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baba Cloud has dropped another bombshell

華爾街見聞
2025.05.07 14:3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極速奔向 AI 帝國。

作者 | 柴旭晨、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行業翹首以盼的 DeepSeek-R2 沒等到,阿里雲卻先一步丟出了核彈。

4 月 29 日凌晨,阿里雲正式上線了 Qwen3 系列模型 “全家桶”,包含 2 個 MoE 模型、6 個稠密模型。

八個模型,小到 0.6B 大到 235B,既能在手機使用,也有旗艦體驗,並且一次性開源,可謂誠意滿滿。不止如此,此次 Qwen3-4B 的小模型,就能和上一代 QwQ-32B 打得有來有回。其火爆程度幾乎不用多説。發佈兩個小時,Qwen3 系列在 GitHub 上的 Star 數就已經超過了 16.9k。

此前一直默默儲備 AI+ 雲能力的阿里雲,趁勢登上了人工智能的快車。它也將自己從十幾年前集團的成本中心,變為真正的動力引擎,一面為整個阿里集團注入 AI 的 DNA,打破增長的瓶頸;一面以雲計算底層 + 大模型 MaaS 中間層 + 應用頂層的架構,為千行百業的 AI 化做着準備。

市場需要突破內卷的契機,這場 AI 革命將旋即掀起算力需求的狂潮,最終會為阿里雲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這個過程中,阿里的電商帝國將向着 AI 帝國快速潛行。正如馬雲對內所言:“AI 不是選擇題,而是阿里重生的必答題”。

深夜巨震

4 月 29 日凌晨,阿里的 AI 大招 Qwen3 最終趕在五一假期前上線。

新一代的 Qwen3 直接放出 8 款不同架構和尺寸的模型 “全家桶”,小到 0.6B 大到 235B,陣容可謂強大。

這套模型亮點頗多,拉滿的性能首當其衝。在代碼、數學、通用能力等基準測試中,Qwen3 能與目前頂尖模型 o3-mini、Grok-3、Gemini-2.5-Pro 們打得有來有回。

Qwen3 出手抹平了中美大模型的代際差,不過對大模型行業而言更重要的是,Qwen3 將 “快思考” 與 “慢思考” 集成一體,成了全球第一個開源的混合推理模型。

年初,DeepSeek-R1 讓所有用户見識到了推理模型的魔力,像人類一樣有思考順序,不斷驗證,最終推演出合適的答案。不過這種反覆糾結的 “深度思考” 在解決日常查天氣、問常識等基礎場景時顯然有些多餘,需要用户根據需求,手動切換 “深度思考” 的開關。

而 Qwen3 能像人一樣,根據不同問題選擇 “快、慢思考”,模型能自動識別任務場景、無縫切換思考模式。阿里雲 CTO、通義實驗室負責人周靖人指出,這樣的混合推理模型,將是模型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Qwen3 帶來的驚喜遠不於此,性能 “爆表”、功能多樣之外,其部署成本也有了斷崖式下降。

今年 Qwen 團隊進一步意識到了諸如智駕、AI 硬件等機會風口的存在。為了更好地契合這些場景,Qwen3 採取了 “多尺寸” 策略,再進一步用 “小力出奇跡” 的低能耗比,大幅節省部署成本。

據 Qwen 團隊公開的數據,旗艦版 Qwen3 部署起來大概要 4 張 H20,作為對比,滿血版 DeepSeek-R1 需要 16 張 H20 才可以帶動。Qwen3 一舉拉低了模型普及成本。

阿里雲的種種動作也在印證 “傑文斯悖論”:當技術進步提高了效率,資源消耗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激增。例如,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讓煤炭燃燒更加高效,結果使得煤炭需求飆升。這意味着,Qwen3 對於訓練費用的極致優化,會刺激更多的應用、服務、硬件主動選擇 “AI 化”。

