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cent is fully engaged in the Agent battlefield

華爾街見聞
2025.05.21 13:2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互聯網巨頭同時發力 C 端與 B 端已成為行業共識。

作者 | 黃昱

編輯 | 王小娟

在 DeepSeek 和 Manus 的催化下,AI Agent(智能體)熱度持續攀升。2025 年被廣泛認為是 AI Agent 元年,全球科技巨頭與初創企業紛紛入局,商業化落地也不斷加速。

洞察到這一趨勢的騰訊,也決定加速 AI Agent 應用。

5 月 21 日,在 2025 騰訊雲 AI 產業應用峯會上,騰訊雲宣佈將大模型知識引擎全面升級為騰訊雲智能體開發平台(TCADP),整合騰訊雲的 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全面的 Agent(智能體)能力以及實戰打磨出來的匹配用户需求的功能。

通過推出騰訊雲智能體開發平台,騰訊雲希望可以給企業用户帶來快速構建智能體應用的能力。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 CEO 湯道生表示,用户可以讓 Agent 自主拆解任務和規劃路徑,主動選擇和調用工具。“我們首次實現了零代碼支持多 Agent 的轉交協同方式,進一步降低了智能體搭建的門檻。”

在騰訊雲智能體開發平台上,騰訊雲構建了完備的 Agent 工具體系,支持 MCP 協議、兼容 OpenAI Agents SDK 的關鍵定義。同時還預置了豐富的內、外部高質量插件,包括騰訊位置服務等生態 MCP Server。

這些能力能幫助 AI Agent 更好地調用工具,查詢專業數據,拓展服務邊界。

作為一家擁有海量應用場景的企業,騰訊內部很多產品也已經藉助騰訊雲智能體開發平台加入了智能體的能力,如 QQ 瀏覽器、騰訊健康、騰訊雲代碼助手 CodeBuddy、騰訊企點營銷雲等。

湯道生介紹道,QQ 瀏覽器最近推出了智能體 QBot,用户只要發出一個任務指令,QBot 就可以直接進行搜索、瀏覽、查找、下載、分析等一系列操作。

雖然 Agent 產品正在迅速豐富,但目前行業內對 Agent 尚未有統一明確的產品定義。

在騰訊雲智能負責人、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看來,在用户需求層面,Agent 是一種新的應用形態,能夠自主規劃,自主地去選擇調用什麼樣工具,包括多 Agent 協同去完成一個複雜的任務。

也就是説,Agent 與傳統的 AI 助手(AI Assistant)不同,後者每次生成回覆都需要用户提示,而智能體在理論上只需用户下達一項高層級任務,便會自主規劃完成路徑。

底層大模型能力是 Agent 能夠真正好用的關鍵,是 “大腦” 一般的存在。

騰訊已明確將執行 “堅定投入自研模型 + 開放擁抱先進開源模型” 的多模型策略。今年以來,騰訊在積極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的同時,自研的混元模型迭代速度也明顯加快。

擅長複雜任務和深度推理的騰訊混元自研推理模型 Thinker(T1)自年初上線元寶 App 後,持續快速迭代,此外,騰訊還發布了主打更快任務處理能力的新一代快思考模型混元 Turbo S。

基於 TurboS 基座,騰訊還新推出視覺深度推理模型 T1-Vision 和端到端語音通話模型混元 Voice。此外,混元圖像 2.0、混元 3D v2.5 及混元遊戲視覺生成等一系列多模態模型也同步 “上新”。

為了實現快速的產品創新和深度的模型研發,今年以來,騰訊將騰訊元寶、QQ 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 等 AI 產品和應用整合到 CSIG (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並對負責騰訊混元大模型開發任務的 TEG(技術工程事業羣)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

上個月,華爾街見聞獲悉,騰訊對其混元大模型研發體系進行了全面重構,調整後,TEG 成立兩個新的部門:大語言模型部和多模態模型部,分別負責探索大語言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的前沿技術,持續迭代基礎模型,提升模型能力。

同時,進一步加強大模型數據能力和平台底座建設,其中數據平台部專注大模型數據全流程管理與建設,機器學習平台部則聚焦機器學習與大數據融合平台建設,為 AI 模型訓練推理、大數據業務提供全面高效的 PaaS 平台底座,共同支撐騰訊混元大模型技術研發。

湯道生曾指出,隨着 Deepseek 的開源與深度思考的突破,AI 大模型正跨過產業化落地的門檻,站上普及應用的全新節點。行業由之前的模型訓練主導,發展到今天更多是應用與 Agent 驅動。

Agent 未來市場空間廣闊,這無疑也是如今騰訊雲要加速落地 AI Agent 應用的重要原因。

民生證券發佈研報稱,堅定認為 2025 年將是 AI Agent 元年,也是軟件大革命的起點:Agent 或成為軟件價值重估的重要催化劑,軟件廠商的目標市場有望擴大到數萬億美元的勞動力市場,AI Agent 也有望提升軟件的消費屬性,進一步打開軟件廠商的估值天花板。

另據 Gartner 最新預測,企業軟件中整合自主型 AI 的比例將從 2024 年的不足 1% 躍升至 2028 年的 33%;同時,超過 15% 的日常工作決策將交由 AI 智能體自主完成。

在這場全球 AI 軍備賽中,AI Agent 作為必經之路,互聯網巨頭同時發力 C 端與 B 端已成為行業共識。

中信建投計算機首席分析師應瑛指出,對比當前海內外 Agent 佈局現狀:北美雲廠商主要關注幫助客户高效部署模型和 Agent,而 B 端廠商更聚焦打造 Agent 創建和管理平台;國內互聯網大廠 Agent 佈局仍延續互聯網時代用户流量邏輯,通過類 “Manus” 的通用 Agent 產品搶佔用户,B 端企業則類似北美。

在 C 端產品上,騰訊目前尚未推出類 “Manus” 的原生 Agent 產品。

在前不久騰訊第一季度業績會上,騰訊管理層透露,從騰訊的角度來看,會將 Agent 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通用 Agent,任何人都可以做——你創建一個代理,它到外部世界替用户完成任務;另一類則是嵌入微信生態、基於微信獨特生態系統運行的 AI agent。

據悉,在通用 AI Agent 方面,騰訊正在通過元寶、IMA 等 AI 原生產品構建這種能力。

按照騰訊的規劃,起初,它們能快速回答問題;隨後加入 “鏈式思考” 長推理模型,能應對更復雜的提問;再往後,它們能執行更復雜的任務,逐步進化出 “具身智能” 能力,與其他應用、程序乃至外部 API 交互,為用户提供幫助。

騰訊管理層管理層表示,這一過程會持續演進,其能力與同行的通用 AI Agent 並無本質差異。

騰訊計劃在微信生態系統中打造的 AI Agent,則是其他廠商難以複製的差異化產品。

據介紹,這個 Agent 將深度連接微信生態的核心組件,包括社交關係鏈、通訊與社區能力、公眾號和視頻號等內容體系,以及數以百萬計的小程序。這些組件涵蓋信息、交易和運營能力,跨越多個垂直領域。

與此前推出原生 AI 應用類似,互聯網巨頭打造 AI Agent 的重要意義在於爭奪 AI 時代的超級流量入口,沒有人敢缺席。

2025 年,AI 領域的熱門話題已經從大語言模型轉移到 AI Agent。AI Agent 的發展勢不可擋,但當前產品能力仍處於初級階段。在此背景下,誰能打造 “AI Agent 領域的 Deepseek”,則有望成為下一階段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