公佈或預告了財政擴張計劃,一定程度上或能緩和全球經濟進一步滑坡的擔憂。但這一邏輯當前正在受到債市的劇烈衝擊,前景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2. 情形二:交易 “弱美元、套息平倉 + 全球流動性回收” 邏輯,則不利於權益市場
過去 3 年日債收益率飆升/套息平倉交易的行情至少出現過 4 次,分別是:
(1)2022 年 12 月美債利率下行,同時日本央行超預期調整 YCC 政策,引發日債拋售潮;
(2)2023 年年末-2024 年年初美債利率下行,同時日本央行暗示將退出負利率;
(3)2024 年 5-8 月美國衰退和降息預期升温,但期間日本央行兩次加息,24 年三季度套息平倉行情被推向高潮;
(4)2025 年年初美國衰退預期再起,期間日本央行再度加息。
在這四次日債上行、疊加美 - 日利差收窄的區間裏,中國市場表現均不佳。主要邏輯在於全球套息頭寸平倉,即日元融資、購買美國資產的頭寸進行了反向交易,促使資金回流日元,並可能形成 “平倉→日元升值→進一步平倉” 的反饋機制,這一機制同時意味着全球流動性的收緊。
在近期的行情中,由於美債供給壓力推升美債利率,美日利差下行幅度不算太大。後續如果美債短期的極致演繹暫緩,同時日本繼續維持年內加息預期,則可能再度觸發這一機制。

套息交易(如借日元買美債)多為高槓杆操作,當美日利差收窄時,交易者需平倉止損。資金回流需先考慮償還日元負債,導致短期日元需求激增、匯率升值。然而,回流資金未必直接購買日債,也可能轉向預期回報更高的資產(如新興市場)或者避險價值更高的資產(如黃金 ETF)。
絕對估值較低的港股市場是資金回流的一個選擇,但這一選擇的前提也必然是基於中國市場的景氣度和掙錢效應。在 3 月的報告《過去 15 年港股相對美股的獨立行情》中我們曾經梳理,港股相對於美股的獨立行情歷史上並不多見,如果出現則多是看到美國出現滯脹或類滯脹特徵,同時中國基本面預期大幅改善——這種改善可以是基於傳統週期,也可以是基於產業的全球比較優勢(如今年的人工智能、創新藥行情)。
從二季度的高頻數據來看,如果沒有超預期的財政擴張,傳統週期向上的彈性或比較有限。因此如果演繹全球資金增配中國市場的邏輯,市場或被再度推向強結構化行情。

二、本週全球資金流動
(一)A/H 股市場
1. AH 互聯互通方面


2. 外資流向方面:主動外資流出減速,被動外資轉為流出
A 股、H 股主動外資流出減少,被動外資轉為流出。截至本週三(5 月 15 日—5 月 21 日),A 股主動外資流出 1.4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出 2.7 億美元減少),被動外資流出 12.5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入 6.3 億美元逆轉);H 股主動外資流出 0.06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出 0.08 億美元有所減少,被動外資流出 0.21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入 0.55 億美元逆轉)。
(二)海外重要市場
美股主動資金轉為流出,被動資金大幅流出。截至本週三(5 月 15 日—5 月 21 日),美股主動資金流出 5.1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入 24.8 億美元逆轉;被動資金流出 1.3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入 17.1 億發生逆轉。
2. 其他重要市場資金流向:資金大幅流出日本,小幅流入發達歐洲市場
本週資金大幅流出日本市場,流入發達歐洲市場的資金規模下降。其中,日本市場本週流出 39.9 億美元,上週為流入 8.0 億美元;發達歐洲市場本週流入 3.7 億美元,上週為流入 27.2 億美元。

本週黃金資金流出規模擴大,加密貨幣板塊資金保持流入。截至本週三(5 月 15 日—5 月 21 日),資金淨流出黃金 29.2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出 4.3 億美元大幅上升。加密貨幣資產周度資金淨流入 23.4 億美元,相比上週流入 8.9 億美元增幅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