由此,阿里雲的模型開源策略正出一條清晰的道路——成為基建土壤,加速 AI 應用的大爆發,續寫中國技術的領先敍事。

接棒 DeepSeek

過去兩年來,AI 領域的 “平地驚雷” 幾乎成為日常。2025 年的春節,DeepSeek 引爆社交圈,但其連鎖反應影響深遠。

DeepSeek 證明,大模型可以在中國方案下做到 “便宜大碗”,這給 AI 應用的快速落地帶來了新曙光。

在 DeepSeek-R1 發佈後,百度悄悄調整為開源策略,同步集成 DeepSeek 發力搜索這一根基業務;騰訊一反謹慎態度,全面擁抱 DeepSeek 接入微信,併力推自家的元寶 App;車圈、產業圈也爭相接入,並大張旗鼓地將 DeepSeek 上車當做賣點宣傳。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雲也在正月初六宣佈上架 DeepSeek,且支持用户在雲上一鍵部署。

不過,有阿里雲內部人士指出,DeepSeek 被擺上貨架後,Qwen 系列的使用量下降了近兩成。對此,周靖人沒有正面回應,但他表示開發者用不同模型很正常,開源社區本來就不能排他。有接近阿里雲的人士指出,公司的策略是用豐富的模型和服務吸引用户,最終用雲來賺錢。

可 DeepSeek 的火爆,依舊將壓力傳導給了 Qwen 團隊。如何守住開源的地位,保持住自研大模型的領先性,成了公司對 Qwen 團隊的新要求。為了贏得這場競爭,全面進化的 Qwen3 由此誕生。

深夜丟出 “核彈”,背後是阿里云為行業 “打雞血”,加快 AI 滲透的迫切。對阿里而言,這是 DeepSeek 引爆國內用户 AI 認知後,借勢起跳的關鍵逆襲之戰。

眼下,模型推理能力的顯著提升,使得 Agent 成為 2025 年最熱的 AI 投資方向,在這波熱潮中,Manus 成為第一個在國內刷屏的 Agent,開啓了 Agent 元年。

何為 Agent,簡單來説,類似於 ChatGPT 這樣的 Chatbot(聊天機器人)需要多條指令才能完成一項任務,但 Manus 這樣的 Agent 只需用户的初始提示,就可以從頭到尾完成整套複雜任務。

而大紅大紫的 Manus 正是 Qwen 模型基礎上的 “換殼”。

為了孵化出更多 Manus,讓更多普通用户感受 AI 應用帶來的 “顛覆”,此次 Qwen3 在水桶式的能力提升、性價比拉滿的背景之下,進一步加碼推出了 Agent 原生框架,支持時下火熱的 MCP 協議,大有讓所有人都用上 Agent 的勁頭。

在上個月的阿里雲 AI 勢能大會上,阿里雲就已預告了 Agent Store 的生態願景。通過 Agent Store 把阿里集團和生態夥伴的 Agent 向外開放,讓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擁有自己專屬的助理。此時,通義大模型仍然為底座,但 “隱身” 在後,統一以 Agent 應用的形式服務用户和客户。

曾經,蘋果正是靠着 App Store,一舉推動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迭代,阿里雲也想靠自家 AI 生態推企業、開發者、用户們加速邁入人工智能時代。

AI 產品的普及應用,則會進一步推動雲計算資源的使用。

過去兩年半,從 ChatGPT 帶來的生成式 AI 計算,到 Manus 所代表的 Agent 計算,再到未來 AI 改變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和智駕,每一次 AI 技術遷移和成熟,都會使得計算量指數級增長。

眼下,Qwen3 在部署成本不到 DeepSeek R1 四成的情況下,性能全面超越國內領先模型,進一步拉低模型普及成本,高性能、高性價比的模型將加速中國 AI 應用的寒武紀大爆發。

阿里雲方面判斷,2025 年將是 AI 應用特別是 AI Agent 的元年,Agent 對算力的需求是指數級別增長的。其內部數據顯示,一款百萬級日活量的 AI 產品,倘若 Agent 化,消耗的 tokens 要翻 30 萬倍。這對阿里雲來説,就是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全面 AI 化

過去兩年,迴歸大眾視野的馬雲每次公開亮相,都三句不離 AI。去年末,馬雲感慨,20 年前他們幸運地抓住了互聯網,成就了今天的一切。他堅信,如今 AI 將掀起一場鉅變。

