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Morgan Chase's Liu Mingdi: The market will fluctuate within a range in the second quarter, and Hong Kong stocks are expected to break through in the third quarter

華爾街見聞
2025.05.21 13:1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劉鳴鏑在全球中國峯會上表示,二季度市場將經歷區間震盪,若三季度貿易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港股有望突破當前區間。她對港股持樂觀態度,預計 MSCI 中國指數有上漲空間。劉鳴鏑還提到,需警惕科技企業估值風險,並看好創新藥板塊及行業整合機會。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二季度市場會 “退一步進兩步”,若三季度貿易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港股有望突破當前區間。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劉鳴鏑在 5 月 21 日的 “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峯會媒體見面會” 上,就接下來的市場走勢給出如是判斷。

短期來看,4 月初貿易摩擦升温導致港股大幅回調,但隨後市場逐步消化利空並反彈,當前處於區間震盪。

劉鳴鏑判斷,若三季度貿易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港股有望突破當前區間。她對港股持樂觀態度,預計 MSCI 中國指數最低 70 點(單位數下跌空間),中性預期 80 點(單位數上漲空間),樂觀情境可達 89 點(雙位數上漲空間)。相比之下,A 股雖同樣被看好,但滬深 300 指數盈利增長動能較弱,估值相對港股偏高,基準預期 4150 點,樂觀情境 4420 點,悲觀情境 3800 點。

行業配置上,劉鳴鏑延續對高景氣賽道的偏好,但強調動態調整估值預期。

上週五,摩根大通將信息科技的評級從超配調到了中性,原因是估值和預期打得比較滿。她提醒,即使是高成長的科技企業,長期維持 25-30 倍市售率(PS)的估值難度較大,需警惕市場情緒退潮風險。

而最近大熱的創新藥板塊,劉鳴鏑持續看好。她認為美國醫療改革若下調藥價,將倒逼中國醫藥企業加速創新,利好已建立良性生態的本土藥企。

劉鳴鏑建議關注產能過剩行業的整合機會(如材料、工業板塊),以及金融行業開放帶來的投資標的擴容。通過對比 MSCI 中國與 1998 年日本東證指數,她指出,當前與市場準入/市場開放有關的主題,尤其是金融行業,估值水平類似日本金融改革前夕,若政策推動行業整合,有望開啓新一輪估值修復。

此外,她也認為國資委及證監會對兼併重組的政策支持,有望推動材料、工業等板塊的供給側改革,這一主題類似 2016 年的供給側改革,但執行難度更大。對投資者而言,A 股的機會在於從 “估值博弈” 轉向 “盈利增長”,關注具備內生擴張或併購潛力的企業,而非單純依賴流動性驅動的中小盤標的。

劉鳴鏑特別強調港股的獨特優勢。港股對上市公司業績敏感度高,盈利增長明確的企業易獲資金認可,流動性雖不及 A 股但估值體系更趨理性;隨着中概股迴歸及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港股成為連接內地與全球資本的橋樑。南下資金(港股通)交易量佔比已達 20%-25%,邊際定價權顯著提升,央行外管對港股的政策傾斜進一步強化其地位。

此外,港股紅利股對應美元資產收益,相比內地國債利率更具吸引力,成為穩健型資金的優選。

從全球資金視角看,中國股票近年因回報低迷成為 “小眾資產”,去年 30% 的海外投資者清倉中國股票,今年這一比例升至 38%-39%。但值得注意的是,4 月調研顯示,淨買入意向首次超過淨賣出,顯示極端悲觀情緒已觸底。

AI 技術成為影響資金配置的關鍵變量。中國互聯網公司作為 AI 應用端,憑藉較低的算力成本(對比美國同行),成為全球基金對沖美股科技股高估值的配置選擇。

劉鳴鏑強調,任何行業的估值都有頂點,港股的優勢在於 “漸進式定價”,更適合長期資金佈局。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