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pan's wealth management "historic change": entering the era of inflation, will the Japanese shift from savings to investment?

日本財富管理市場正經歷由通脹壓力與人口結構變化驅動的根本性轉型。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指出,持續通脹使現金存款實際收益轉負,家庭金融資產配置逐漸向權益類投資轉移。預計到 2035 年,高淨值及富裕階層金融資產將達 1089 萬億日元,年複合增長率 4.6%-8.3%。新型 NISA 賬户成為轉型催化劑,年輕一代對投資抗通脹的認同度顯著高於前代。老齡化加速代際資產轉移,推動家庭金融資產從儲蓄型向投資型遷移。
日本財富管理市場正經歷由通脹壓力與人口結構變化驅動的根本性轉型。
據追風交易台消息,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 5 月 18 日的報告中表示,日本持續通脹使現金存款實際收益轉負,迫使家庭金融資產從保守配置轉向權益類投資,股票與投資信託佔比分別升至 13.4% 和 6.1%。分析師預測,到 2035 年,高淨值及富裕階層金融資產規模將達 1089 萬億日元(6.9 萬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 4.6%-8.3%,這可能推動權益資產中樞上移。
現金貶值壓力倒逼投資需求
大摩分析師表示,目前日本家庭長期維持的 “高儲蓄、低風險” 配置模式在通脹持續化面前難以為繼。
截至 2024 年底,家庭金融資產中現金存款佔比雖仍達 50.9%,但較 2015 年的 56% 已顯著下降,而股票與投資信託佔比分別從 2010 年的 8.2%、3.6% 升至 13.4%、6.1%。核心驅動因素來自通脹對實際購買力的侵蝕 ——2024 年 CPI 同比漲幅達 2.8%,而銀行存款平均利率僅 0.03%-0.1%,持有現金的隱性成本首次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顯性化。
政策層面,新型 NISA 賬户成為轉型催化劑。這個年投資上限 90 萬日元的免税工具,2024 年開户數達 2560 萬,年新增投資 17.4 萬億日元,其中 59% 流向股票,47% 配置於 ETF。數據顯示,20-40 歲投資者佔 NISA 用户的 58%,其權益資產配置比例達 38%,是 50 歲以上羣體的 2.3 倍,反映出年輕一代對 “投資抗通脹” 的認同度顯著高於前代。
老齡化催生代際資產轉移
日本老齡化率已達 28.7%(2024 年),財富代際轉移規模持續擴大。
大摩測算認為,未來十年間,年輕一代將繼承超 300 萬億日元資產,推動家庭金融資產從 “儲蓄型” 向 “投資型” 遷移。這一趨勢在高淨值與富裕階層尤為明顯:資產超 5000 萬日元的客羣中,27% 的金融資產流向股票與另類投資,較 2020 年提升 9 個百分點,而遺產規劃、跨境投資等需求佔比超 60%。
財富金字塔基座的大眾市場同樣經歷結構性變化。資產不足 5000 萬日元的大眾富裕階層佔比 57%,成為增長核心引擎。在線券商通過低佣金策略搶佔市場,2024 年線上經紀交易佔比達 80%,SBI Securities 等平台取消國內股票佣金後,客户數一年內激增 45%;數字銀行 Rakuten Bank 以 1.6% 的存款利率吸納 24 萬億日元資金,移動交易佔比達 67%,用户粘性較傳統銀行高 35%。
數字化能力決定生存空間
日本財富管理的歷史性轉折,本質是通縮時代思維慣性的終結。對於投資者而言,核心挑戰已從 “是否投資” 轉向 “如何在變革中構建適應性策略”。
金融機構的估值邏輯正從傳統銀行業務轉向財富管理能力 —— 具備強數字化能力的頭部銀行(如三菱 UFJ、瑞穗)有望在轉型中脱穎而出,而依賴線下渠道的機構可能面臨客户流失壓力。
傳統金融機構正面臨 “數字達爾文主義” 挑戰。80% 的經紀交易通過線上渠道完成,而部分區域性銀行線上交易佔比不足 35%,客户流失率較數字銀行高 18%。
頭部機構的轉型路徑集中於技術滲透與生態整合。70% 的金融機構已部署通用 AI,三井住友計劃 2028 年前投入 500 億日元開發生成式 AI,用於客户需求預測與投資組合優化;機器人顧問管理資產達 20.5 萬億日元,費用率僅為傳統服務的 1/3-1/2。
~~~~~~~~~~~~~~~~~~~~~~~~
以上精彩內容來自追風交易台。
更詳細的解讀,包括實時解讀、一線研究等內容,請加入【追風交易台▪年度會員】
追風交易台由華爾街見聞和智堡聯合打造;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