“用 AI 再造一個阿里” 成為內部共識。此刻,阿里雲正將 AI 寫進整個集團的 DNA,它也將自己從十幾年前集團的成本中心,變為真正的動力引擎。

一場關於阿里的 AI 大躍進,浩浩湯湯地拉開了帷幕。

自兩年前提出並實施 “AI 驅動” 戰略以來,阿里在 AI 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持續加大。年初,吳泳銘宣佈集團將在未來三年內繼續加碼,豪擲 3800 億用於建設雲和 AI 硬件基礎設施。

數字之大,不但創下了中國公司的同類投資紀錄,也幾乎等同於阿里最近三年的累計利潤。這意味着,阿里要押上三年賺到的錢,豪賭在 AI 之上。

在近乎 All in 的勢頭下,阿里雲已全面重構了一個從底層硬件到計算、存儲、網絡、數據處理、模型訓練和推理平台的全棧技術架構體系,成為國內最早自研、佈局最深入的 AI 基礎設施。

有了基建的支撐,接下來阿里要先用 AI“改造” 自己。因為擁有中國最豐富的商業生態的阿里,本身就具備 AI 落地的實踐場景。

集團內部很快開啓了全體系的目標對齊。據內部人士透露,阿里所有業務單元 2025 年的績效考核直接與 AI 技術應用成效掛鈎。其中,淘寶、天貓等核心電商部門被要求全面植入 AI 能力,目前已有 200 多個業務線正與通義千問團隊聯合開發智能功能。

其中,首當其衝的是生活消費的入口,這也是集團的根基。據吳泳銘介紹,淘寶通過 AI 技術改造,能夠顯著提升與消費者的互動和交易效率,同時在購物決策等很多消費領域也有巨大空間,變成淘寶用户時長以及用户價值的提升,且有望帶來除購物之外的更大用户價值。

恰似阿里當年創立時,用互聯網這樣的先進生產力獲得 “無限資源”。未來無論是交付更好的用户體驗、帶來更高的運營效率、還是讓用户、商家和平台,這個商業系統裏的每一方想要獲得更大收益,都需要新的生產力增量,AI 便最有可能是打破生產力瓶頸的武器。

接下來,另一重要方向是加碼 C 端,離 AI 轉化最近的通義千問和夸克被推到了台前。

夸克可以説是阿里內部第一波衝到大眾面前的 AI 產品。前段時間祭出的 “AI 超級框”,已經讓用户看到其作為超級生產力工具和 Agent 的雛形。

過去一年多時間,夸克圍繞幾千萬互聯網年輕用户加速迭代,讓它進軍 “國民級 AI 工具” 的野心昭然若揭。今年 2 月馬雲專門到訪夸克辦公區。一個月後,夸克改版升級,級別上升為阿里集團 AI 旗艦應用,成為了阿里在 ToC 應用方向的希望。

另一邊,Qwen3 上線後,通義 APP 作為 “親兒子” 第一時間接入了 Qwen3 的 A22B、32B 和高性能深度思考版的 32B 三個模型。顯然,在隔壁字節的豆包、騰訊的元寶大舉發力 C 端的大勢下,阿里也想挑戰一下自己原先的 “軟肋”,試圖借 AI 複製如同 DeepSeek 一般的破圈能力。

緊接着,“通義 + 夸克” 的組合拳開始快速在阿里內部複製——4 月下旬,高德推出 AI 導航智能體、飛豬旅行推出 “AI 問一問” 功能、餓了麼上線騎手 AI 助手 “小餓”。

可以説,阿里內部已經全體系地對齊了任務和目標,用 AI 開啓提升生產力的大行軍。從雲計算、核心電商到全球業務拓展,阿里早已在 “AI 驅動” 戰略下,讓自己變成了一家 AI 公司。

接下來,AI 應用爆發即將推動阿里價值重估。

迎來重估

就目前佈局而言,阿里是目前中國互聯網公司裏,在 AI 上投入最堅決、佈局最全的玩家。

未來三年在 AI 上 3800 億資本開支史無前例;阿里從基礎設施、大模型、應用上有完整佈局,且阿里雲和通義大模型家族都位列全球第一梯隊。

這套 “雲 +AI” 滾雪球式增長,將推高 “重估敍事” 的天花板。去年雲棲大會開始,阿里雲已打出明牌——算力升級、大模型迭代、大幅降價。

目前來看,阿里大模型能力全球領先。自 ChatGPT 在全球掀起熱潮以來,阿里保持高頻模型推新頻率,不斷追趕全球領先大模型。Qwen3 的問世,代表中美大模型已抹平代際差,甚至在開源領域早已領先美國大模型。

