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Dong has made a "big move"

華爾街見聞
2025.05.23 14:3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楊東的寧泉資產在四月份進行了大幅調倉,減持轉債並重倉房地產股,成為其第一重倉行業。楊東認為房地產是提振內需的關鍵環節,預計今年將實現穩房市、穩股市。儘管市場對房地產持謹慎態度,楊東團隊依然選擇與主流觀點相悖,顯示出其獨特的投資策略。

關鍵時刻,大佬楊東的投資組合再度發出 “重要信號”。

來自行業間的信息顯示,由楊東率領的寧泉資產在四月份裏做了 “大幅調倉”。

不僅減持了其一貫看好的轉債,同時還大幅重倉了房地產股,以至於導致該行業升級為楊東旗下 “第一重倉行業”。

這是對地產價格有信心?還是對相關政策有期待?

面對備受挑戰且積極轉型的中國經濟,楊東選擇了房地產產業鏈,而他的 “弟子” 董承非選擇了 AI 半導體。

誰是未卜先知?誰又是為時過早?

組合大調倉

資事堂注意到:楊東在 4 月初國際局勢出現重大變化之後,對投資組合進行了兩個方向的調整。

其一,增持電力股、地產物管股、光伏股、化工龍頭股等,其中相當部分持股為港股。

其二,大幅度地減持了轉債資產。

但這些動作還是最大膽的。

楊東調倉最大的 “動作” 出現於對房地產股的大幅增持上。相關報告顯示,楊東旗下產品已經將房地產股增配為產品的第一大重倉行業,配置比例超過 10 個百分點。

其次是基礎化工、通信、電力設備。

為何增持地產

對於增持房地產股票,寧泉的產品專門進行了解釋:

“我們在投資上側重於內需增長來佈局,這其中促進房地產市場的企穩與活躍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關鍵環節。今年實現穩房市、穩股市應該是大概率的事情。”

楊東團隊認為有一個 “根本性” 的變化即:

當今世界出現了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的嚴峻局面,中國以往依靠出口和投資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中國將做出巨大的努力來提振內部需求。

換言之,楊東將房地產置於提振內部需求的 “頭牌位置”。

而且繼續肯定,房地產是內需 “繞不過去” 的關鍵環節。

這樣的思考,顯然是從一個較高的維度在評估經濟、政策和市場的關係。

多數資金不待見房地產

有意思的是,慣於和大眾思維拉開差距的楊東團隊,這次又一次創造了 “意外”。

資事堂注意到:雖然各大買方機構在近兩個月都在不斷看好內需的投資機會,他們多數押注的方向和楊東並不一樣。有的機構將資金投向新興消費品,有的機構則是將資金投向航空、酒店等概念的公司。

而截至最新的統計,百億級私募機構對於房地產股票的配置比例整體 “意願不強”。

據華潤信託的統計:截至 2025 年 4 月末,百億級主觀多頭類私募對於房地產股票配置佔總持倉比例不足 1%,亦低於一年前的配置比例。

由於華潤信託的統計樣本涵蓋了中國內地主流的股票私募,所以具有一定説明性,基本反映了頭部私募的配置現狀。

這種情形也出現於同期公募基金的持倉配置中。華泰證券的研報顯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對房地產公司的配置不足兩個百分點,但是高於 2024 年同期比例。

其他機構 “重兵” 在新興成長

相比之下,各大證券投資私募機構最 “興趣盎然” 的行業依然以新興成長股為主。

這可以從股票私募進入到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的數量變化,得以窺探。

據國信證券的賣方研報: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總計有 18 家電子類上市公司前十大股東中出現股票私募的身影,出現次數相較於去年末有所增加。

轉債變的 “雞肋”?

除了地產以外,楊東在近期還大手筆減持了轉債。

後者是楊東和他的 “老朋友” 們歷史上非常喜愛的品種。比如睿郡的杜昌勇、楊雲都曾經是興證全球基金的投資經理,也都長期鍾愛轉債。

楊東更是如此,轉債一度在其寧泉的產品中配置比例達到 20%。但此次調倉後,轉債比例僅剩下 0.38%。

對此,楊東的解釋稱:“因為隨着轉債價格的不斷升高,性價比變得雞肋。”

再次 “定調” 2025 年收益目標

楊東在每一次與投資人的彙報中,對基金收益預期” 壓” 得較低。

他近兩年反覆提及一個觀點:如果投資人合理佈局權益投資,獲取比定期存款、國債、銀行理財等更為可觀的收益並非難事。

楊東在最新的運作報告中堅持了上述觀點,“我們投資的信心來自我們清楚我們買的是怎麼樣的一些資產。雖然目前股市似乎又是悽風苦雨的時刻,但是我們對今年的正收益還是非常有信心。”

換言之,這位基金經理的操盤預期就是三個字:正收益。

楊東還將投資比喻成駕駛飛機:投資中,對終局的結果越有信心,對過程的顛簸就越能泰然處之。猶如乘坐飛機,一般的顛簸不會讓我們恐慌,因為我們相信飛機的高度安全性和駕駛員的專業操控能力。當然如果你認為飛行員很不專業的話,那恐懼感就難以剋制了。

此外,楊東還提醒持有人:清明節後劇烈的變化再一次體現了市場的變化無常,世界充滿變化,人類的預測能力極為有限,因而投資中要養成不確定性的思維方式。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