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hideable Anxiety in the Automotive Circle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王小娟
2025 年,國內汽車行業正經歷着一場焦慮,大馬力的速度與激情、標榜 “零接管” 的智駕、跟風賽車的隱藏式門把手......在同質化競爭加劇的當下,這些曾經百萬級豪車的體驗被車企爭先 “下放” 到大眾級車型上。
正當消費市場隨之燥熱,行業的性能崇拜已走向極端時,隨後而來的一次次教訓,將行業和用户們拉回理性。
開年來,不少在輿論場上的當紅品牌遭到口碑的反噬。先是小米汽車,從 3 月底的安徽高速交通事故,到未經與車主溝通鎖定馬力,再到 “碳纖維挖孔機蓋” 維權,這位紅得發紫的造車新秀似乎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驗。
上海車展前夕,工信部一紙針對智能駕駛領域宣傳、功能的規範性要求文章,讓智駕賽道的明星玩家們紛紛連夜修改文案。隨後,工信部再立項《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指出隱藏式門把手存在強度不足、斷電失效等問題,可能影響事故救援與逃生,公開徵集相關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
不可否認,新能源時代,當前沿技術與傳統汽車交織後,讓曾經存在於電影中高不可攀的昂貴 “黑科技” 開始走入現實。廠商希望通過它營造更高端或者先進的品牌形象,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在汽車行業人士看來,這樣的 “炫技”,在新能源時代是最 “廉價” 的。“大部分駕駛者對於如何駕馭高性能電車是一知半解的,越來越多的車企把 ‘性能’ 作為核心賣點,但是又不對用户進行安全教育”。
“剎不住的車,不配叫性能車;沒有硬件支撐的輔助駕駛,都是偽輔助駕駛。” 剛履新蓮花中國總裁的欽培吉面對行業亂象,將速度與激情,技術與安全的尺度提到台前,為當下浮躁的汽車市場重新注入理性。
事實上,在全球汽車工業迎來新能源革命的今天,動力性能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當眾多車企沉迷於馬力軍備競賽時,如何讓駕駛者真正駕馭這份澎湃動力?在行業集體癲狂中,蓮花汽車用賽道級安全訓練營,為行業注入一劑清醒劑。
近期,蓮花宣佈投入兩千萬,開啓全球首套免費的高階安全駕駛公益培訓 “蓮花賽道級安全駕馭訓練營”。
在蓮花看來,駕馭高性能車不僅需要強大的機械素質,更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駕馭能力。因此,其邀請了蓮花工程專家、FIA 認證賽照教練聯合授課。用户可以在安全的封閉賽道環境內練習大馬力加速/剎車、濕滑路面操控等技巧。
這種將賽道技術反哺民用安全的嘗試,正在重構 “性能” 的價值定義——真正的駕馭尊嚴不在於加速數據,而在於對機械極限的掌控能力。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其開放 77 年積累的底盤數據庫,推動行業共享極端工況測試數據,這種從封閉競爭轉向生態共建的思維,或許能打破 “創新內卷” 的死循環。
蓮花作為一家擁有 77 年賽道基因的品牌,深知大馬力已不再是稀缺品,並且人們駕馭大馬力的同時,能力卻未必同步提升。因此,蓮花在上海車展重磅出牌,宣佈將自家底盤技術開源。
欽培吉表示,蓮花的使命不僅是打造高性能車,更要確保駕駛者能夠安全地享受速度。為了推動行業關於操控安全的重要發展,蓮花此次一舉向全行業開放了 77 年來所積累的底盤數據庫,包括各種蓮花跑車在極限工況下的測試研發數據。
支撐底盤開源這一慷慨舉動的,是蓮花深厚的工程技術底藴。
回溯來看,當保時捷在研究陶瓷複合剎車系統,蓮花已經拿下了 7 次 F1 冠軍;當法拉利不斷提升發動機技術,蓮花在鑽研空氣動力學;當 “遙遙領先” 不絕於耳,蓮花還在不斷打磨底盤技術。所有的性能車,都繞不開這一台蓮花。
這其中,關鍵的底盤調校能力就被蓮花工程團隊繼承,它曾為全球近千台車型設計調校。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初代超跑 Roadster,就是基於蓮花的 Elise 車架進行升級。
對底盤技術的開源,也是蓮花重新定義並對外輸出賽道文化的一場 “陽謀”。11 年前特斯拉將在手的專利開源後,一舉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顯然,蓮花想要如法炮製,成為超跑賽道的吹哨人。
另一邊,華為將推出的 “智駕安全訓練營” 模式同樣具有啓示意義:用户必須完成 4 小時理論培訓和實操考核才能激活完整功能,這種 “科技準駕制度” 或將重塑人車關係。當保險公司為完成培訓的車主提供 12% 保費折扣時,讓大家看到了商業邏輯與安全責任融合的可能性。
溯源來看,這場車企集體焦慮的背後,其實是行業競爭下留到最後的渴望。有研究人士指出,當下行業環境極度內卷,這造成上下游的短視。當用户車輛出現問題時,消費者所看到的原因和整車廠內部所分析出的根本原因往往並不一致。
不過,一次次的事故和一場場的輿論,就是推動車企和消費者回歸理性的關鍵契機。接下來,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玩家們最終能否在汽車市場真正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