在基建方面,阿里雲是亞太第一、全球領先的雲計算平台。隨着人工智能加速發展,以 CPU 為核心的經典計算體系正快速向 GPU 主導的加速計算體系轉移。曾在 CPU 算力階段領先的阿里雲,如今要再 “換軌” 搶先跟 AI 玩家們綁定。

目前,在 Qwen 模型家族和開源生態的吸引下,已經有超過九成的上市商業銀行、手機品牌、汽車品牌、家電龍頭加入到了阿里的 AI 生態之中,就連蘋果也選擇了阿里,成為其在中國佈局 AI 的重要合作伙伴。

面向 AI 時代,阿里雲全面重構了一個從底層硬件到計算、存儲、網絡、數據處理、模型訓練和推理平台的全棧技術架構體系,成為國內最早自研、佈局最深入的 AI 基礎設施。

在應用層,阿里擁有中國最豐富的商業生態。夸克在 AI 搜索領域是中國用户量最高的應用。釘釘是中國 to B 領域少數同時具備規模和生態優勢的 SaaS 平台。阿里的電商、地圖導航、內容等業務板塊也正在積極應用 AI。

自此,阿里形成了以雲計算為底層,大模型 MaaS 為中間層和應用為頂層的架構,把自己打造成了 “三位一體” 的全能選手,成了目前中國互聯網公司裏,在 AI 上投入最堅決、佈局最全的玩家。

要知道,OpenAI 之所以一騎絕塵,就是因為它同時在自研模型、AI 應用都佔據着絕對領先的地位,疊加之後的經濟價值,全都反映到了碾壓同行的估值上面。如今,這一估值模型也將套用於阿里之上。

阿里 AI 帝國逐漸成型,業務收入很快會成為其野心和市場熱度的晴雨表。

4 月 30 日,IDC 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顯示,AI 推動公有云市場回暖,2024 下半年中國公有云 IaaS 市場規模為 948.2 億元,同比增長 13.8%。阿里雲以 26.1% 的市佔率排在第一,份額連續三個季度回升。

阿里雲季度市場份額,從去年 Q1 的 25.8% 增長至 Q4 的 26.2%。市場份額拾級而上,阿里雲的賺錢能力也隨之水漲船高。

據阿里巴巴財報,2024 年第四季度阿里雲實現營收 317.42 億元,同比增長 13%,相比上一季度 7% 的增速接近翻倍。得益於 AI 相關產品推動的公共雲收入增長,AI 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三位數增長。

從互聯網電商公司到 AI 科技巨頭,阿里雲帶着整個阿里巴巴集團在身價重估的路上狂奔。

高盛 Ronald Keung 分析師團隊預計,阿里雲的 AI 相關收入將在 2026 財年和 2027 財年分別達到 290 億和 530 億元,佔總收入的 20% 和 29%。進而助推整個阿里雲在 2026-2027 財年實現 20% 以上的收入增長。

摩根大通測算,AI 每提升雲收入增速 2 個百分點,阿里股價將上漲 1%。在其看來,如果按照微軟 10.5 倍的估值倍數計算,阿里雲的價值可高達 1850 億美元,阿里巴巴的相應市值將達到 3910 億美元。而目前阿里市值是 3045 億美元。

用 AI 再造一個阿里,這是這艘巨輪身價重估的重要節點。或許 Qwen3 的突破,或許只是這個宏大敍事的開篇。

AI 競賽還遠未到終點,眼下騰訊雲、華為雲也在智駕數據、雲計算等方面加速跟進。對阿里來説,3800 億可能只是一張入場券,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持續把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動能和真真切切的盈利。

想要最終成為 AI 變革下的 “水電煤”,構建起繁榮的 AI 新世代,阿里還得要加速狂奔。